常德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联合创作 · 2007-01-01 00:00

常德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7年,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牢牢把握新型工业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两条主线,全市各项事业得到了稳定协调发展,较好地实现了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为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打下了良好基础。

综  合

    经济在上升通道运行。初步核算,全市地区生产总值864.1亿元,比上年增长14.6%,速度较上年加快2.5个百分点,为建市以来最快发展速度。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08.3亿元,增长6.4%,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10.9%;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364.5亿元,增长16.9%,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7.4%;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91.3亿元,增长17.8%,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1.7%。人均GDP达到15901元(按常住人口计算),增长14.4%。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4.5:41.9:33.6调整为24.1:42.2:33.7。

    财政收支快速增长。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53.1亿元,比上年增长21.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8.1亿元,增长25.3%;其中税收收入24.4亿元,增长22.7%。全年各项财政支出85.7亿元,增长38.6%,其中重点支出项目为社会保障支出18.4亿元,增长26.2%,教育支出16.6亿元,增长40.1%,农林水事务支出8.4亿元,增长75.6%,科学技术支出0.5亿元,增长57.1%,医疗卫生支出4.4亿元,增长65.5%。

    新农村建设迈出有力步伐。全市启动了十大示范片、200个示范村、364个乡镇示范点的新农村建设,全年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8.9亿元,比上年增长9%。新建通乡通村水泥路2150公里,己通水泥路的行政村达到802个。新建沼气池1.98万个,新解决了24万农村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全市已完成县域村庄布局规划10个,村庄整建规划编制808个。新建或改建乡镇卫生院28座和村级卫生室500个,改厕4.1万所;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80.7%,参合人数366万人,发放农村医保资金1.1亿元,惠及17万农民。免除了48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共8572万元。新建和改建乡镇敬老院24所,新建村级“五保之家”30个,发放农村低保金1848万元。全年共送戏下乡773场,新建乡镇文化站20个,农民书屋80个。

    省“八件实事”指标全面达标。建成县到乡镇公路149公里、建成乡镇到村水泥(沥青)路2391.3公里、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数23.96万人、新建(筹集)城镇廉租住房3.175万平方米、城镇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1146户、新增城镇就业人员6.1万人、新增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4万人、标准化乡村农家店建设697家、新建扩建乡镇敬老院24所、减少农村广播电视盲区人数67882人、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71.53%、新建农村沼气池20489口、夹夹大桥建成通车、新增通电话自然村145个、农村“乡乡能上网”信息化工程完成225个乡镇、政策范围内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免除率达100%、新建改造乡镇卫生院9所、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县(市、区)8个、设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城市“低保”资金按规定标准拨付到位率100%、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按规定发放到位率100%、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发放到位率100%、部分独生子女死亡伤残家庭扶助金发放到位率100%、符合条件的再生育夫妇实行出生缺陷干预到位率100%。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2007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6.1万人,下岗职工再就业人数3.9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0%。

    市场价格持续走高。2007年,全市市场价格持续走高,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均超过3%的警戒线,分别上涨5.5%、3.9%。各种消费品价格总指数106.5%,拉动价格快速上涨的主要因素是与人民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食品类、居住类价格的上涨,两类价格指数分别为113.6%、106.1%;而烟酒及用品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交通和通讯类物价与去年基本持平,其价格指数分别为102.2%、100.2%、100.7%、100.3%;仅衣着类和娱乐文化教育用品类物价略有下降,其指数分别为99.9%、98.1%。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6.1%。

    当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国民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产业结构调整难度较大;大的投资项目不多,特别是重大工业项目衔接不紧,经济增长后劲不足;节能降耗压力大;县域经济发展不快。

农  业

    种植业面积有所增加。全市粮食种植面积598.2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1%;其中优质稻种植面积277千公顷,增长1.7%。棉花种植面积75千公顷,增长21.6%。糖料种植面积3.5千公顷,增长1.7%。油料种植面积240.6千公顷,下降0.5%。蔬菜种植面积85.3千公顷,增长3.6%。

    农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208.3亿元,比上年增长6.4%。粮食总产量356.5万吨,增长3.6%。油料产量43.1万吨,增长4.9%。棉花产量12.7万吨,增长25.1%。

    全市出栏肉猪584.8万头,比上年增长3.5%。出栏牛16万头,增长3.1%。出栏羊269万头,增长1.4%。肉类产量64万吨,增长3.6%。牛奶产量0.9万吨 ,增长3%。水产品产量37万吨,增长6.9%。

工业和建筑业

    新型工业化顺利推进。2007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320.7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工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44.4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50.3亿元,增长20.9%,增幅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骨干企业群体进一步壮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增加到643家,净增109户。优势产业增长加快,烟草、机电、纺织、食品、铝材、建材等支柱产业继续发挥支撑作用,均保持30%以上增幅。亿元板块规模进一步扩大,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户数由上年47户增加到57户。园区工业加速发展,园区规模企业发展到244家,净增77家。轻工业完成增加值为187亿元,增长21.5%;重工业完成增加值63.3亿元,增长20.4%。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继续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330.9%,比上年提高34.8个百分点,继续位居全省首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为98.4%,比上年降低1.4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171.2亿元,增长24.7%;实现利润55.4亿元,增长37.2%;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1.5亿元,增长114.1%。

    建筑业生产形势趋好。2007年全市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43.8亿元,比上年增长8.4%。全市房屋建筑施工面积达998.8万平方米,增长14.7%,房屋建筑竣工面积达505.9万平方米,增长2.0%。商品房竣工面积300万平方米,增长15.3%。

环境保护与安全生产

    环境保护成效明显。2007年市城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67.75%。建成烟尘控制区29个;建成烟尘控制区面积161.3平方公里。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10个;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118.9平方公里。已批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3个,市级自然保护区2个,自然保护区面积达1.8万公顷。

    节能减排稳步推进。全市13家 “百家节能行动”企业(省属),2家“千家节能行动”企业(国家属)均完成能源审计和节能规划,并按措施进行了认真整改,取得明显效果。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得到有效控制,全市强制关停了69家小纸厂、8家水泥厂和1家小火电机组。全市单位GDP能耗降低4.4%,规模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1.53吨标准煤,比上年降低10.8%。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分别下降2.3%和5.3%,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上年削减67.65%,其中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削减49.13%,COD排放总量削减59.24%,砷排放总量削减94.59%。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达标率88.9%,工业项目环保“三同时”执行合格率100%,工业企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73.6%。

    安全生产形势好转。全年共发生事故1085起,死亡292人,伤1023人,直接经济损失 1886.2万元,直接经济损失上升41.8%,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分别下降5.24%、15.85%、20.39%。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34人,下降29.17%;工矿商贸企业就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3.224人,下降8.36%;煤矿百万吨死亡人数为11人。全年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759起,造成237人死亡,955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204.9万元;道路交通万车死亡人数为5.8人。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2007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跨区)231.9亿元,比上年增长30.4%。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82.9亿元,增长32.6%。投资按经济类型分,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68.71亿元,增长14.2%;非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112.6亿元,增长44.1%。

    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一产业完成投资4.1亿元,比上年增长113%;第二产业完成投资89.8亿元,增长48.7%,其中工业技术改造投资53亿元,增长109%;第三产业完成投资85亿元,增长12.1%。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为2.3:50.2:47.5。

    基础建设重点突出。全市基础设施投资61.5亿元,增长13.9%。其中水利投资19.4亿元,增长77.5%;通讯投资6.9亿元,增长24.5%;教育投资2.6亿元,增长4.8%;能源投资21.2亿元,增长0.8%;四项合计投资50亿元,增长25.3%,占全部基础设施投资的81.3%。

    房产开发持续升温。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39.9亿元,比上年增长24%。商品房销售面积215.3万平方米,增长25.9%;其中期房销售面积122.75万平米,增长40.9%;现房销售面积92.57万平方米,增长10.2%。商品房销售额36.1亿元,增长13.3%,其中住宅销售额30.9亿元,增长66.7%。

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日趋活跃。2007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79.3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其中城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01.6亿元,增长19%;县及县以下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7.7亿元,增长18.1%。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为237.3亿元,增长18.1%;餐饮业为35.5亿元,增长20.4%;其他行业为6.5亿元,增长20%。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零售额31亿元,增长23.9%;限额以上连锁企业零售额23.2亿元,增长30.2%。

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

    招商引资保持快速增长。2007年全市实际引进内外资总额202.5亿元,比上年增长53.4%;其中引进市外境内资金188.3亿元,增长58%。引进内资项目584个(含续建项目),增加93个。全市实际引进内资达1000万元以上的大型项目有409个,增加148个。全市实际到资在1亿元以上的项目有32个,增加16个。全年外资到位1.9亿美元,增长25.6%;全年新批三资企业29家,其中外商独资企业16家,占新批项目总数的55.2%。全市合同外资额为2.27亿美元,其中外商独资企业合同外资1.8亿美元,占全市合同外资总额的55.2%。今年新批的外商投资项目全部集中在第二、三产业,其中第二产业合同外资额1.45亿美元,占全市合同外资总额的64%;第三产业合同外资0.82美元,占36%。新批外商投资项目合同外资在500万美元以上的有16个,比上年增长14.3%,合同外资额2.07亿元,占全市合同外资总额的91%。

    对外贸易活跃。2007年我市对外贸易总额1.8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5%。出口额1.04亿美元,增长1.9%;进口额0.83亿美元,增长81.7%。三资企业仍占据进口主导地位,全年进口7885万美元,占全市进口总额的95.2%。2007年我市新获外贸经营权的企业25家,截止目前我市获外贸经营权的内资企业已达135家,已经开展外贸业务的72家(含外资企业)。年出口上百万美元的重点企业22家,出口总额9362万美元,占全市出口的九成,发挥了全市出口的骨干作用。

    旅游业发展迅速。全年接待海内外旅游者864.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5.5%。其中国内旅游者853.6万人次,增长47.4%;入境旅游者11.1万人次,增长45.4%。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32.5亿元,增长33.1%。国内旅游收入41.9亿元,增长33.7%;入境旅游外汇收入1650万美元,增长18.7%。

交通和邮电

    运输邮电仓储业保持稳定增长。全年完成运输邮电仓储业增加值42.3亿元,比上年增长11.0%。
公路及水路客运量1.47亿人,比上年增长0.3%,客运周转量60.54亿人公里,增长1.4%,货运量7638万吨,增长10.2%,货运周转量87.31亿吨公里,增长14.1%。公路线路年末里程达1703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为133.3公里。

    年末民用汽车保有量7.25万辆,比上年增长17.2%;本年新注册汽车1.1万辆,增长34.9%: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3.94万辆,增长27.7%。年末轿车保有量2.56万辆,增长21.4%;本年新注册轿车0.56万辆,增长39.6%;其中私人轿车保有量1.7万辆,增长43.8%。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2.04亿元,增长11.0%;其中邮政业务总量为2.01亿元,增长13.5%;电信业务总量为20.03亿元,增长10.8%。年末局用交换机总容量为358.16万门,增长33.9%。年末固定电话用户数达95.3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24.3万户,乡村电话用户71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25.3万户。年末国际互联网用户13.5万户,增长14.7%。

银行、保险和证券

    银行业运行平稳。金融机构存款稳步增长,本外币年末各项存款余额为509.27亿元,比年初增长9.5%,其中企业年末存款余额为71.59亿元,增长3.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386亿元,增长8.7%。金融机构本外币年末各项贷款余额为308.3亿元,比年初增长15.1%,其中本外币短期贷款为202.1亿元,增长9.0%;本外币中长期贷款为104.35亿元,增长29.7%。个人住房贷款15.37亿元,比年初增长41.9%;个人消费信贷18.36亿元,增长18.7%。

    保险事业发展迅猛。新增保险公司3家,总数达17家,其中寿险公司8家、产险公司8家、保险代理公司1家。全市保费收入18.17亿元,增长50.1%。赔付额5.8亿元,增长64.1%。

    年末有上市公司2家,股票市价总值72.92亿元。

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年末普通高等学校4所,招生0.93万人,增长25.6%,在校学生2.58万人,增长18.0%,毕业学生0.54万人,增长7.2%;中等职业学校77所,招生3.34万人,增长17.6%,在校学生8.82万人,增长14.2%,毕业学生2.35万人,增长18.1%;普通高中60所,招生3.85万人,下降6.3%,在校学生11.6万人,下降4.3%,毕业学生3.67万人,下降18.6%;初中学校253所,招生6.39万人,增长0.5%,在校学生19.45万人,下降4.2%,毕业学生7.07万人,增长17.3%,中学在校学生辍学率为1.18%,下降0.84%,中学适龄人口入学率99.98%;普通小学920所,招生4.64万人,增长5.0%,在校学生29.63万人,下降3.7%,毕业学生6.23万人,下降0.7%,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76%;特殊教育学校3所,招生78人,增长56%,在校学生494人,增长41%;幼儿园在校生6.85万人,增长0.4%。
综合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全市拥有产品检测实验室10个,法定计量技术机构19个,强制检定计量器具3.8万台(件),完成产品认证的企业29个。地震台站30个。天气雷达观测站点1个。卫星云图接收站点7个。

    科技研究开发有较大进展。全年高新技术产品总产值达126.1亿元,比上年增长128.5%,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36.4亿元,增长102.4%。年末专利申请达410件,增长2.2%,授权专利达263件,增长51.2%,签订技术合同79件,技术合同成交金额2.2亿元。

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广电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9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文化中心)10个,公共图书馆9个,博物馆5个,纪念馆1个,广播电台9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8.97%;电视台11座,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4.8%,拥有有线电视用户60.17万户,增长3.5%。档案馆12个,已开放各类档案11万卷(件)。

    医疗卫生保健事业不断提高。全市拥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3个,卫生技术人员765人。卫生监督检验机构13个,拥有卫生技术人员84人。

    体育事业健康发展。体育基础设施得到发展,现有体育场67个,占地面积588.4万平方米;体育馆10座,游泳池19个。开展全面健身158项次,参加全面健身运动人数172万人。

人口、人民生活及社会保障

    人口自然增长率有所回升。年末户籍总人口为611.9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44.03万人。全市男性人口313.61万人,增长0.56%;女性人口298.38万人,增长0.84%。0—18岁人口98.18万人,下降5.1%;18—35岁人口154.75万人,下降1.8%;35—60岁人口262.18万人,增长3.3%;60岁以上人口96.88万人,增长4.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3‰,比上年上升0.7个千分点。全年净增人口4.19万人。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53元,比上年增长16.4%。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8971元,增长16.6%。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5.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966元,增长11.8%。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总支出3789元,增长10.2%。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46.9%。
    
    社会保障工作成效明显。全年参加基本养老保险61.69万人,比上年增长5.3%,其中职工有41.71万人,增长5.5%,离退休人员19.98万人,增长5.3%。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5.5万人,增长1.0%。参加医疗保险人数43.6万人,增长9.2%,其中职工有27.7万人,增长8.9%,退休人员有15.9万人,增长9.6%,企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有15.51万人,增长6.4%,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下降到0.21万人。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全市拥有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7635张,收养人员达7635人。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城镇居民达12.5万人,农村居民达7.69万人。拥有城镇各类社区服务设施2164个,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81个。发行福利彩票1.83亿元,筹措福利资金1825万元。发放救灾救济款2000万元。

    注:
    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2007

时光轴

RAG17
RAG信息RAG类型操作时间
常德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7年,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牢牢把握新型工业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两条主线,全市各项事业得到了稳定协调发展,较好地实现了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为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打下了良好基础。综  合    经济在上升通道运行。初步核算,全市地区生产总值864.1亿元,比上年增长14.6%,速度较上年加快2.5个百分点,为建市以来最快发展速度。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08.3亿元,增长6.4%,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10.9%;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364.5亿元,增长16.9%,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7.4%;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91.3亿元,增长17.8%,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1.7%。人均GDP达到15901元(按常住人口计算),增长14.4%。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4.5:41.9:33.6调整为24.1:42.2:33.7。RAG-ES2024-09-10
    财政收支快速增长。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53.1亿元,比上年增长21.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8.1亿元,增长25.3%;其中税收收入24.4亿元,增长22.7%。全年各项财政支出85.7亿元,增长38.6%,其中重点支出项目为社会保障支出18.4亿元,增长26.2%,教育支出16.6亿元,增长40.1%,农林水事务支出8.4亿元,增长75.6%,科学技术支出0.5亿元,增长57.1%,医疗卫生支出4.4亿元,增长65.5%。    新农村建设迈出有力步伐。全市启动了十大示范片、200个示范村、364个乡镇示范点的新农村建设,全年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8.9亿元,比上年增长9%。新建通乡通村水泥路2150公里,己通水泥路的行政村达到802个。新建沼气池1.98万个,新解决了24万农村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全市已完成县域村庄布局规划10个,村庄整建规划编制808个。新建或改建乡镇卫生院28座和村级卫生室500个,改厕4.1万所;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80.7%,参合人数366万人,发放农村医保资金1.1亿元,惠及17万农民。免除了48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共8572万元。新建和改建乡镇敬老院24所,新建村级“五保之家”30个,发放农村低保金1848万元。全年共送戏下乡773场,新建乡镇文化站20个,农民书屋80个。RAG-ES2024-09-10
    省“八件实事”指标全面达标。建成县到乡镇公路149公里、建成乡镇到村水泥(沥青)路2391.3公里、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数23.96万人、新建(筹集)城镇廉租住房3.175万平方米、城镇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1146户、新增城镇就业人员6.1万人、新增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4万人、标准化乡村农家店建设697家、新建扩建乡镇敬老院24所、减少农村广播电视盲区人数67882人、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71.53%、新建农村沼气池20489口、夹夹大桥建成通车、新增通电话自然村145个、农村“乡乡能上网”信息化工程完成225个乡镇、政策范围内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免除率达100%、新建改造乡镇卫生院9所、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县(市、区)8个、设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城市“低保”资金按规定标准拨付到位率100%、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按规定发放到位率100%、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发放到位率100%、部分独生子女死亡伤残家庭扶助金发放到位率100%、符合条件的再生育夫妇实行出生缺陷干预到位率100%。RAG-ES2024-09-10
浏览 68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