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王庙戏台
牛王庙戏台
共 2144字,需浏览 5分钟
·
2024-05-24 09:49
历史沿革
牛王庙戏台建于元二十年(1283年),七年(1303年),平阳发生大地震,牛王庙戏台被损坏,元年(1321年)重修,明、清两代屡有修茸。
1977年8月至1978年8月,全面修缮牛王庙戏台,修缮工程获得山西省1978年科技三等奖。
建筑格局
牛王庙坐北朝南,现存三王殿、献亭、垛殿、廊庑、牛王庙戏台等建筑。
牛王庙戏台坐南朝北,建在高1.4米的砖砌台基上,面宽7.45米,进深7.55米,平面近方形,单檐歇山顶。前檐施抹角沙石方柱两根,收杀明显,雕有花卉及文字。后角柱为圆木柱,有三分之一露明,余则砌入墙内。台周四边柱头之上置大斗承绰幕枋和大额枋组成框架。斗拱计12攒,除四转角铺作外,每面各施补间铺作二攒,五铺作双昂重拱计心造。内中四角于大额枋上各施一抹角梁斜插于和角拱相邻之两攒补间铺作之上,抹角梁上置斗与小绰幕枋承井口枋,补间铺作后尾搭在井口枋上、角拱后尾置于井口枋相交处,均承第二层小井口枋;小井口枋四角承老角梁后尾。小井口枋上每面施单材斗拱三攒承踩步金与中平转,二金相交置于老角梁上。另外中补间为斜拱承上一层抹角枋构成第三层井口枋,枋之中缝有悬柱垂下,上承顶层井口枋,枋上施抹角构成八角,每一角施斗拱一攒支起顶层之八卦形、中有雷公柱垂下,总体构成“八卦串顶”藻井。顶布灰筒瓦,正脊由灰板瓦层叠而成,有鸥吻及垂兽、套兽,四角飞翘,出檐较深。在两山之后三分之一处各施一圆形木辅柱。后角柱间及角柱与两山之木柱间砌墙,后山墙收分明显,前檐和两山前部露明,构成三面观的建筑格局。
牛王庙戏台
文物遗存
牛王庙戏台石柱
牛王庙戏台正面,有2根石柱,砂石质,长方形,高340厘米、宽52厘米、厚13厘米,西柱竖于元二十年(1283年),石柱抹角处刻有“蒙大元国至元二十年岁次癸未季春竖”题记,东柱竖于元元年(1321年),上刻“维大元国至治元年岁次辛酉孟秋月九日竖”。魏村牛王庙虽无元七年(1303年)地震破坏的文字记载,但这两根石柱却是这次地震破坏的实物见证。
历史文化
牛王庙由来
牛王庙戏台(绘画)
宋金时期,金国南侵,当时秋播在即,平阳地界却有大量牲畜染病。阵前军情告急,田野庄稼无法耕种,降旨,命蔡、张两位大臣及一位神医前往平阳救急。虽然找到了医疗办法,无奈地域广大,无法全部医治,于是三人计议,将大量草药倒入汾河上游,河水经过浸泡自然成了药剂,后命沿河居民将牲畜战马赶到河边饮水,三日后牲畜痊愈。当地百姓感激三人,遂建庙祭祀,三位大臣分别被供奉为牛王、马王、药王,因此,牛王庙也被人称为“三王庙”。
魏村牛王庙会
2017年魏村牛王庙会
,已列入第一批。传说农历四月初十是牛王的生日,为了纪念这个日子,魏村每年都要举办七天庙会,和轮流上演,另外还有赶大集和文艺表演。
两次地震
元七年八月初六(1303年9月17日),洪洞、赵城发生大地震,临汾一带遭到严重破坏,牛王庙戏台被损坏。
清三十四年四月初六(1695年5月18日),平阳府发生八级大地震,魏村牛王庙被夷为平地,唯独牛王庙戏台保存完好。首先这与牛王庙戏台的建造工艺有关,其次是立柱并非全是垂直,而是全都带有一定的侧角,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了力学上的平衡原理。另外戏台全为木质结构,自身较轻有一定的关系。
保护措施
1965年5月24日,牛王庙舞台被山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山西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6年11月20日,牛王庙戏台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2019年8月11日,山西省文物局公布牛王庙戏台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旅游信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