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粮仓遗址
宋元粮仓遗址
共 3085字,需浏览 7分钟
·
2024-05-24 10:26
历史沿革
宋元粮仓在历史上被称为转般仓。宋代在镇江设有转运司,负责征收转、输本府财赋,转般仓即为转运司下属的专门受纳、转输米粮的仓储。转般仓隶属于转运司。转般仓正式的设置是在南宋淳熙戊戌(即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由守臣待制司马伋、总领叶翥、运副陈岘三司同创,这三司中的总领即是指淮东总领所总领。
镇江的转般仓在南宋开禧年间扩大到54座仓敖,能储粮米六十余万石,在南宋嘉定年间又增益廒宇20座,使得转般仓的储粮能力达到百万石。镇江的转般仓位于市区双井路一带的宋代转般仓在鼎盛时期达到74座廒宇,位于丹阳吕城镇的有年仓40座廒宇,宋代镇江转般仓总计达到114座,规模可观。
2009~2010年,南京博物院、镇江博物馆对宋元粮仓遗址进行考古勘探、发掘。
遗址特点
综述
宋元粮仓遗址包括宋代至清代河道,元末明初石拱桥,清代码头,清代房基,宋、元建筑夯土,宋代房基遗迹等。河道遗迹以南:地势较高,海拔约9米,文化堆积厚约6米。海拔约5米处,发现有一定面积的建筑平砌砖及夯土遗迹,其土色褐黄,土质较紧含砂性,并含有黑色木炭灰、红烧土颗粒。海拔3米以下,为长江淤积形成的淤砂层;河道遗迹以北:地势平坦,海拔约7米,文化堆积厚约6米,在东北一侧近约300米范围内,距地表深约2米左右,海拔约5米处,发现有大面积的建筑夯土遗迹。土色褐黄,土质较紧密,局部土色黄,较纯净。海拔约2米以下,为水相淤积形成的地层。
石拱桥遗迹
石拱桥遗迹
石拱桥遗迹就是文献记载的拖板桥。依据对桥台内侧的解剖,该桥筑于元代,历明、清两代,于近代废弃。《至顺镇江志》载:“拖板桥,在今大军仓前,旧名浮桥……元天历二年(1329年)废,元至顺二年(1331年)重建。”又《光绪丹徒县志》载:“镇西桥,旧名拖板桥……明正统中侍郎周忱、郡守郭济重建,太常少卿郑雍言记,康熙初耆民高拱斗重修。”由于元代桥台夯土较厚实、牢固,推测明代重建时桥台夯土并未全部挖除。
宋元仓基遗迹
宋元仓基遗迹南北总长约200米,东西宽近200米。发现仓基遗迹11座,分为北宋、南宋和元代三期。其中,北宋仓基2座,南北向平行排列,两者间距约20米;南宋仓基8座,方向202°,每仓间距5.9~6米,南北向依次排列,布局规整,被一条正对石桥的南北向宋、元时期的道路隔开,并以此作为中轴线东西对称分布;元代仓基1座。
文物遗存
文物价值
宋元粮仓遗址经过考古发掘,发现了宋代至清代河道,元末明初石拱桥,清代房基,宋、元建筑夯土,宋代房基遗迹。这些遗迹相对集中,沿用时代较长,具有地域特色,是京杭大运河漕运的实物见证,充实了大运河遗产的内容,丰富了镇江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宋元粮仓仓基遗迹是目前大运河沿线经考古发现的规模较大的一处仓储基址遗迹,验证了《嘉定镇江志》《至顺镇江志》等文献中关于宋元粮仓的有关记载,为中国大运河漕运、宋元仓储建筑、镇江地域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具有明显的科学价值。遗迹展示了镇江作为古代港口城市的历史沿革,见证了古代镇江城市的历史地位。
保护措施
2013年5月,宋元粮仓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宋元粮仓遗址位于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双井路。
交通信息
自驾:自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宋元粮仓遗址,路程约3.4千米,用时约12分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