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

联合创作 · 2011-04-28 00:00

  2011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总揽,积极应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深入实施“聚焦高端,提质增效,产城一体,双核驱动”的发展战略,按照“调结构、促转型,抓项目、促发展,重民生、促稳定”的思路,全区国民经济在宏观形势错综复杂的情况下,保持了平稳增长的良好态势,各项社会事业持续进步,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实现了“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和新芙蓉区建设的良好开局。
  
一、综  合
  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698.38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68亿元,增长-15.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24.25亿元,增长14.8%;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89.27亿元,增长13.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72.45亿元,增长13.5%。第一、二、三产业分别拉动GDP增长0、2.6、11.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分别为0%、18.7%、81.3%。全年四个季度的GDP累计增幅分别为15%,14.9%,14%、13.7%。三次产业结构为0.2:17.8:82。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区实现地方财政收入65亿元,增长22.5%。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3.3亿元,增长24.6%,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8.86亿元,增长25.8%。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年实际到位外资3.78亿美元,实际到位省外境内资金51亿元,市外境内资金形成固定资产投资115.77亿元。
  社会事业和谐共进。全年关系民生的31个为民办实事工程建设全面或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在促进就业、扶贫解困、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道路畅通、环境治理等领域效果显著。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达3.37万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0.6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28%。
  市场价格上涨较快。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5%,涨幅提升2.4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上涨5.5%,涨幅提升2.0个百分点。城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5%,涨幅提升2.6个百分点;城市商品零售价格上涨5.4%,涨幅提升1.6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0.8%。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8.5%。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7.2%。
  二、农  业
  农业产值稳步下降。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37亿元,增长-15.1%,实现增加值1.68亿元,增长-15.2%。水产品380吨,粮食种植面积0.27千公顷,粮食总产量1699吨,蔬菜总产量36728吨。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实力平稳增长。全年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287.96亿元,增长23.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53.69亿元,增长24.7%。隆平高科技园共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209.78亿元,增长23.78%,占全区规模工业产值比重达72.9%。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89.27亿元,增长13.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64.13亿元,增长12.8%。工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2.8%。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全区四个季度规模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分别为17.1%、14.4%、7.3%和12.8%。
  工业经济效益增幅明显。全区规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效益稳步提高,实现利润12.78亿元,增长78.6%;实现利税23.46亿元,增长64.32%。规模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430.96%,比上年同期提高30.67个百分点。其中:总资产贡献率30.38%;资产保值增值率124.48%;流动资产周转次数7次;成本费用利润率5.59%;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40.73万元/人;产品销售率为98.76%;资产负债率为35.73%。
  建筑业稳定发展。全年完成完成建筑业增加值34.99亿元,增长18.1%。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实现利润3.88亿元,增长-19.6%。全部房屋施工面积753.7万平方米;全部房屋竣工面积140.92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项目带动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0.12亿元,增长32.6%;其中城镇及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95.7亿元,增长37.3%。农村投资4.41亿元。全年施工项目295个;建成投产项目212个。全区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投资59.37亿元,同比增长5.45%,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0.33%,全区基础设施投资16.77亿元,同比增长77.46%,民生投资及基础设施投资46.08亿,同比增长86.63%。
  房地产投资销售增幅明显。全区实现房地产开发投资71亿元,增长66.1 %。全区商品房销售面积128.33万平方米,增长55.4%,商品房销售额94.45亿元,同比增长102.93%,其中住宅销售额63.05亿元,同比增长68.67%。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持续繁荣。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5.42亿元,增长17.1%。分行业看,批发业完成零售额78.72亿元,增长16.6%;零售业完成零售额295.87亿元,增长16.7%;住宿业完成零售额13.46亿元,增长19.6%;餐饮业完成零售额47.37亿元,增长20.4%。全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商品零售额中,按商品类别分,累计增速前三位的是:书报杂志类零售额增长42.4%;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增长41.3%;金银珠宝类零售额增长38.1%。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发展迅速、贡献突出,全年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14个,完成商品成交额381.02亿元。
  六、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全区共有认定市级以上企业(集团)技术中心2家。专利申请992件,授权专利618件,新开发引进、推广、转化科技成果30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3.46亿元。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65.29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9.34%,比上年提高1.55个百分点。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全区共有学校35所,其中小学31所,中学4所。共有在校学生34335人,其中:小学阶段在校学生28947人,中学阶段在校学生5388人。全区小学生入学率、普及率、巩固率、小学升初中入学率、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学升学率均为100%,初中升学率为97%。加强学校基础建设,大同古汉城小学、素质教育基地、朝阳幼儿园竣工并投入使用,并投入资金对29所学校进行了维修。芙蓉区获得全国科普示范区、省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先进单位、省现代教育技术宣传工作先进集体、市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等30余项荣誉。
  七、文化、体育和卫生事业
  文化事业树立品牌。年末全区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53个,区属文化馆1个,区属公共图书馆1个,新建成城区健身广场1个。举办了首届“芙蓉杯”新节目大赛。开展了“欢乐芙蓉——文艺进社区”活动14次。初步形成了解放路街道的历史街巷文化、火星街道的火花博物馆、都正街街道的孝文化、东屯渡街道的龙舟艺术节、东岸乡的稻文化等品牌。
  体育运动蓬勃开展。全区共有各类体育场馆46个,其中体育馆2座,运动场32个,游泳池12个。羽毛球项目强区工程已经通过省体育局的评估验收。“芙蓉杯”好望角斯洛克台球赛被市体育局列为重点扶持赛事,给予重点关注。
  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我区作为全省36个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区之一,在全省率先研发了芙蓉区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监管平台和基本药物阳光平台,实现了药房的基本药物精细化管理。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火星街道社区服务中心获卫生部颁发的“全国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荣誉称号,是全市唯一一家首批获此荣誉的单位。农村卫生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工作进展顺利,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村居民21854人,参合率为100%,统筹地区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平均补偿率达78.26%。
  八、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全区建成烟尘控制区4个,建成面积20.8平方公里;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2个,建成面积20.8平方公里。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为85%;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100%。全区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1%。重点工业企业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9%,工业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为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87.34%。主要污染物减排COD削减1642.5吨。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执行率均达100%。
  九、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855元,增长16.2%。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为30456.7元,增长14.5%,其中人均工薪收入15715.2元,占51.6%;经营净收入4580.24元,占15%;转移性收入7689.85元,占25.3%;财产性收入2471.4元,占8.1%。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215元,增长1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3189元,增长24.66%。农村居民人均总收入为24592元,增长23.25%;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10283元,占41.8%;家庭经营收入424元,占1.8%;转移性收入2545元,占10.3%,财产性收入11330元,占46.1%。
  居民消费结构持续升级。全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20136元,增长1.1%。其中人均食品类消费支出为7180元,占35.7%,人均衣着类支出2276元,占11.3%,人均居住支出1834元,占9.1%,人均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1429元,占7.1%,人均医疗保健支出1368元,占6.8%,人均交通和通信支出3112元,占15.4%,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2390元,占11.9%,人均杂项商品和服务支出547元,占2.7%。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5.7%。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家用汽车37辆,家用电脑101台,移动电话236台。人均居住面积34.3平方米。
  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4480元,下降5.1%;其中人均食品消费支出为5057元,占30.4%,人均衣着消费支出1531元,占10.5%,人均家庭设备用品消费支出956元,占5.3%,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622元,占4.2%,人均交通和通信消费支出2586元,占15.4%,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1809元,占21.9%,人均居住消费支出1532元,占10.3%,人均其他商品和服务消费支出387元,占2%。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30.4%。
  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工作全面发展。全区拥有各种社区服务设施577处,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487个,全年共发放低保金2012万元,敬老院床位318张。接收社会捐赠480万元。全区新增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9299人,新增失业保险职工人数16000人,新增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1991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1517人。基本养老保险发放率达100%。

注:1、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从2011年开始,纳入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的工业企业起点标准从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提高到2000万元。
  4、2006-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口径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2011年开始,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统计的标准从计划总投资50万元提高到500万元,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按可比口径计算。

  • 相关文档

时光轴

RAG1
RAG信息RAG类型操作时间
  2011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总揽,积极应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深入实施“聚焦高端,提质增效,产城一体,双核驱动”的发展战略,按照“调结构、促转型,抓项目、促发展,重民生、促稳定”的思路,全区国民经济在宏观形势错综复杂的情况下,保持了平稳增长的良好态势,各项社会事业持续进步,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实现了“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和新芙蓉区建设的良好开局。   一、综  合  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698.38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68亿元,增长-15.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24.25亿元,增长14.8%;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89.27亿元,增长13.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72.45亿元,增长13.5%。第一、二、三产业分别拉动GDP增长0、2.6、11.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分别为0%、18.7%、81.3%。全年四个季度的GDP累计增幅分别为15%,14.9%,14%、13.7%。三次产业结构为0.2:17.8:82。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区实现地方财政收入65亿元,增长22.5%。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3.3亿元,增长24.6%,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8.86亿元,增长25.8%。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年实际到位外资3.78亿美元,实际到位省外境内资金51亿元,市外境内资金形成固定资产投资115.77亿元。   社会事业和谐共进。全年关系民生的31个为民办实事工程建设全面或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在促进就业、扶贫解困、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道路畅通、环境治理等领域效果显著。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达3.37万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0.6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28%。   市场价格上涨较快。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5%,涨幅提升2.4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上涨5.5%,涨幅提升2.0个百分点。城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5%,涨幅提升2.6个百分点;城市商品零售价格上涨5.4%,涨幅提升1.6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0.8%。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8.5%。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7.2%。  二、农  业  农业产值稳步下降。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37亿元,增长-15.1%,实现增加值1.68亿元,增长-15.2%。水产品380吨,粮食种植面积0.27千公顷,粮食总产量1699吨,蔬菜总产量36728吨。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实力平稳增长。全年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287.96亿元,增长23.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53.69亿元,增长24.7%。隆平高科技园共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209.78亿元,增长23.78%,占全区规模工业产值比重达72.9%。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89.27亿元,增长13.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64.13亿元,增长12.8%。工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2.8%。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全区四个季度规模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分别为17.1%、14.4%、7.3%和12.8%。   工业经济效益增幅明显。全区规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效益稳步提高,实现利润12.78亿元,增长78.6%;实现利税23.46亿元,增长64.32%。规模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430.96%,比上年同期提高30.67个百分点。其中:总资产贡献率30.38%;资产保值增值率124.48%;流动资产周转次数7次;成本费用利润率5.59%;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40.73万元/人;产品销售率为98.76%;资产负债率为35.73%。   建筑业稳定发展。全年完成完成建筑业增加值34.99亿元,增长18.1%。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实现利润3.88亿元,增长-19.6%。全部房屋施工面积753.7万平方米;全部房屋竣工面积140.92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项目带动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0.12亿元,增长32.6%;其中城镇及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95.7亿元,增长37.3%。农村投资4.41亿元。全年施工项目295个;建成投产项目212个。全区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投资59.37亿元,同比增长5.45%,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0.33%,全区基础设施投资16.77亿元,同比增长77.46%,民生投资及基础设施投资46.08亿,同比增长86.63%。   房地产投资销售增幅明显。全区实现房地产开发投资71亿元,增长66.1 %。全区商品房销售面积128.33万平方米,增长55.4%,商品房销售额94.45亿元,同比增长102.93%,其中住宅销售额63.05亿元,同比增长68.67%。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持续繁荣。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5.42亿元,增长17.1%。分行业看,批发业完成零售额78.72亿元,增长16.6%;零售业完成零售额295.87亿元,增长16.7%;住宿业完成零售额13.46亿元,增长19.6%;餐饮业完成零售额47.37亿元,增长20.4%。全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商品零售额中,按商品类别分,累计增速前三位的是:书报杂志类零售额增长42.4%;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增长41.3%;金银珠宝类零售额增长38.1%。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发展迅速、贡献突出,全年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14个,完成商品成交额381.02亿元。   六、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全区共有认定市级以上企业(集团)技术中心2家。专利申请992件,授权专利618件,新开发引进、推广、转化科技成果30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3.46亿元。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65.29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9.34%,比上年提高1.55个百分点。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全区共有学校35所,其中小学31所,中学4所。共有在校学生34335人,其中:小学阶段在校学生28947人,中学阶段在校学生5388人。全区小学生入学率、普及率、巩固率、小学升初中入学率、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学升学率均为100%,初中升学率为97%。加强学校基础建设,大同古汉城小学、素质教育基地、朝阳幼儿园竣工并投入使用,并投入资金对29所学校进行了维修。芙蓉区获得全国科普示范区、省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先进单位、省现代教育技术宣传工作先进集体、市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等30余项荣誉。   七、文化、体育和卫生事业  文化事业树立品牌。年末全区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53个,区属文化馆1个,区属公共图书馆1个,新建成城区健身广场1个。举办了首届“芙蓉杯”新节目大赛。开展了“欢乐芙蓉——文艺进社区”活动14次。初步形成了解放路街道的历史街巷文化、火星街道的火花博物馆、都正街街道的孝文化、东屯渡街道的龙舟艺术节、东岸乡的稻文化等品牌。   体育运动蓬勃开展。全区共有各类体育场馆46个,其中体育馆2座,运动场32个,游泳池12个。羽毛球项目强区工程已经通过省体育局的评估验收。“芙蓉杯”好望角斯洛克台球赛被市体育局列为重点扶持赛事,给予重点关注。   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我区作为全省36个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区之一,在全省率先研发了芙蓉区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监管平台和基本药物阳光平台,实现了药房的基本药物精细化管理。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火星街道社区服务中心获卫生部颁发的“全国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荣誉称号,是全市唯一一家首批获此荣誉的单位。农村卫生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工作进展顺利,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村居民21854人,参合率为100%,统筹地区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平均补偿率达78.26%。   八、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全区建成烟尘控制区4个,建成面积20.8平方公里;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2个,建成面积20.8平方公里。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为85%;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100%。全区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1%。重点工业企业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9%,工业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为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87.34%。主要污染物减排COD削减1642.5吨。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执行率均达100%。   九、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855元,增长16.2%。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为30456.7元,增长14.5%,其中人均工薪收入15715.2元,占51.6%;经营净收入4580.24元,占15%;转移性收入7689.85元,占25.3%;财产性收入2471.4元,占8.1%。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215元,增长1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3189元,增长24.66%。农村居民人均总收入为24592元,增长23.25%;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10283元,占41.8%;家庭经营收入424元,占1.8%;转移性收入2545元,占10.3%,财产性收入11330元,占46.1%。   居民消费结构持续升级。全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20136元,增长1.1%。其中人均食品类消费支出为7180元,占35.7%,人均衣着类支出2276元,占11.3%,人均居住支出1834元,占9.1%,人均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1429元,占7.1%,人均医疗保健支出1368元,占6.8%,人均交通和通信支出3112元,占15.4%,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2390元,占11.9%,人均杂项商品和服务支出547元,占2.7%。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5.7%。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家用汽车37辆,家用电脑101台,移动电话236台。人均居住面积34.3平方米。   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4480元,下降5.1%;其中人均食品消费支出为5057元,占30.4%,人均衣着消费支出1531元,占10.5%,人均家庭设备用品消费支出956元,占5.3%,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622元,占4.2%,人均交通和通信消费支出2586元,占15.4%,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1809元,占21.9%,人均居住消费支出1532元,占10.3%,人均其他商品和服务消费支出387元,占2%。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30.4%。   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工作全面发展。全区拥有各种社区服务设施577处,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487个,全年共发放低保金2012万元,敬老院床位318张。接收社会捐赠480万元。全区新增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9299人,新增失业保险职工人数16000人,新增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1991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1517人。基本养老保险发放率达100%。RAG-ES2024-10-23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