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人机冲突——人类与智能世界如何共处
共 2716字,需浏览 6分钟
·
2021-03-24 10:30
戈尔德·莱昂哈德
主要观点:
人类在未来20年变化,将会超过之前300年的总和。
机器与人、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界限将会日益模糊。
自动化大势不可阻挡,它将会终结以消费为核心逻辑的资本主义。
当沉迷于大量的新闻、更新和算法推荐的信息时,我们其实为自己营造了一个封闭的牢笼,在其中自娱自乐。
自由意志最终可能成为富人的特权。
与国内生产总值相比,我们更应该关注国民幸福指数。
千万不要为了效率而丢掉人之所以为人的部分,人类应该有算法之外的生活。
第一章 未来已来
这些设备将会一直监听我们,哪怕我们没有向它发送命令。我们确实正在无计划、无监管的情况下,盲目创造会思考的机器。
技术是手段,而不是目标
不论技术多么神奇,都只是我们用来实现目标的工具:技术本身并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是追求的手段。在英文中,技术( technology)一词源于古希腊词根“techne”,它的意思是指“让现实更美好”,以及通过使用工具提高工匠和艺术家的技能。古希腊哲学家还将技术视为人类的本质活动之一:我们总是在创造并改进工具,这是人类的本能。
第二章 技术与我们
我们会爱技术超过爱人类吗?
在现在以及可预见的未来,哪怕是最伟大的技术也只能以某种方式模仿人类,而不能真正成为人类。因此,这时候并不需要担心技术取代人,甚至消灭人。我们此时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是:是否应该发展更强大的技术,以更低的成本更好地去模拟我们自己。换言之,我们最终会不会变得更偏爱机器,而不是人?
我们会不会变得满足于和数字助理交谈、吃3D打印食品、在虚拟世界中旅行、在智能房间里下个性化订单并接收无人机送货,实实在在地享受机器人的服务?
现在,这些体验世界的新方法和实际生活还有很大差异。假设让你站在孟买喧嚣的集市上,只站两分钟。再用今天最先进的系统,让你进行更长时间的模拟体验。然后,请你对比两者分别给你留下的记忆。结果你就会发现,气味、声音、画面、你身体的反应、熙熙攘攘的人群…这些感受比哪怕最先进的工具、最强大的技术所能模拟出来的效果深刻一千倍。人类体验是具有整体性的,带有个人特点,它与背景相关,是一个人的完整体验。上述例子就体现了它与机器模拟之间的巨大区别。不过,伟大的模拟也并不是坏事一一只要我们知道它是什么,只要它不诱使我们“爱它胜过爱自己”我们就可以合理利用它去实现一些良好的目的。
第三章 大变革
每一种可能数字化的事物,都将被数字化。首当其冲的是音乐,然后是电影和电视,然后是书籍和报纸。现在,数字化浪潮已经影响到了货币、银行、保险、医疗、制药、交通、汽车和城市。用不了多久,它还将对后勤、物流、制造业、食品和能源产生革命性影响。请注意,一旦某个事物被数字化、转移到云端,往往就会变成免费的,或者价格大幅下降。以 Spotify(瑞典一家正版流媒体音乐服务平台)为例:以前,一张含有12首歌曲的CD价格大约为20欧元(22美元),而现在你只需要每个月付8欧元(9美元)就可以欣赏1600万首歌曲,而 YouTube更是可以免费听音乐。
对于他们来说,数字化往往意味着更廉价、更加触手可及的商品。这看起来是好事,但是与此同时,廉价商品也意味着更少的工作岗位、更低的工资。这些年随着优步(Uber)以及Lyft、et、 Ola Cabs等打车软件的兴起,我们看到了出租车交通的数字化成果。如今我们在智能手机上就能使用App叫车,而且往往更便宜。但是,这种经济模式对出租车司机有好处吗?我们也许正在进入一种达尔文主义的零工经济( Gig Economy),所有人都将从事报酬相对较低的自由职业。
数字化和移动化的迅速发展,也导致了所有事物的媒介化与信息的数据化,很多在以前都是以非数据化模拟形式保存的信息——例如我与医生交谈时分享的医疗信息——现在都已经作为电子数据迁移到云端了。
尽管所有的事情都有可能被移动化,但是并非所有移动化的体验都应该被媒介化。
任何可能被智能化的事物,都将变得智能化,因为我们现在已经拥有了这样的手段。
很多科技的指数发展,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希望:可以将一切事物数字化、智能化,最后实现自动化和虚拟化。自动化是高效率的关键,因为它可以用机器代替人。
第四章 自动化社会
历史上,自动化的发展在颠覆或替代一些工作岗位之后,往往又会创造出很多新机会。市场效率更高了,成本下降了,工业和经济实现了增长,新的产业得以萌生,因此,工业社会并没有因为新技术或自动化,长期受到技术性失业的困扰。随着每一波工业化浪潮,新技术都孕育了新产业,最终创造了足够的新岗位来替代那些冗余的旧岗位。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的工资水平也水涨船高——至少在互联网来临之前是这样的。
但是当社会进入信息经济时代——这是一个用来形容第一波互联网的古老术语—以后,技术收益和创造就业机会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在以美国为首的主要经济体,不平等程度有所增加,因为那些拥有数字化手段和平台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雇佣的工人都更少。
这是好是坏呢?就算商品和服务比现在更便宜,那些找不到工作、依然买不起的人该怎么办?这会终结以消费为核心逻辑的资本主义吗?我们会看到付费工作的消亡吗?当我们冲进自动化时代之时,政治家、公职人员和政府必须更加警惕自动化的挑战,必须成为更好的管家。思想领导力将是最关键的要求,任何不了解“未来管家”需求的公职人员都会失去立足之地。
在我看来,我们人类有不同于机器的独特特征,例如提出问题的能力、意识到某些事物可能不同寻常、批判性、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领会字面背后的寓意,以及看见尚不存在的事物。这些令人惊叹的能力,才是人类的独到之处。
我担心有一天,人类的所有这些特征都会丧失,因为我们每时每刻看到的事物,都是各个平台上的机器用程序生成的。然后,我们可能走向一条彻底放弃意识、外包自身人性的道路。在我们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前,就生活在了一种程序化的现实中,而这一切,都是由拥有程序和服务器的人运行的。
第五章 物联网
物联网的愿景很简单:把所有事物都联网,随时随地采集数据,然后就可以在此基础上发现新的真理,甚至预测未来,防患于未然。隐私和安全专家布鲁斯·施奈尔(Bruce Schneier)将这种由互联设备、传感器、硬件组成的,处理器在云端的网络称为“世界网”( World Sized Web)。事实上,它可能会开创一个更优化、更高效率的新时代。但这对人类意味着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