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银矿遗址

蒙山银矿遗址

共 2881字,需浏览 6分钟

 ·

2024-05-24 11:35

历史沿革

《江西通志》记“瑞州府上高县蒙山,在县南三十五里,有银铅坑冶。宋庆元六年(1200年)置银场于此。名其山曰多宝峰”。根据古代矿洞外题刻显示,蒙山银矿于宋宝祐三年(1255年)第一次封闭,共计开采55年。文献记载显示,这一阶段采冶管理模式为官督民办,得银以二八抽分。
元代是蒙山银矿生产的高峰期,《新元史·食货志》记“瑞州蒙山场,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拨粮一万二千五百石,办银五百锭,后拨至四万石。元延祐七年(1320年),依原定粮价折收原银七百锭,解提举司收纳”。蒙山银场生产在元代中期以后开始出现衰落,元泰定二年(1325年)蒙山提举司被罢,蒙山银场改归瑞州路统管,并于元至正十年(1350年)因矿洞坍塌而再度封闭。
明代以后,仍有少量有关尝试恢复蒙山银矿的记载,但试炼结果均显示蒙山银矿已经枯竭,再无开采价值。
1977年,吉林农安出土两枚年代为分别为元元统三年(1335年)和元至正十年(1350年)的元代银锭,其上刻文显示两枚银锭均系“蒙山银课”,为瑞州路总管府提调官办理,并详细记录了银场库官、库子、炉户及销银匠的姓名。
20世纪四十年代起,考古和地质工作者已对蒙山银矿遗址地区进行了多次调查,发现了大量古矿洞和多处大型古代冶炼炉渣堆积。
2011~2014年间,江西省考古研究所、上高县博物馆与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于共同对蒙山银矿遗址的古代采矿遗迹及几处炉渣堆积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古代采矿洞主要位于蒙山西南部的银洞山—松树山区域。此区域主要为热液型矿床,主要矿物为含银铅锌矿,脉石以方解石为主。等于四十年代调查蒙山矿区时曾深入五处古矿洞进行调查,发现除方解石及少量铅锌矿外,矿洞中还残存有软锰矿,菱铁矿及褐铁矿等。

遗址特点

综述
蒙山银矿遗址
蒙山山脉,有着“上高屋脊”之称,海拔1000多米。当地人又称这里为“多宝峰”,银矿的矿井就隐匿在附近的山落中,到2014年已经发现有二十多处被开采过的矿井。
太子壁采矿区
太子壁采矿区
太子壁山峰,长约5千米,宽约2千米。已发现的大小采矿矿井达100多个,其中18个已经由江西省赣西地质队勘探。据江西省地质勘探资料显示,最深最长的为一、二号矿井。二号矿井垂直约140米,水平长约170米,最宽处10.5米,最狭0.5米,一般为2~3米。1982年12月,上高县文物普查队曾入二号矿井约70米深探查,发现矿井基本利用天然溶洞、沿岩层倾斜方向采矿,井内留有凿矿痕迹,坡度一般为30~45度。1983年10月,江西省赣西地质队与大窝里村干部曾入二号矿井勘探,在洞内行八小时未终,因无蜡烛而返。发现其洞中有洞,纵横交错,有巨木横悬洞中,树皮如鲜。2006年11月,南港村东风桥组10余农民自发去一号矿井探险,带了五根160米左右的长绳索入洞,绳索用尽未终而返。
冶炼区
炉渣
采矿区西北部为遗址的冶炼区,有多处大型古代冶炼炉渣堆积。考古人员对鉴里、东风桥、火烧山及东湖四处炉渣堆积进行了重点调查,其中鉴里、东风桥、火烧山位于冶炼区的东部。
东风桥炉渣堆积,位于最北侧,距离采矿区直线距离约2千米。由于开挖泄洪渠,此堆积破坏较为严重,在泄洪渠两侧地表仍可见大量炉渣分布在一长约90米、宽约40米的狭长地带,堆积厚度不明,炉渣总体较为破碎。
火烧山炉渣位于东风桥堆积东南侧,被原林场内所修建的房屋破坏,残余长60米、宽20~40米的不规则区域。炉渣残块破碎严重。
鉴里炉渣堆积,位于火烧山南侧,是东区炉渣堆积中体量最大者,能观察到一高出地面9~20米的炉渣山。整个堆积长约170米、宽112米,总重量约50万吨左右。堆积中所见炉渣残块体量较大者直径约50厘米、厚8~9厘米,单块重量超过50千克。据当地村民反映,上世纪50年代此堆积的炉渣曾被用于修建公路地基,堆积厚度减少约1/3。
东湖炉渣堆积,位于冶炼区西部,距离采矿区约2.5千米。此处炉渣主要沿现代水库区域分布,大量炉渣位于水库水位线以下,炉渣总量难以估测。露出水面的主要有四处地点,其中第四地点规模较大,面积约5000平米,可见大量直径超过50厘米、厚度约12~15厘米的大型渣块,单块重量可超过50千克。四处堆积所见炉渣致密,表面具有明显流动痕迹,单块炉渣体量较大,主要为竖炉排渣,炉渣流动性好,技术较为成熟。炉渣断茬处不见任何夹杂物,炉渣非玻璃态,基本无磁性。东风桥、火烧山以及鉴里炉渣均为黑褐色,有时其表面可见铁锈附着。东湖炉渣则多呈灰白色。进一步剖面观察显示东湖炉渣灰白色区域主要集中于表层,内部仍呈黑褐色。东湖炉渣堆积主要集中于现代水库边缘,水库水位较高时炉渣堆积会整体没入水库以内,由于受到水的长期淋滤,可能导致表层部分元素流失。
除炉渣外,几处堆积中还发现大量炉壁残块,其内侧烧流呈玻璃态,外侧烧结程度较低,仍呈红褐色。东风桥及东湖两处堆积还出少量陶质棒状器物,其烧制温度较低,质地疏松易断裂,功能不明。多次考古调查均在四处炉渣堆积中发现少量瓷器残片,年代包含宋、元、明三代,鉴里炉渣堆积中还发现了数量较多的布纹板瓦。

文物遗存

生产工具、用品
太子壁矿区洞内采集到少许银矿标本、铁灯架、青花瓷碗片等,是当年矿工使用过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
石刻
岩壁石刻
太子壁二号矿井井口的岩壁上,有许多石刻文字,是当年的封井禁碑,面积约2平方米。刻文是:“此洞名扁漕,系里面用大石填塞十五丈深,封禁永远,再犯者定问谴不饶。奉委防守羊坡哨南昌卫中所功升百户范,奉瑞州府同知杨,掌上高县事知县陈,县丞黄,通判沈,推官刘,典史李,主薄李,奉道按察司屯田副使朱(道按察司)右参议支,道按察司签事方近奉(道按察司命、令)羊坡范百户督同南田团禁带领亲兵一百名,督同乡兵烟民一千余,于万历二十二年起工,六月填塞古历于扁漕等洞,立碑封禁。万历二十三年春月,封禁填塞。宝右三年六月户户曹仁七、廖花二、李绍九、晏辛三,简化三、陈春一、黄缐二、曹……。”
元代银锭
元代银锭
1977年,吉林农安出土两枚年代为分别为元元统三年(1335年)和元至正十年(1350年)的元代银锭,其上刻文显示两枚银锭均系“蒙山银课”,为瑞州路总管府提调官办理,并详细记录了银场库官、库子、炉户及销银匠的姓名。两枚银锭不仅为蒙山遗址元代的白银生产提供了实物证据,也显示了银场内部的层级管理体系。

研究价值

蒙山银矿遗址对研究江西省古矿冶业的发展历史以及古代采矿技术成就有重大的意义。

保护措施

2013年5月,蒙山银矿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蒙山银矿遗址位于江西省宜春市城南30千米的蒙山。

交通信息

自驾:自江西省宜春市人民政府开车前往蒙山银矿遗址,路程约37千米,用时约52分钟。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