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侍王府
共 6242字,需浏览 13分钟
·
2024-05-24 10:38
历史沿革
据金华文献史料记载,侍王府于唐宋时为州治所在;元时为浙东道宣慰署、肃政廉访司署;明初朱元璋曾驻扎于此,后为巡按御史行台;清时为试士院。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5月28日,李世贤率太平军功克金华后,修葺扩建了原来的试士院,将其作为侍王府。
清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军撤出金华后,侍王府被清政府改为通判,经历两署。
民国时期改为学堂,后又改成浙江省立第七中学。
解放后维持现状。
1964年,成立太平天国侍王府纪念馆。
20世纪60年代,东院的中北部被当时的塔下寺小学(建国路小学)所用,中南端被金华师范学校所用。
1982年,建国路小学迁出。
1996年,金华师范学校迁离。
1999年初,太平天国侍王府正式对外开放。
建筑特征
注重选址与营造
侍王府的主要建筑原创时为府署。因此,该建筑群选址、营造等方面的考虑基本按照衙署风水要求进行。如大门朝向为正南,而当地传统民居则要求大门朝向以朝南偏东三分或偏西三分为宜。
突出等级区划
侍王府所处片区为古时金华府城中心,是金华地区政治、文化的核心地段。故建筑规模较大,型制较高,且内部布局划分等级,如侍王府东路轴线通进深比西路轴线的长出62.85米。两条轴线的建筑规模、构造形制、空间尺度、装饰绘画等诸方面都各有特色。
两路院落风格迥异
东路院落选址时利用金华黄土丘陵的自然地貌,建筑依其南低北高的地势逐级抬高建造。现存建筑序列,自南而北依次为:照壁(前有长70米,斜30°的斜坡)、广场、台基、大门、甬道、大殿、穿厅、二殿、穿廊和耐寒轩。其中甬道上的仪门、两侧廊庑等建筑已毁。东路轴线上的漫长斜坡、高大照壁、层层台基、宏敞殿堂、苍劲古柏,衬托出主体建筑群雄伟神韵,营造威严的空间氛围。
西路院落由侍王李世贤攻克金华后,利用原明代千户所旧址拓建而成,是侍王办公、安寝之所。西路轴线共有四进建筑,依次为:西路山门、穿廊、二进大殿、三进大殿和九间头。西路院落侧重生活起居,建筑的空间尺度,建筑体量均比东路小且私密性强。
主要建筑
宫殿建筑
太平天国侍王府东院建筑式样为宫殿建筑,东院原为衙署遗址,多重建筑在一条中轴线上,由南到北地势渐高,建筑依地势而建,明人章懋之撰文载“其地后枕冈阜,前雄丽谯,而堂寝崇大,廊庑宏敞”,可见这里的建筑在当年颇为壮观,经李世贤修建后,至今保存当年殿堂式的雄伟气派。最南是照壁,其建筑雄丽,装饰豪华,照壁高6米,宽17米,整个照壁装饰由石雕、砖雕镶嵌而成。照壁后是东院的大门,原大门东、西各有辕门,过大门是甬道,有石板平铺而上至大殿。大殿清代叫“廉威堂”,是当年太平军首领举行军事会议的地方,故也叫议事厅,其建筑是整个王府中最为雄壮的,阔27.65米,进深16米,大殿高数丈,用材考究,大柱高耸,殿内原有一暖阁(讲道台),原大殿内的墙壁、柱、梁、枋上都绘有壁画、彩画。现位于正桁檩垫壁上留有六幅花鸟图,其余均被毁。过大殿即为二殿,“中为廉威堂,后为自公堂”,故二殿也叫“自公堂”,这是清嘉庆年间重修的建筑,二殿两侧为东、西厢房,大殿与二殿之间为廊式过厅,其建筑与大殿二殿组成“工”字形。过二殿便是东院的最后一进叫“耐寒轩”,耐寒轩共有九间,为一字形建筑,整个东院建筑为硬山顶,砖木结构,具有典型的衙署式风格。
太平天国侍王府宫殿建筑
住宅式建筑
西院为太平天国侍王府住宅式建筑,这是在原明代“千户所”遗址上重新建成的。西院共为四进,在同一中轴线上,整个建筑左右对称,呈现传统建筑,西院现保存完整,其建筑内“无一不画”,大量的壁画、彩画保存完好。
西院大门的封护檐下均有砖雕装饰,并左右对称,大门卷棚式抱厦(亦称八字墙),踏入大门,进入眼帘的便是巨幅的狮、象、龙三幅壁画(原有‘凤图’已毁),西院一进分为正厅及东、西厢房,房内有壁画,二进为西院的主要建筑,特别是正厅,传说这里是李世贤当年办公处,梁、枋、柱、檩都满施彩绘,墙上都绘有壁画,正厅里装饰得较为壮丽。第三进传说是侍王的住房,其格局与进相仿,现保留部分彩画。第四进是楼屋,共九间,传说是侍王卫士住的地方,该建筑的柱梁枋上都绘满彩画。西院布局合理,装饰华丽,青砖碧瓦,庭院花木点缀其间,更显宁静、幽雅,是居住、会客、办公之宜地。
西院第二进正厅西山墙壁画
园林建筑
太平天国侍王府的后花园是一个较为典型的太平天国王府花园,虽经历史变迁,此地已几易其主,昔日厅、台、楼、阁早已不复存在,但仍依稀可见当年园林的规模。全园以山丘、水池林木为主,原太平军在山丘上筑有望楼与小亭,山丘下为水池,池边由湖石堆叠而成,水池与山丘相映成趣,园内原有许多树木,在文革期间被砍,现还留有朴树、冬青、香樟等古树,据专家测定,朴树树龄为140年至150年左右,以此推算,此朴树所植时间与当时造园时间(1861年)年相吻合。根据现存留在园内的假山石、石础、石栏杆等物来看,可得当年花园之形制:这是一个山水萦绕、水波倒影、亭榭精美、回廊起伏的江南秀园。
庭园
太平天国侍王府内庭园主要分布在每进建筑之间的空敞地上,庭园小景设置典雅、古朴。“耐寒轩”前两株千年古柏树,一棵为桧柏,一棵为龙柏,树高25米,径围分别为300厘米和190厘米。清光绪年间,陈文骤在《耐寒轩》匾额中记述:“轩前双柏耸立,天娇犹龙,相传为钱肃王(五代吴越国王)手植……”清代诗人阮元(1764一1849年),也留有“自公堂后双古柏,六百余年老宋客,蟠根郁律透重泉,生气勃然出堂脊”的诗句。
文物遗存
综述
太平天国侍王府内三雕和彩绘艺术丰富,故侍王府有“太平天国艺术大宝库”之称。三雕即木雕、石雕和砖雕。据统计,侍王府内现存木雕526方、石雕砖雕共46万。
木雕
太平天国侍王府建筑木雕共有526方,主要分布在梁、枋、桁、撑栱(俗称牛腿)、花牙子等木构件上,这些精美雕饰,题材十分广泛,概括地可分为三类,即祥禽瑞兽类、花草瓜果类和人物故事类。在西院一进门厅抱厦卷棚下的隔架间拱上雕有两对双狮戏球,其雕刻采用圆雕与平雕相结合的工艺,造型玲珑生动,工艺精美,既起到支撑作用,又收到艺术装饰效果。
西院一进厢房上的双鹿,一雌一雄口含灵芝,弓脚昂头作奔跑状。西院廊上的四根柱梁上雕有十六只飞状的凤凰,以显王宅气派。花草瓜果类则多以反映本土文化的特色,如金华佛手、茶花以及各类瓜果、豆角等田园果蔬,这类木雕作品在以往的衙署建筑中是不多见的。人物故事类的木雕主要分布在建筑的撑栱和雀替上,如在一进与二进的走廊上,则有代表福、禄、寿、喜的祥瑞人物的撑栱,造型传统,古意益然。此外,在西院门厅上还有一组《太白醉酒》《东坡玩砚》《羲之戏鹅》《长亭饯别》等历史人物故事。这类人物木雕,造型古拙,雕刻线条流畅,也给侍王府增添了几分风雅。侍王府建筑木雕都出于“木雕之乡”东阳雕刻艺人之手,这些作品显示了东阳木雕艺人的艺术智慧与卓越的雕刻技能。
▲福禄寿喜等木雕照片——侍王府的木雕艺术
石雕
太平天国侍王府的石雕,主要分布在照璧的基座上。照壁是当年太平军修建侍王府时所建的,石雕内容主要是:基座正面以“双龙戏珠”为中、以“仙鹤寿桃”、“双狮戏球”布其两边,背部基座上“双夔捧寿”为中、左右各为“仙鹤寿桃”,“蝙蝠寿桃”,每方尺寸较大,纵68厘米,横240厘米至410厘米不等。
太平天国侍王府团龙
最精彩的石雕要数原嵌在照壁正面的石雕团龙(现为国家一级藏品),该团龙造型优美、龙眼突出,龙鳞遍身,龙爪刚健,祥云与火球烘托出龙的威豪。石雕为高浮雕工艺,并运用了透空镂钻的传统石雕技艺,此团龙由七块石雕巧合组装而成,主体是盘龙,外扣六块扇形的蝠纹图案拼合而成,这是一件美轮美奂的石雕艺术精品。以上提到的石雕龙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为“五爪金龙”。中国历代王朝有严格禁令,只有亲王以上方可绘制“五爪金龙”,郡王以上只能有“四爪之蟒”。太平天国敢于打破禁令,用“五爪金龙”来装饰王府,实现了洪秀全“天人一气理无二,何得君王自私专”的豪言壮语。
砖雕
侍王府砖雕,分布在照壁和西院大门东西二壁上,在照壁的正面护檐下有一组高浮雕的砖雕,组图内容是“双狮抢球”为中,两旁各为“将军出巡”的人物,再两边为“鹿群”与“群麟”,该组砖雕篇幅巨大,纵50厘米、横1600厘米,这样巨大的砖雕组图是不多见的,实有波澜壮阔之感。仔细观察照壁上的砖雕,发现砖雕上染有几处石青石绿的色斑,其原貌应当是一幅施彩的砖雕,内容为“双龙戏珠”和“荷花水鸟”与“双鹿”。组雕纵45厘米、横520厘米。侍王府砖雕作品,粗犷豪放,简繁相间,集拙朴秀美于一体,其刀法浑厚,富有较强的立体感。特别是其从几米到几十米的组合,颇有一种宏大之美。
壁画与彩画艺术
以璧画与彩画装饰王府建筑是太平天国王府的特色。当年,太平天国政府还专门在天京(南京)设置了“绣锦衙”的机构来管理王府绘画及刺绣,故太平天国王府都有“无处不画”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1963年,政府组织力量,对侍王府内所有墙面进行细剥,于是被埋没了一百多年的119幅壁画重见天日。壁画与彩画题材多样,既有反映政治、军事题材,又有反映王权的龙凤图案,也有反映民间生产、生活、喜气吉祥的题材等等。反映太平天国政治、军事题材的画面有西院二进,原李世贤办公处有一幅《望楼兵营图》,画面上有一望楼,上有大旗招展,下有兵营防驻,画面左上角有一城池,城门紧闭,这是一幅反映太平天国攻打衢州战役的写照,但整个画面空无一人。右墙上的《王府图》是反映太平天国的某王府的画面,王府内有亭、台、楼、阁,室内书案上放有文房四宝,整个画面也空无一人。这两幅壁画,完全符合太平天国史专家罗尔纲先生提出的,“太平天国壁画不准绘人物”的结论。
象征皇权的龙凤图纹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龙凤都作为皇权的标志,侍王府同样以龙凤来装饰在王府的显要位置,如西院大门就绘有龙、凤(已毁)、狮、象等巨幅壁画,特别是《云龙图》(纵430厘米,横370厘米)气势雄壮,这是一条盘据在海浪上的“五爪金龙”,龙身腾跃于云海之间,龙鳞内用系朱砂点染,石绿画祥云,红绿相衬。以龙为内容的壁画还有,西院二进的《鲤鱼成龙》图,二进廊上的《龙腾图》等等。这些龙图,再现了洪秀全“虎啸龙吟光世界”的诗意。以凤凰为内容的壁画、彩画也到处可见,如西院一进东厢北壁《凤凰梧桐》,二进的东、西厢都绘有《丹凤图》,在西院三进东厢廊上的枋上绘有大幅《麒麟凤凰图》(纵117厘米、横367厘米)等等。
云龙图(局部)
民间吉祥画
在侍王府的壁画中最多的是民间吉祥画,民间吉祥画是中国千百年来民俗文化中一朵艳丽的鲜花。昔日,盛行于乡村、市井中的民间艺术,一直为所谓的高雅艺术所不齿,这种感情朴真,充满活力的民间艺术,却在太平天国政权下得以新生,一批以谐音喻意的手法来表现祈求安康、辟邪消灾、纳福求祥等民俗绘画题材进入侍王府的建筑中。谐音类的民间吉祥主要有《瓶案(平安)图》《猫蝶(耄耋)图》《蜂猴(封侯)图》《柏鹿(百乐)图》《柏绶(百寿)图》《麒麟凤凰图》(棋逢对手)等等。这些民间画作品民间俗称为“口彩”,盛行于民间民俗活动中。喻意类的作品是用象征性的物体来表达美好的意愿,主要有《三羊开泰》《英雄图》《麟凤相会图》《松鹤图》《喜上眉梢》《鲤鱼跳龙门》《桃蝠图》《云蝠图》等等。这些民间绘画崇尚幸福,祈愿吉祥,内容积极向上,构图丰满团圆,色彩强烈明亮,造型拙朴可爱,侍王府的主人和画师们,通过吉祥的壁画,来歌颂、祝愿太平天国永久昌盛和万世不衰。
反映人民生产、生活的壁画
反映渔樵耕读等劳动人民生产和生活内容的壁画在侍王府建筑中随处可见。在西院二进正厅的《四季捕鱼图》,该壁画共四幅,分别为春、夏、秋、冬不同季节中渔民捕鱼图,画家生动地绘出了渔民们在水中或岸上劳作和生活的情景,该画题材新颖,色彩淡雅,生活气息十分浓郁,作者把江南的渔民生产、生活的场面描绘的淋漓尽致。壁画以水墨为主,以墨线勾出轮廓,再以淡墨皴擦,然后用赭石、石绿、石青矿物质颜料略加点染,呈现出秀雅细润的艺术风格。在厅堂的主要位置,绘制多幅渔民捕鱼图,这在封建王朝的王府官署的壁画中是难以见到的。
▲秋季捕鱼图
西院一进西厢的《樵夫图》(纵197厘米、横147厘米),该壁画是一幅反映劳动人民生产的写实作品,又名《挑刺图》,图中的一位樵夫脚上扎了刺,他紧抱大树,另一位全神贯注地给他挑刺,人物神形兼备、造形生动、惟妙惟肖,这是来自于生活的壁画在王府官署中是别开生面的。渔、樵、耕、读系列的璧画还有西院一进西厢的《读书图》(纵200厘米、横135厘米),西院二进东厢的《寒山书屋图》(纵191厘米、横156厘米)、《樵夫憩息图》(纵181厘米、横166厘米),西院二进西厢东壁的《读书图》(纵166厘米、148厘米)等等。自宋代以来,文人画中常有“渔、樵、耕、读”为题材的作品,侍王府壁画中的“渔、樵、耕、读”的绘画,都来自于生活,题材纯朴,立意新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王府主人不满足那种内容贫乏,矫揉造作的柔媚之作,同时也流露出主人对民间生活的怀旧之情。
▲樵夫挑刺图
文物价值
太平天国侍王府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由于清政府对太平天国诸王府进行大肆焚烧,所以仅存的太平天国王府屈指可数。侍王府作为一个保存完整、建筑规模大、艺术品多的太平天国王府,是较为珍贵的。侍王府的建筑与艺术是天国天国运动留下的一道奇特的景观。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太平天国的政治、军事和文化,它对于太平天国的研究,尤其是对其文化特征、建筑特色、绘画制度、创作思想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依据。
保护措施
1988年1月13日,太平天国侍王府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平天国侍王府文保碑
地理位置
太平天国侍王府位于浙江省金华市酒坊巷。
交通信息
公共交通:在金华市内搭乘24路公交在四牌楼站下车,步行480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