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古城子城址
下古城子城址
共 1407字,需浏览 3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下古城子城址应建于汉武帝设四郡(前108年)前后。
1978年,吉林大学历史系在恒仁县文化局同志配合下共同实测考察下古城子城址。
1982年,辽宁省博物馆考古队挖探沟试掘下古城子城址,基本确认了城址规模并出土了少量遗物。
1987年,春季文物普查时,等同志实测考察下古城子城址。
下古城子城址远景
1998年,下古城子城址西墙北段近西北角处开一条探沟(编号T1),对该段城墙进行了挖掘。
遗址特点
综述
下古城子城址位置图
下古城子城址东临浑江,西有水壕,地势突起,高出周围地面约0.5~1米,高出江水面约5米,是高句丽初期重要的军事城址之一。
城墙
下古城子城址平面图
下古城子城址现存西、南、北三面城墙,东墙因遭浑江冲刷已不存,北墙与南墙北段保存较好,留有1~2米高的土楞,西墙不显,几与城内地势相平,其他段落约略可见稍高的迹象。城垣为土筑,平面呈长方形。北墙存长240米,基本直线延展,东段外高1米左右,内与现地面大致相平,西段渐高,西北角为现存城墙的最高点,外高2米余,内高出地面约1米。西墙长170米,呈直线延展,北段外高1~2米,内稍高于地表,整城墙向南渐低,至南端仅可看出土楞残迹,墙外为水壕,壕宽约10米,多段干涸,仅深处有水,已被作养鱼池,最初可能为筑城挖土时掘出,后被作为护城河使用。南墙存长205米,呈直线延展,基本已被夷平,仅在局部地段可以辨出土楞残迹。
根据南墙与北墙东段走势,推测东墙长度应在200左右。该城现存三面城墙总长615米,推测原来周应在800米左右。城内村路主要有两条,大体呈十字相交。两条道路向四方伸展,均由城墙通过,通口当与城门有关。北墙通口宽约6米,两侧城墙略高,西墙通口宽约5米,内高外低,渐近水壕,南墙通口宽约6米。下古城子城址夯土层并非平行分布,而是呈弧形起,结构松散,城墙内外壁面砸较为坚实,中部则层层积沙,夯迹不显。
年代
下古城子城址内多见方唇折沿陶罐,有的在腹上部对置竖桥状耳,这种陶罐为五女山第三期文化陶器中的典型器物,时代相当于两汉之际,应为高句丽建国初期的物质遗存。灰坑H1也出这种陶,这为城墙的筑造年代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H1被直接叠压于城墙之下,城墙的始筑年代应与之同时或晚于H1,因此下古城子城址筑造年代应与高句丽建国初期相平行或晚于这一时期。结合城墙构筑法,下古城子城址的修筑年代推定在高句丽建国初期。
文化遗存
下古城子城址遗址碑
下古城子城址遗存绝大部分是辽金时代的灰色布纹瓦、砖、白瓷铁花残片、人面瓦档等,有的地基几乎填满了灰色布纹瓦砾。再向下挖一米深左右,绝大部分属于高句丽时期的红灰色夹砂的桥状陶器耳、陶罐底、口沿、兽面瓦档和打制的石网坠以及磨制的石矛、石斧、石簇等,属于青铜时代到西汉时期的遗物。
研究价值
下古城子城址城垣结构,城筑方法等,为探索高句丽早期城邑建筑提供了明确的研究例证。
保护措施
2013年5月,下古城子城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下古城子城址位于辽宁省本溪市下古城子村。
交通信息
自驾:自辽宁省本溪市人民政府开车前往下古城子城址,路程约3.5千米,用时约11分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