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职称制度将迎重大改革,教师怎么看?

共 3508字,需浏览 8分钟

 ·

2020-08-25 03:03















数学算法俱乐部



日期2020年08月19日

正文共:3271字0

预计阅读时间9分钟

来源募格学术


光明日报8月6日消息,高校教师职称改革的“指挥棒”再次开始转动。

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教育部共同研究起草《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目前正在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连日来,这一文件引发了学者、老师的关注讨论,不少改革举措引来点赞。但也有老师担忧,如果不进一步深化、细化细则,这些改革很可能“知易行难”,难保实效。

如何让职称改革的好意见真正落到实处?“破”之后需要如何“立”?哪些监督保障机制需要完善?专家学者纷纷建言献策。

焦点一师德表现成职称评审首要条件,
希望标准确定,谁来评如何评有依托

【改革要点】“严把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考核”成为改革重点。征求意见稿指出,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职称评审的首要条件。

【教师提问】师德表现成职称评审首要条件,标准怎么定?谁来评?如何评?

采访中,不少高校教师认为,师德表现作为职称评审首要条件很有必要,但现有评价机制存在短板。

“现行职称改革评价体系中,师德已经被着重强调。但因为很难评价和量化,基本上就是‘走过场’,没有明确踩到师德红线就给过关。”一位不愿具名的高校教师告诉记者。

评什么?谁来评?如何评?教师们认为,让这三个层面得到明晰,才能使师德评价不再是“说起来重要,抓起来手软”。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李奇建议,在“评什么”上,应该对师德建设的内涵进行明确界定:“比如学术诚信是师德的重要内容,导师跟学生的学术成果按照参与度多少如何署名等都应该有所规定,而不是像现在一样没有具体制度。”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认为,在“谁来评”和“如何评”上,要进一步加强基层学术委员会建设:“此外,为了防止有人利用师德评审恶意攻击他人,还要设立相应的申诉制度和帮扶机制。”

焦点二论文发表数量、论文引用榜单等仅作评价参考,
看什么要明确

【改革要点】征求意见稿强调,要逐步规范学术论文指标,论文发表数量、论文引用榜单等仅作为评价参考,不以SCI(科学引文索引)等论文相关指标作为前置条件和判断的直接依据。

【教师提问】职称评审的核心指标是什么?不看论文看什么?

此次征求意见稿中,对论文发表数量、论文引用榜单等如何使用也备受高校教师关注。“破五唯”后立什么,才能避免职称评审过多地被人情关系和学术权威主导?
“不唯论文不等于不要论文,这是共识。要从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需要建立能够替代原来‘数论文’的、并能保障公正公平的评价体系。”李奇建议,可以将教师在研项目、相关论文等进行公开,倒逼教师更加重视学术质量

程方平认为,在职称评审过程中更重要的是找到可以非量化的点,加强专业评价,做到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要从建立权威、专业的同行评议入手,并且在职称评审的过程中加强同行评议的比重。”

此外,还有学者认为,目前过多地考量论文发表与否,而对其学术成果的后续影响等评估甚少,可以尝试在职称评审中引入这个维度,比如可以在同行评议中对申报者作品影响、效果进行分级评定,由此进一步判定其学术价值。

焦点三代表性成果喊了多年,希望逐步落地

【改革要点】征求意见稿提出,要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结合学科特点,探索项目报告、研究报告、技术报告、工程方案、教案、著作、论文等多种成果形式。

【教师提问】代表性成果评价主观性很强。如何保障其科学性和公平性?

“破五唯”之后,征求意见稿指出,要推行代表性成果。代表性成果评价怎么评才能科学性和公平性兼具?

“代表性成果评价的主观性很强,两点很重要:一是明确什么叫‘代表性’,不是说出了一本厚书、在顶级期刊上发表了论文就叫代表性,而应更多关注原创性和价值影响两个维度。二是还是要建立权威、公正的同行评议,真正发挥学术共同体的作用。”程方平建议:“在同行评议中,为了避免人情关系和利益竞争,人员构成可以多元化,比如已经退休的教授、校外专家等比例要协调好。”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岳昌君建议,在评审过程中,同行评议的流程要进一步严谨规范。他介绍近年来北大的职称改革:“申请人只需要提交5篇代表作即可在学院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进行答辩。答辩后遴选出的人选需要在全国范围内选择和自身学科背景、方向相近的3名专业对标人,然后进入同行评议。我们建立了一个全球匿名专家评审委员会,从中随机抽取15名左右专家根据对标人的科研状况对申请人进行考核,其意见也会作为很重要的评审依据提交学校。”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尤小立认为,还要加强对同行评议的有效监督:“随着学术研究的精细化,同行评议的难度也在加大。而以往的行政化评价缺乏有效监督引发的不公平、不公正问题,在专家、同行评议中也同样需要考虑。”

焦点四教学为主型教师如何考评要有指南

【改革要点】征求意见稿提出,按照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型等岗位类别对教师进行评价。教学为主型教师要治学严谨,遵循教学规律,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优秀,形成较好的教育理念和教学风格,在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

【教师提问】教育风格该如何考量?治学严谨该如何评定?

教学为主型和科研为主型教师分开评定职称早有试点,但不少教师反映,在试点的过程中,教学为主型教师的成绩难以量化是一个难题。一位基层高校教师告诉记者,在评审最后,不唯论文难以衡量,往往还是“唯论文计”。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洪成文告诉记者,在高校职称评审过程中,一般分为三类:教学为主型教师、科研为主型教师和教学科研型教师。“一般来说,公共英语、思政课等公共课教师会选择教学为主型岗位。”洪成文说。

公共课教师难以形成专业化成果,如何考量?洪成文认为,可以在育人效果上考评:“我建议从两个方面解决这个问题,一个是同行的听课评价,一个是学生的听课评价。这样能从根本上解决唯论文的问题。”他还认为,教学为主型教师不一定需要重视原创的论文结果,而是以课件、课堂效果论英雄。

焦点五明确人才绿色通道,灵活的评价标准要明确

【改革要点】征求意见稿指出,要建立重点人才绿色通道。引导教师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注重工作实绩,其工作成果不简单以发表论文、获得奖项等进行比较评价。

【教师提问】怎么进入绿色通道?哪些成绩可以衡量成绿色通道?

人才绿色通道,是这次改革中新的亮点,也是最受教师关注的方向之一。记者了解到,哪些成果可以进入绿色通道?期限是多长?都是教师们关注的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李立国表示,任何评价都不可能尽善尽美,但是拔尖创新能力的评定,高校应该有共识。“有拔尖创新能力的、有利于国计民生发展的、有利于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的,都可以认定为国家重点战略,从而进入人才绿色通道。”李立国说。

针对教师们关注的科研期限问题,李立国认为,应该尊重科研创新的空间,在评审过程中,对于期限应该适度延长,对于过去已经取得重大成果的,也应该破格给予成绩认定,让教学科研型教师安心从教,安心科研。

焦点六职称评审权下放高校,有效监督要有实现路径

【改革要点】征求意见稿提出,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直接下放至高校,自主组织评审、按岗聘用,主体责任由高校承担。

【教师提问】评审权下放高校之后会不会出现人情风、关系网?如何防止“一管就死,一放就乱”?

职称评审权下放高校,是呼吁已久的问题,这次征求意见稿一锤定音,却有一些高校教师感到“不踏实”。记者了解到,“人情风”“关系网”是他们最担心的问题。

李立国表示,这些教师们的担心不无道理。因为近年来,有的高校已经有了先行先试的试点,但无论从“指标投放”上,还是从“行政干预”上,一些老师总觉得看不见摸不着。未来应该怎样堵住所有漏洞?防止一管就死,一放就乱?李立国认为,未来各校应该配合出台相关《实施意见》和《指导办法》

李立国建议,高校内部的学术委员会应该发挥起学术共同体的作用,重视校外评审、校外专家,重视同行评议。“目前在硕士、博士学术论文审核上,有的学校已经开始了校外专家盲审的试点,效果很好。我认为在职称评审上,也可以引入这个制度。”李立国说,“重视专家意见,而不是按资排辈。”



— THE END —




黎曼论弯曲空间的经典演讲
如何画出优秀的架构图?
数学和编程
机器学习中需要了解的 5 种采样方法
北大读博手记:怎样完成自己的博士生涯?非常具有指导性!
养了一辈子猫都不知道的“猫理论”
浏览 40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