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奶奶庙遗址

老奶奶庙遗址

共 2872字,需浏览 6分钟

 · 2024-05-24

历史沿革

2005年,发现老奶奶庙遗址。
2011~2012年夏季,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合作发掘老奶奶庙遗址,发现石制品3000余件,动物骨骼12000余件,用火遗迹21处,以及多层叠压、连续分布的古人类居住面。
2014年,村民在老奶奶庙遗址西南约150米处取土过程中发现一犀牛头骨化石,并伴出少量石英质石制品。2015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于对该地点进行了发掘,发现了数量较多的动物骨骼和少量的石制品,动物骨骼中可鉴定标本以犀牛、马等大型动物为主,石制品以石英为原料。特征上与老奶奶庙遗址第1地点类似,应为同一石器工业体系产品。
2016年,西北距老奶奶庙遗址第1地点约90米,发掘动物化石575件,石制品66件,探掘面积40平米。从遗物的密度和分布情况来看,本遗址应为第1地点或其它中心营地外围的临时性地点,古人类曾在此活动,但并不频繁。

遗址特点

综述
老奶奶庙遗址东高西低,区内黄土堆积发育。遗址东侧的马兰黄土断崖剖面高近20米,马兰黄土之上还叠压有新石器时代至历史时期的文化层,由于雨水冲刷与当地村民取土破坏,大部分马兰黄土以上的堆积已不存在,已接近旧石器文化层,仅局部尚保留有1~3米不等的残余堆积。
地层堆积
老奶奶庙遗址发掘地层
老奶奶庙遗址发掘区中部的东剖面地层堆积。
1层:表土层。
2层:扰土层,含陶片、汉砖,以及动物化石与打制石器等。
3层:黄褐至灰褐色黏质粉,旧石器文化层,可进一步划分为6个亚层:
A层:黄褐色黏质粉砂,含少量石制品和动物化石。
B层:灰褐色黏质粉砂,石制品和动物化石非常丰富,并有多处灰堆遗迹。
C层:灰褐色黏质粉砂,含石制品和动物化石等遗物,有零星用火遗迹。
D层:灰褐色黏质粉砂,含石制品、动物化石及用火遗迹。
E层:灰褐色黏质粉砂,石制品和动物化石较丰富,也有用火遗迹。
F层:灰褐色黏质粉砂,含数量众多的石制品和动物化石,亦发现数量较多且面积较大的用火遗迹。
4层以下的试掘面积很小,平面布局情况尚不清楚。从剖面观察可见,该层为灰褐色、灰黄色至黄褐色粉砂,局部有较清楚的水平层理,亦可分为多个亚层,除最下层为较纯净、水平层理明显的灰黄色粉砂外,其余6个亚层均含有石制品、动物化石以及炭屑等文化遗存。
时代
老奶奶庙遗址主要文化层的加速器C14年代测定结果为距今40000年前后(未校正),结合附近遗址光释光测年数据来看,该遗址C14测定结果校正后的实际年龄应早于距今45000年。
用火与居住遗迹
老奶奶庙遗址生活遗迹
老奶奶庙遗址地层堆积与遗物分布特点显示,除1、2层外,3、4层皆为旧石器时代遗存。多个文化层连续分布,表示古人类曾长期徘徊于此。在揭露区域内,除3A层的遗物相对较少,其他各层均有由用火遗迹、石制品、动物骨骼及其碎片构成的居住遗迹,尤为引人瞩目的是3B、3F层大量的石制品、动物骨骼与多个用火遗迹共存,清晰地反映了当时人类的居址结构复杂化的发展趋势。
3B层共发现用火遗迹10处,这些灰烬主要分布于发掘区的中部和中南部,面积有大有小。较大者如H9分布范围,南北长20厘米,东西宽30厘米,最厚3厘米,剖面观察则呈浅锅底状,周围发现大量动物骨骼碎片与石制品。另外在发掘区北部至中部的不同区域,也有大量动物骨骼残片、石制品、炭屑等遗物密集分布,应是当时人类规模性居住活动留下的活动面遗迹。
老奶奶庙遗址用火遗迹
另一处比较清楚的活动面遗迹保留在3F层。其原始地面呈北高南低的缓坡状,遗迹、遗物非常丰富,发现灰烬堆积6处,面积分布较大。如分布在发掘区西南部的灰烬堆积平面呈椭圆形,南北长126厘米,东西宽100厘米,最厚处8厘米,含有大量炭屑和灰白色块状物质,灰烬周围散布着较多的动物骨骼碎片与石制品。发掘区中部发现的灰烬堆积,平面近圆形,直径160厘米,灰烬内包含大量炭屑,其周围也散布着大量的文化遗物。在中北部区域还有另外几处面积略小的灰烬堆积,其周边分布有大量的动物化石及石制品。离灰堆稍远处,可见明显的石器加工区,有数量较多、产生于同一原料的石核、石片、断块及碎屑等。 
老奶奶庙
老奶奶庙遗址老奶奶庙
老奶奶庙遗址西北角建有一座小庙,当地人称“老奶奶庙”或“九娘庙”。

文物遗存

综述
老奶奶庙遗址出土
老奶奶庙遗址出土近万件石制品、2万余件骨制品与大量动物骨骼等。
石器
老奶奶庙遗址出土
老奶奶庙遗址所发现的石制品有3000多件,种类包括石核、石片、断块及各类工具等。石制品的原料以灰白色石英砂岩和白色石英为主,亦有少量的石灰岩、火成岩及燧石等。在石英砂岩制品中,石片与石核的数量较多,石核多为多台面石核,均为简单剥片技术的产品,尚不见预制石核的迹象。石英原料体积较小,亦采用锤击技术或砸击技术直接剥取石片。经过仔细加工的工具多系石英原料,数量不多,形体细小,主要有边刮器、尖状器等。
动物化石与骨制品
老奶奶庙遗址出土骨片
老奶奶庙遗址出土动物骨骼包括数量较多的下颌骨、肢骨、牙齿等,以及大量骨骼碎片,其中来自食草类动物头骨的下颌骨与牙齿的比例要远远高于其他部位的骨骼。多数动物骨骼的石化程度较深,可鉴定的种类主要是马、牛、鹿、羊与猪等,还有数量较多的鸵鸟蛋皮碎片。动物骨骼上完全不见食肉类或啮齿类动物啃咬痕迹,说明大量骨骼在遗址上出现完全是人类狩猎与消费活动的结果。其中较多骨片的大小比较相近,骨片长度集中在10厘米上下,刚好便于手握使用,有些残片上有比较清楚的打击修理痕迹,个别还可见到明确的使用磨痕。这些迹象显示,该遗址的居民除了使用石制品外,还大量使用骨质工具。

所获荣誉

老奶奶庙遗址入选201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研究价值

老奶奶庙遗址主要埋藏在马兰黄土上部堆积之下的河漫滩相堆积或红褐色古土壤层,属于深海氧同位素三阶段的气候较暖湿时期,加速器碳14与光释光等测年数据也显示旧石器地点的时代主要分布在距今3~5万年期间。这些情况说明老奶奶庙遗址正处于现代人类及其行为出现与发展的关键时段。另一方面,位于中国与东亚大陆核心地区的嵩山东南麓,也是晚更新世人类与文化向南北与东西方向迁徙与交流的中心。该地区旧石器时代考古的新发现,对于深入探讨当前世界史前考古学与古人类学界关于现代人类起源与发展问题的歧见尤为重要。

保护措施

老奶奶庙遗址
2019年10月7日,老奶奶庙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老奶奶庙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九娘庙河东岸。

交通信息

自驾:自河南省郑州市人民政府开车前往老奶奶庙遗址,路程约16.7千米,用时约32分钟。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