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郡故城

共 2939字,需浏览 6分钟

 ·

2024-05-24 12:07

历史沿革

据《资治通鉴》记载,云中郡故城始筑于战国时期,赵烈侯十九年(前390年)赵国君主赵武侯所筑,当时的云中城是赵国北部地区的政治、军事重地。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赵武灵王十九年(前307年),变俗胡服,习射骑,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三郡。云中城为云中郡治,成为云中郡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实行郡县制,在全国设三十六郡,包括云中郡,领云中、武泉二县。汉代,云中城发展到了鼎盛时期,云中郡成为当时北方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
云中郡故城汉代铜灯
东汉时期,云中郡逐渐被兴起的拓跋鲜卑部统治,成为北魏早期的政治活动中心。
隋朝时,因避杨忠之讳,将云中改为云内。唐朝时,原瀚海都护府徙治云中城,更名为云中都护府。后来云中都护府改为单于大都护府。唐开元二年(714年),单于大都护府徙治定襄(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古城)。
1956年,在云中郡故城城外西南方的什尔登村清理了两座西汉闵氏壁画墓。
1988年4月,考古人员在云中郡故城遗址西门外约50米处一堆古代陶器残片中,发现印有“云中”二字的陶罐底部残块。
1996年5月,考古人员在云中郡故城遗址西门外采集到一批战国时期的刀币和布币。

遗址特点

综述
云中郡故城城垣周长约8千米,呈不规则状,墙体夯筑,东、西、北三面城墙破坏严重,唯南城墙存留较完整。南墙长1920米,残高4.5米,宽6.5米,夯层厚8~12厘米。城内西南隅建有一座子城,加筑了东、北两面墙,西、南商墙仍利用外城墙。云中郡故城中心的古建筑台基,被当地人称为“钟鼓楼”。1956年,在云中郡故城城外西南方的什尔登村清理了两座西汉阏氏壁画墓。
西汉阏氏壁画墓
古墓封高4米半,直径约50米,断面上未发现夯筑层次。墓室全用砖砌成。墓砖长32厘米,宽16厘米,厚5厘米,一种为素面,另一种一面印有绳纹,即通称之“刘秀砖”。墓宝正南北向,平面略作横廾字形,墓道在北,可分墓道、前西耳室、前室、前东侧一室、前东侧二室、中西耳室、中室、中东二室及后室九部。自墓道口至后室南壁长13.45米,前西耳宝西壁至前东侧二室东壁13.24米,中西耳室内西壁至中东耳室东壁宽6.98米,前室高3.17米。墓室券顶砌法有二:一为四面起券穹庐式,用于前、中、后室及侧室;另一为两面起券的船篷式,用于耳室及墓门。墓底铺地砖作人字形。清理时发现封阳砖早已拆除,并在基墓道外填土中发现有残碎器物,证实墓已被盗。墓底低于地表3米多。
中室及其东西两耳室壁上均绘有壁画,为此墓之最大特色。壁画均着色,形象生动,并有隶书题字。后室之券门外两侧即中室之北壁绘有人物三,东侧绘二人,一人作伫立状,另一人捧物以侍,二人之中题“闵氏从奴”四字;西侧画红衣侍女一人,手捧高足盘,中盛食物,旁署“闵氏从婢”四字。

文物遗存

综述
云中郡故城的北魏石佛造像
云中郡故城地表散落着陶片瓦砾,大部分为汉代、北朝时期的遗物,地下还有战国、秦汉时期的遗物。城中心有一座高大土丘,为古代建筑台基,周围仍可见建筑构件和砖瓦残块。这里出土的北魏莲花纹瓦当、“万岁富贵”瓦当等,现藏于托克托博物馆。云中郡故城出土了刻有北魏年号的鎏金铜佛造像、铜佛造像、石佛造像,说明北魏早期这里建有宫殿等大型建筑及进行佛事活动的场所。云中郡故城西南隅有石柱础、砖瓦等北朝遗物。
陶器
云中郡故城西门外发现的汉代“云中”残陶
1988年4月,考古人员在云中郡故城遗址西门外约50米处一堆古代陶器残片中,发现印有“云中”二字的陶罐底部残块。“云中”二字为戳印阴文隶书,字迹清晰,浑厚古朴,字体结构严谨、遒劲有力,两字通高2.3厘米、宽1.5厘米。
瓦当
云中郡故城出土东南汉墓的树木兽面纹瓦当,直径18厘米、厚1厘米,外廓宽而扁平并加工磨光。瓦当面中央饰以直径6厘米的中心圆,圆圈内有规矩纹。外廓和中心圆之间饰树木兽面纹,中间为树木,树两侧饰兽面纹,兽面的眉、眼、鼻、嘴俱全。据考证,树木兽面纹瓦当是战国时期赵国吸收了齐国与燕国的瓦当图案和题材,将两种图案揉在一起,成为赵国独特的瓦当图案。
云中郡故城出土秦代卷云纹半瓦当,底边长18厘米,底边至顶端高10厘米。瓦当面中央饰半个中心圆,圆内饰以规矩纹。瓦当面分为两组,每组饰羊角状卷云纹。云中郡故城遗址出土的秦代圆形卷云纹瓦当,直径16厘米,瓦当面饰以卷云纹、规矩纹、小三角形纹。
云中郡故城的汉代凤鸟纹瓦当
云中郡故城出土于汉代凤鸟纹瓦当,内饰一周弦纹,边廓与弦纹之间饰锯齿纹。瓦当面中间饰一只体态轻盈的凤鸟,凤鸟昂首,颈与腿修长,颈部羽毛横着排列,散尾高扬,展翅欲飞。
云中郡故城出土的汉代“千秋万岁”瓦当,无边廓,外周饰弦纹。中心圆内饰轮辐纹,“千秋万岁”四个字只占了瓦当面的二分之一。四字之间饰以树纹,“岁”字左下方有云纹。文字瓦当古朴厚实,瓦当面扁平,其风格、字体、图案应为汉代早期瓦当。
云中郡故城的北魏莲花化生童子瓦当
云中郡故城出土莲花化生童子瓦当,莲瓣短肥、厚实,花瓣凸起,瓣尖向下翻卷,饱满而清晰。莲花纹中间饰浮雕半身童子像。童子头上结蝶式髻,慈眉善目,鼻梁高挺,面露微笑,大耳垂肩。颈部有项饰,双手持华绳状。瓦当整体布局合理。
刀币和布币
1996年5月,考古人员在云中郡故城西门外采集到一批战国时期的刀币和布币。完整和较完整的刀币有144枚,尖足布币有13枚。这些战国货币为窖藏,出土时钱币排列有序,周围包着一层黄沙土,上面扣着陶罐。有关专家分析,钱币窖藏两千多年,能够较完整的保存下来,有赖于这层黄沙土的保护。
云中郡故城出土的刀币为赵刀和燕刀。赵刀主要有“邯郸”“白化”两种,还有看不清文字的小刀。赵刀刃部为钝首,刀体轻薄。其中“邯郸”刀的刀身、刀把较宽,直柄,环孔呈橄榄形。面文铸“甘丹”,即邯郸,背文不清。“白化”刀面平直略有弧度,刀把正背面各有两道纵纹,刀把比“邯郸”刀窄,直柄,椭圆形环;燕刀分圆折刀和罄折刀两种,圆折刀弧背圆折,曲刃,尖首内曲,刀身较宽,窄把圆环。钱面模铸“司”字外笔圆折而不垂,内笔平直成短横。圆折刀背面均铸有文字和符号。罄折刀呈罄形,刀身及柄比圆折刀小,钱面模铸“司”字。
云中郡故城的战国“阜”字布币
云中郡故城出土的布币皆为平首、耸肩、方档、尖足。按照钱币文字可分为“晋阳”布、“邪山”布、“大阴”布、“蔺”字布、“邯郸”布、“阜”字布等。

研究价值

云中郡故城遗址地处黄河故道,附近有丰富的制陶原料粘土,加之充足的水源,具备大批量生产陶器的条件。在这里发现的“云中”残陶等汉代陶器残片,为研究汉代云中地区的历史、地理、制陶业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保护措施

2013年5月,云中郡故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云中郡故城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古城村西。
浏览 8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