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河水坝遗址
辉河水坝遗址
共 2048字,需浏览 5分钟
·
2024-05-24 12:11
历史沿革
1975年,黑龙江省文物普查工作队对辉河右岸做文物调查,先后发现细石器遗址12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即辉河水坝北侧河岸边及台地上遗址。
1978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裴文中等来此考察,采集一批文化遗物,并清理出一座墓葬,经碳十四测定,年代为距今5040±100年。
1984年、1987年、1991年,三次试掘。
1996年、2003年、2004年,进行正式发掘。
遗址特点
综述
辉河水坝遗址位置图
辉河水坝遗址,海拔高度约640米,宽约300米、南北长约1000米,分布范围约30多万平方米,地貌部位明确,地层清楚。根据发现的遗迹和遗物分析,辉河水坝遗址既是一处细石器制造场,又是一处古代人类居住的地方。
文化层
辉河水坝遗址文化层厚约1.5米左右,分为新石器时代、汉代和辽代3个时期。
辉河水坝遗址石器主要出现的地层
第1层:浅棕褐色细砂层,厚47~70厘米。
第2层:浅褐色含粉砂细层,厚30~38厘米,发现有现代零星的人类肢骨和掌骨。
第3层:浅黄色含粉砂细砂层,厚22~38厘米。
第4层:浅棕褐色细砂层,厚10~15厘米。
第5层:黑褐色粉砂质细砂层,厚21~28厘米,出有细石器片和动物骨等文化遗物。
第6层:灰褐色粉砂质细砂层,厚10~12厘米,出有细石器片和动物骨等文化遗物。
第7层:深褐色粉砂质细砂层,厚20~56厘米,出有以细石器为主的物及篝火和居住遗迹等。
第7层以下为黄色粉砂质细砂层,生土层未见底。
遗迹
新石器时代居住址为椭圆形半地穴式建筑,东西两侧分布柱洞和板窝。篝火遗迹为近圆形坑,直璧,圜底,堆积物呈灰黑色。堆积动物骨骼灰坑为圆形坑,内有大量动物骨骼、陶器、石器等。墓葬就地掩埋,单人二次葬,头向西,随葬残陶器和柳叶形箭头。
文化遗物
文化遗物大量出土,包括有细石器、陶片和动物骨骼等。
文物遗存
综述
辉河水坝遗址出土细石器,压制而成,种类有镞、石刃、石钻、石叶、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石核等。大型石器分为打制、磨制、琢制等,器型有砍砸器、镑形器、穿孔石器和石锤、砺石和石钻等。陶器均为夹砂陶,以夹细砂为主,夹粗砂数量较少。手制,火候较低。陶器色泽斑驳,多呈褐色,有红褐、灰褐、黑褐等,还有少量黑色陶等。器表多饰绳纹,还有网格纹等,在唇面压印篦点纹花边。器型以罐类为主,盆、碗类数量较少,还有少量纺轮等。出土陶器还有汉代鲜卑文化夹砂褐陶罐,辽代篦纹陶片等。
石制品
辉河水坝遗址出土石核图
辉河水坝遗址出土的石制品材料包括石核、石片、石条、石叶、细石叶、工具。石核中包括预制石核(舌状或窄形楔状、宽形楔状、不规则形)和成形细石核(锥状、宽形楔状、窄形楔状、柱状和不规则形);石片包括预石核侧面剥片、预制石核台面剥片(初期台面剥片和中期台面剥片)和其他剥片;叶和细石叶都可进一步划分为完整者、近端断片、中段断片和远端断片。石制品类型划分显示,从预制石核上剥离的石片数量最多,石叶和细石叶的比例仅次于石片,细石器的数量相对的较小。石制品类型的多样性及其比例的特征反映了辉河水坝遗址应属石器加工场所的性质。
辉河水坝遗址出土石器
辉河水坝遗址中石器数量最多的是用石片、石叶或细石叶加工而成的端刮器和石镞;其次是边刮器、石刃和石钻;拇指盖状刮削器,雕刻器和尖状器等数量较少。
石料种类有白云岩、燧石、石英砂岩、玉髓、蛋白石、黑曜石、石英岩、流纹岩和水晶等,除了黑曜石,其他石料均来自本地河流岸边的砾石堆积或低山坡地岩体上。
陶器
辉河水坝遗址出土花边敛口鼓腹罐1件,夹砂黑陶。圆唇,腹壁外,底部残缺。唇面压印管点纹花边。颈部饰三条横排较密集的点线纹,腹部饰网格纹。口径20.8厘米,残高9.3厘米,壁厚0.4厘米。
辉河水坝遗址出土陶片图
辉河水坝遗址出土花边直口直腹罐2件,其中一件夹砂黑陶。口微敛,圆唇。唇面压印篦点纹花边,颈部饰三条横排稀疏的篦点线纹,腹部饰网格纹。残高6.7厘米、0.5厘米;另一件,夹砂黑陶。直腹,口沿压印出牙形花边,颈部饰两条横排圆圈纹,采用管状物戳印而成,腹部拍印斜行绳纹。残高6.1厘米、壁厚0.4厘米。
研究价值
辉河水坝遗址细石器工艺在呼伦贝尔地区广泛分布,为研究草原地区早期人类文化的起源与发展、生态环境的演变以及与西伯利亚、蒙古国同期文化关系的对比提供了重要资料。
保护措施
2013年5月,辉河水坝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辉河水坝遗址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锡尼河西苏木境内。
交通信息
自驾:自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开车前往辉河水坝遗址,路程约27.7千米,用时约35分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