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昌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联合创作 · 2006-01-01 00:00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一年。一年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国民经济保持了快速健康增长的势头,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十一五”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

国民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52.6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8.1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86亿元,增长6.32%;第二产业增加值123.08亿元,增长20.94%;第三产业增加值21.67亿元,增长9.62%。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达到32785元(折合4113美元),比上年增长17.83%。

价格水平温和上涨。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5%,比上年上涨0.7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指数为103.4%,衣着价格指数为100.3%,烟酒及用品价格指数为102.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指数为100.4%,医疗保健价格指数为99.4%,交通和通讯价格指数为100.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价格指数为101.2%,居住价格指数为100.9%。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2%;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为104.2%;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14.3%;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为104.1%;房屋销售价格指数为104.7%;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为101.6%。

就业再就业工作得到加强。全市新增就业岗位6053个,2080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3%,比上年下降0.29个百分点。全市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11.3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3亿元,比上年增长27.66%。

微观景气指数有所下滑。

随着宏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企业家对未来发展较为乐观,企业家信心指数继续高位运行,达到152.21,比上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但受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普遍较为困难影响,企业经济景气指数下滑到127.48,比上年同期下降20.45个百分点。

二、农业

农村经济在调整中稳步发展。

2006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96.9万亩,比上年增加4.53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69.72万亩,增加10.06万亩。小麦播种面积22.84万亩,比上年增加0.23万亩;啤酒大麦面积31.6万亩,增加6.55万亩;玉米面积11.32万亩,增加5.88万亩;油料面积3.46万亩,减少0.41万亩;蔬菜面积12.78万亩,增加1.41万亩;瓜果面积0.75万亩,增加0.03万亩;青饲料面积7.46万亩,减少6.73万亩。

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

全市各类农产品加工储运企业发展到370家,新增4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市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到8家。啤酒大麦、优质肉羊、优质面粉、无公害蔬菜加工能力分别达到22万吨、30万只、30万吨和3000吨。

林业生产稳步发展。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3.13万亩,其中退耕还林0.5万亩。封山育林面积22.95万亩,当年新增封山育林面积4万亩。

畜牧业、渔业生产平稳发展。

2006年,全市新发展规模养殖户1500户,累计达到2.32万户,其中养羊户1.48万户;新建配套舍饲养殖示范小区8个,养殖小区总数达到29个。全市畜禽饲养量达到270.2万头(只),比上年同期增长1.02%,其中存栏149.7万头(只),下降2.25%,出栏120.5万头(只),增长5.42%。羊饲养量达到126万只,比去年增加16.5万只。水产品产量637吨,下降9.26%。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

2006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81.0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9.5%;农用拖拉机4.23万台,增长8.74%。全市年末耕地面积达到86.5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83.19万亩,增长5.37%。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高速增长。

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16.84亿元,比上年增长21.5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15.54亿元,增长21.82%。地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6.48亿元,增长22.91%。

产销衔接良好,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

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达到386.52亿元,比上年增长61.44%;产销率99.02%,比上年提高了0.68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63.3亿元,比上年增长87.72%;实现利润总额40.44亿元,比上年增长108%;综合效益指数252.13%,比上年提高57.54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59户工业企业中,亏损企业25户,同比减亏6户,亏损面52.54%,下降了10.17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0.33亿元,比去年减亏1.49亿元。

建筑业持续发展。

全年建筑业完成总产值23.07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全部国有及城镇集体35户建筑企业签订合同金额15.58亿元,实现利润9.06亿元。施工面积119.1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7.73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77.12万平方米,增加28.11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

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1.81亿元,比上年增长30.42%。其中,城镇投资47.71亿元,增长31.57%;农村投资4.1亿元,增长18.38%。全市共实施投资项目344个,其中新开工项目204个,本年投产项目119个。民间投资14.89亿元,增长11.12%,占全社会投资的28.74%,比上年下降4.99个百分点。

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53亿元,同比增长111%,增幅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21.28万平方米,增长2.72倍,其中住宅20.92万平方米,增长3.09倍;商品房销售额2.17亿元,增长3.18倍。

五、贸易经济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6亿元,比上年增长14.41%。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3.6亿元,增长14.92%;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7亿元,增长13.42%。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7.09亿元,增长14.15%;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3.14亿元,增长20.74%。城市消费结构性升级加快,出现了以汽车消费为代表的消费热潮,全年汽车零售额达到4108万元,增长100.7%。

非公有制经济平稳运行。

至年末,全市个体工商户达到8817户,从业人员14518人,注册资金1.2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8%、6.2%和20%;私营企业797户,从业人员18008人,注册资金10.0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58%、43.89%和59.81%。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20.2亿元,增长11.7%,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3.24%。全市共实施招商引资项目164项,引进到位资金11.3亿元,较上年增长42%,其中实施新签合同项目138项,到位资金7.78亿元;实施续建项目26项,到位资金3.53亿元。

进出口贸易强劲增长。

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7.6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6%,占全省外贸总额的46.3%。其中出口额2.44亿美元,增长81%,占全省的16.14%,居全省第3位;进口额15.24亿美元,增长64%,占全省的65.96%。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客货运输全面增长。

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893.93公里;新修村道47公里,村道总里程达到1078.65公里。完成公路客运量595万人,比上年增长1.71%,客运周转量79374万人公里,增长1.28%;货运量达到1179万吨,增长2.61%,货运周转量73834万吨公里,增长3.65%。

邮电通讯业持续发展。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67亿元,比上年增长9.15%。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0.79万户,下降6.5%,其中城市电话用户7.63万户,乡村电话用户3.1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8.08万户,增长28.23%。年末全市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28.87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62部/百人。全年订阅报纸906万份,同比下降0.66%;杂志79万份,增长12.86%。

全市接待旅游者17.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9.29%,其中外国游客685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475万元,增长16%。

七、财政、金融、证券、保险

财政收支规模和增幅创历史最好水平。

全市实现大口径财政收入30.6亿元,占年计划的145.72%,同比增长63.54%;地方财政收入6.14亿元,占年初预算的128.37%,增长43%。其中市级财政收入4.28亿元,增长48.84%;永昌县财政收入0.82亿元,增长11.09%;金川区财政收入1.04亿元,增长52.89。全市财政支出11.46亿元,增长30.13%。

信贷结构在调整中趋于优化。

2006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19.77亿元,比年初增加19.34亿元,同比增长19.26%,其中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63.72亿元,比年初增加5.54亿元,增长9.52%。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89.44亿元,比年初新增贷款16.7亿元,增长22.96%。

证券市场交易快速回升。

全年累计开户人数7568户,同比增长10%;各类证券成交额22亿元,比上年增长1.6倍。

保险业较快发展。

全年实现保费收入2.6亿元,比上年增长15.56%。其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0.89亿元,增长30.88%;承保额240.29亿元,增长46.79%;赔付支出0.54亿元,增长28.57%。寿险保费收入1.71亿元,增长11.76%;承保额34.22亿元,增长12.27%;赔付支出394万元,增长2.07%。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成果转化进程加快。

全年组织实施科技项目52项,安排科技三项费160万元,已完成科技项目46项。落实特色农业实验示范项目24项,引进推广实用技术32项,建立科技示范基地24个,新培养科技示范户60户,带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7000亩。全年共申报省级科技项目13项,争取科技资金114万元;完成专利申请8件,被授权4件。

教育事业保持较快发展。

全市共有普通中学31所,其中完全中学7所,高级中学4所,初级中学18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职业高中学校2所;小学152所;幼儿园53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分别达到99.8%和98.92%;高中阶段入学率、高考专科以上上线率和录取率分别达到85.2%、80.1%和60.2%;90%以上幼儿接受学前教育,85%以上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不同层次的教育;96%的农村青壮年扫除文盲。全市经教育行政部门登记备案的民办教育机构达到67个,其中幼儿园44个,中小学7所,其它培训机构16个。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艺术、广播电视事业健康发展。

全市共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2个,文化馆3个,公共图书馆3个,博物馆1个,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有线广播电视台1座,有线广播电视站3个。通过举办《畅想和谐》、《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等文艺晚会和开展“送文化下乡”等各类活动,不断丰富城乡群众文化生活;创作完成了《赵玉娘》、《家乡好》、《赶集路上》、《回娘家》等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全年组织放映农村电影1648场,围绕新农村建设,完成了新一轮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方案;广播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85.7%和91.36%,有线电视用户达5.6万户。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

全市共有卫生机构336个,其中医院9个、乡镇卫生院12个;卫生技术人员2389人,其中医生1006人,注册护士773人;卫生机构床位1691张。改造修建乡镇卫生院7所,建立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4个;市区生活饮用水质量监测合格率达到96.06%,食品抽检合格率88.77%,消毒餐具合格率82.70%。全年共报告乙类传染病10种,共计2994例,报告发病率为642.90/十万。“五苗”全程合格率96.21%,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96.8%。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43.06/十万、10.12‰和10.55‰。全年累计献血3367人,献血量4441单位,其中无偿献血占总献血量的97.84%。

体育事业取得新的成就。

30%的行政村完成了农民健身工程提出的“一村一场”建设;建成社会体育指导中心8个,成年人体质测试工作站13个。在全省第十一届运动会上,我市运动健儿共获得金牌12枚、银牌8枚、铜牌4枚,并有2人打破两项省纪录,取得了全省第六名的好成绩。中小学生施标率继续保持100%,达标率达到95%以上。

十、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继续保持低水平增长。

全市常住人口46.55万人,出生率10.51‰,死亡率4.99‰,自然增长率5.52‰。其中,城镇人口26.39万人,乡村人口20.16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6.69%;金川区人口21.05万人,永昌县人口25.5万人。计划生育率为95.36%,已婚妇女生育率为37.94‰。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256元,比上年增加1081元,增长10.62%;人均消费性支出10524元,增长10.51%,恩格尔系数为30.44%;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5.05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22.9%,人均绿地面积5.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4293元,比上年增加311元,增长7.81%,其中永昌县4133元,增长8.22%,金川区4947元,增长6.5%;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2620元,恩格尔系数为42.8%;农民人均房屋面积37平方米。年末在岗职工7.85万人,比上年下降2.48%;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4293元,增长19.13%。

十一、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

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

全市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连续15年实现足额发放,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率达到96%,进社区率65%;失业保险人数达7.65万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发放率100%;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7.91万人,新增0.75万人;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增加到22.08万人,参合率达到96.71%。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达到157元,比上年提高10%,人均月补差78元;全年累计保障城市居民6.46万户、14.22万人(次),发放保障金1117.09万元;保障农村低保对象3629人,发放保障金130.7万元。救助城乡医疗患者780人,发放救助资金135.3万元。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

我市共有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7家,床位268张,收养各类人员126人。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42个,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23个。

十二、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水资源供应稳定。

全年东西大河来水总量47039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0.26%,其中东大河来水量31204万立方米,占多年平均来水量97%,西大河来水量15835万立方米,占多年平均来水量102.6%。引硫济金工程引水2794万立方米,增长1.45%。年末三大水库蓄水总量11071万立方米,较上年同期下降13.6%。

初步测算,全年能源消费总量268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12.19%,万元生产总值能源消耗1.96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4.9%。

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

2006年,全市开工污染治理项目41个,完成投资4.57亿元,新增废水处理能力1.45万吨/日,固体废物处理能力12.63万吨/日。全年废水排放总量为2729万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总量1613万吨,比上年减少398万吨,排放达标率为89.33%,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87.9%。工业废气排放总量341.79亿标立方米,较上年增加32.09亿标立方米,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9.78万吨,下降20.23%,工业粉尘排放量为0.68万吨,下降0.42%。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0.3万吨,综合利用率为17.25%,比上年提高1.11个百分点。城市空气中二氧化硫年均值较上年下降13%,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较上年上升24.7%,市区二级及二级以上空气质量天数达到251天,比上年增加4天。

安全生产事故得到有效控制。

全年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310起,比上年增加2起,死亡55人,比上年减少4人,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36。其中,工矿商贸企业死亡事故14起,死亡15人;火灾事故65起,无人员死亡;道路交通事故229起,死亡38人,受伤269人;农机事故2起,死亡2人。

注:1、本公报所列数据为初步统计数,如有变动以2007年《金昌年鉴》为准;

2、全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农业统计数据未包含省属单位;

4、人口统计口径发生变化,城乡人口及县区人口数均按常住人口划分;

5、万元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按2005年不变价格计算。

时光轴

RAG13
RAG信息RAG类型操作时间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一年。一年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国民经济保持了快速健康增长的势头,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十一五”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综合国民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52.6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8.1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86亿元,增长6.32%;第二产业增加值123.08亿元,增长20.94%;第三产业增加值21.67亿元,增长9.62%。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达到32785元(折合4113美元),比上年增长17.83%。价格水平温和上涨。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5%,比上年上涨0.7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指数为103.4%,衣着价格指数为100.3%,烟酒及用品价格指数为102.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指数为100.4%,医疗保健价格指数为99.4%,交通和通讯价格指数为100.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价格指数为101.2%,居住价格指数为100.9%。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2%;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为104.2%;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14.3%;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为104.1%;房屋销售价格指数为104.7%;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为101.6%。RAG-ES2024-09-10
就业再就业工作得到加强。全市新增就业岗位6053个,2080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3%,比上年下降0.29个百分点。全市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11.3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3亿元,比上年增长27.66%。微观景气指数有所下滑。随着宏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企业家对未来发展较为乐观,企业家信心指数继续高位运行,达到152.21,比上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但受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普遍较为困难影响,企业经济景气指数下滑到127.48,比上年同期下降20.45个百分点。二、农业农村经济在调整中稳步发展。2006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96.9万亩,比上年增加4.53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69.72万亩,增加10.06万亩。小麦播种面积22.84万亩,比上年增加0.23万亩;啤酒大麦面积31.6万亩,增加6.55万亩;玉米面积11.32万亩,增加5.88万亩;油料面积3.46万亩,减少0.41万亩;蔬菜面积12.78万亩,增加1.41万亩;瓜果面积0.75万亩,增加0.03万亩;青饲料面积7.46万亩,减少6.73万亩。RAG-ES2024-09-10
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全市各类农产品加工储运企业发展到370家,新增4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市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到8家。啤酒大麦、优质肉羊、优质面粉、无公害蔬菜加工能力分别达到22万吨、30万只、30万吨和3000吨。林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3.13万亩,其中退耕还林0.5万亩。封山育林面积22.95万亩,当年新增封山育林面积4万亩。畜牧业、渔业生产平稳发展。2006年,全市新发展规模养殖户1500户,累计达到2.32万户,其中养羊户1.48万户;新建配套舍饲养殖示范小区8个,养殖小区总数达到29个。全市畜禽饲养量达到270.2万头(只),比上年同期增长1.02%,其中存栏149.7万头(只),下降2.25%,出栏120.5万头(只),增长5.42%。羊饲养量达到126万只,比去年增加16.5万只。水产品产量637吨,下降9.26%。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2006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81.0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9.5%;农用拖拉机4.23万台,增长8.74%。全市年末耕地面积达到86.5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83.19万亩,增长5.37%。RAG-ES2024-09-10
浏览 86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