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荡火葬墓群
顺荡火葬墓群
共 2007字,需浏览 5分钟
·
2024-05-24 12:05
历史沿革
顺荡梵文碑最早出现时间为明永乐六年(1408年),最晚出现的碑文为明万历元年(1573年)。
1974年,顺荡小学在墓地上开造梯地,始发现火葬罐。
2005年,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受腐蚀的石碑进行加固处理。
墓葬格局
顺荡火葬墓群坐西朝东,横向排列,从下向上依次递进,总面积约15000平方米。墓坑用小石块镶砌成方形、圆形两种,一般一墓有正、侧两个墓室,正室安放骨灰罐,侧室安放碗、瓶等器皿。骨灰罐多为灰白色素面土瓷罐,一般高约30~40厘米,罐中常有玉环、铜剑等随葬品。地表用石块砌起圆形小台,上竖碑或经幢,无碑无幢者则竖一条高约60厘米的石条作为标志。碑刻中除一块明成化二年(1466年)的铭文是用汉字书写外,其余均为梵文,内容多为“陀罗尼”咒语。碑刻大者通高1.03米,宽38厘米,小者通高24厘米,宽14厘米。碑座多数刻有赑屃、莲花须、白鹤、狮子等图案,碑与底座靠公母榫头连接和固定,碑块分为阴阳两面,阳面均刻汉字,中间直行为死者姓名,左边行为立碑年月日时,最两侧刻有童子、鱼、伞、宝瓶、海螺等“佛八宝”图案,碑额呈半圆形,正中刻尊胜佛母坐在须弥莲花座上,碑块上还刻有符咒,意为吉祥之所集。经幢为四方形,三级,顶为园形宝顶,坐为园状莲花盘,通体刻有佛像、图案、经文及死者姓名和立幢年月等。
顺荡火葬墓群
文物遗存
文物价值
顺荡火葬墓群的具体价值主要体现在:
一是顺荡火葬墓群墓碑有明确纪年。顺荡火葬墓群的突出价值体现在它的纪年,明永乐、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嘉靖年间都有,有明确的纪年和文字可考,具有完整的时代延续性。碑的文字记载,最早的一块碑为明“永乐六年”(1408年),最晚的一块为明“嘉靖癸丑”(1553年),墓葬跨度时间为145年。数量最多的是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年间的墓碑。
二是顺荡火葬墓群墓碑有众多梵文碑刻。梵文碑刻是顺荡火葬墓群最为突出的价值体现,现存梵文碑刻92通(梵文碑85通、梵文经幢7座),众多的梵文碑刻为研究中国梵文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除梵文外,还有众多的汉字书法艺术,早在600多年前,顺荡的村民就能写出一手好字,每一通碑文都是一幅美丽的作品。编号为62号的“追为亡人赵罗义之墓志”记载了“诸法从缘生,缘离法即灭。我归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若人欲不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
三是顺荡火葬墓群是古代碑刻艺术之瑰宝。顺荡火葬墓群是云南省乃至全国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火葬墓群,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但一直都保存得比较完整,现存梵文碑刻大多数都比较清晰。
四是顺荡火葬墓群充分体现民俗文化的特征。顺荡火葬墓群墓碑中存在大量的白语碑文,如“姑薄王”“伽保寺”“阿夜玉”“张观音保”“张罗俸酋”“高波罗”“满息”“山玉”“女禾”“直早”“执酋”“如三”等,为我们研究当地民族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五是顺荡火葬墓群墓碑艺术性极强。顺荡火葬墓群中的墓碑和经幢式样众多、造型各异、大小不一,花纹图案既有相同的,又有不同的,碑的正面多为汉字,中间通常为死者的名字,两边雕有“五方佛种子母”及“八冥图案”,背面刻有梵文,内容多为梵文“佛顶尊胜陀罗尼神咒”“佛说梵语多心经”(有3块为汉字篆书)。碑和经幢的底座也是形态各异,种类众多,有方形或圆形的莲花盘底座或各种动物饰图镂雕碑座,如狮子座、黄龙座、赑屃座、白鹤座等。每通墓碑都具有代表一定时代的特征,体现了不同时代工匠们的艺术水平和精湛的手工工艺。
顺荡火葬墓群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体现了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是研究古代民俗和民族文化的重要史料,也是较为珍贵、精美的艺术品,是研究梵文历史的活教材。
保护措施
1987年,顺荡火葬墓群被云龙县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顺荡火葬墓群被大理州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州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12月,顺荡火葬墓群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5月3日,顺荡火葬墓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