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西明寺造像碑始建于北魏时期,由于年代久远,原有宫殿廊宇已荡然无存,仅有石佛历经岁月沉浮,才得以重见天日,现保存较为完整。
1993年~1994年间,河南省文物先后两次拔款10万元,群众集资10余万元,将造像碑从西明寺旧址迁移到小宋佛村西北角。对已损坏的造像碑进行了粘接、复原,重新树立起来。并修建了一座仿唐宋风格的古建筑,对造像碑进行保护,使其有了栖身之地。
文物特点
西明寺造像碑房面阔三间11米,进深三间11米,高9.5米。为单檐歇山式灰瓦顶,正面。背面各施斗供八跺,其中柱头铺作四跺,柱问铺作四跺,柱间施“人”字供。明间的前、后各开格扇门四扇,次间各开直提窗,为这座建筑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整个建筑更显得古色古香。西明寺造像碑基座呈方形,上刻覆莲,造像立于履莲之上,通高4.8米,属单体浮雕造像。正面雕佛二菩萨,本尊为无量寿佛,协侍左右的为观世音、大势至落萨,均跣足站立。无量寿佛,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提香包,身着羊肠大衣,内着僧概支,胸前素带作结下垂至腹下,右襟搭于左肘。观世音菩萨位于左侧,宝增垂至肩上,右手屈肘上举,握莲蓓至胸前。左手下垂执净瓶,双肩披帛。交于腰下,上折于双时,然后重于双侧,下着裙,腰束带,作小结。右为大势至薯萨像,双手屈肘作合十状,捧一莲蓓,服饰同观世音。菩萨足踏莲蓓,立于卧狮之上。一佛二菩萨立于长方形基座之上,基座边长2米,高0.65米。
文物遗存
西明寺造像碑,雕刻细腻,线条流畅、飘逸。在雕刻技法上采用了高浮雕,平雕、线刻等手法。从整体上看,汇集了唯刻艺术之精华,被专家们誉为“年代之早,形体之大,雕刻之精,中原之冠”。西明寺造像碑基座的正面、左侧,右侧皆刻有魏碑体字的捐资人姓名。
历史文化
对于造像碑,《辞海》解释:“古代睡有佛像的碑形石刻。碑上面开拿造像,或者浮雕佛本生、经变故事等,还雕有供养人或造像铭记。”这在北朝时期是很盛行的。造像碑大体有三种形式:一种是通碑四面雕刻出排列整齐的小传像,是为“千佛碑”或“万佛碑”;一种是在碑的前后各雕出两层或三层佛龛,空中雕出一佛二菩萨,或佛二弟子二菩萨。毫相上雕出飞天技乐等:还有一种是全碑就雕一佛二菩萨。现在能看到的造像碑,以北魏时期最早,东魏,北齐,西魏,北周时期最多。而在北魏造像碑中。又以豫北地区为多,且大部分都是一佛二菩萨的“三尊式”。日本种智院大学密教研究所张雅静在《北魏豫北佛教造像碑的样式特征与风格演变》一文中将实物现存的豫北造像碑列出三十一尊,西明寺造像碑是其中之一。张雅静对这些造像碑的地城特征,风格南变进行了梳理归纳,展示了北魏时期豫北造像碑的发展脉络一这时期的豫北造像碑多为邑子发愿所造,其发愿文正是断定豫北造像碑的根据:当初很可能是放在寺院里的。成为人们膜拜的对象:由于形体较大。身躯修长一这也是当时最明显的一个特征,搬动起来不是太容易,因此可以断定造像碑的出土地即制作地。西明寺造像碑就是个一佛二菩萨的“三尊式”。这尊造像碑“原籍”在新乡县翟坡镇的小宋佛村。
保护措施
2006年5月25日,西明寺造像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址
西明寺造像碑位于河南省新乡市翟坡镇小宋佛村。
交通
自驾前往西明寺造像碑:从出发,大约30公里,约需56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