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州陀罗尼经幢
共 3811字,需浏览 8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赵州陀罗尼经幢本名叫佛顶尊胜陀罗尼幢,位于河北省赵县城内,原唐代开元寺的旧址上。因幢体刻有一部完整的陀罗尼经文,又称“陀罗尼经幢”。经幢用花岗岩石雕琢叠砌而成,外观造型酷似塔,当地俗称“石塔”。
北宋景佑五年(1038年),赵州陀罗尼经幢由礼宾副使、知赵州王德成督办建造,共七级,每层用巨石雕琢而成。
明隆庆五年(1571年)九月,赵州陀罗尼经幢重修。
1966年3月8日和3月22日,赵州陀罗尼经幢铜质幢刹因邢台大地震而震歪,于1973年扶正。
1984年,赵县对赵州陀罗尼经幢修缮,经实测精确高度为16.44米。
1983年8月27日,赵州陀罗尼经幢突遭雷击,第三、四、五层华盖严重受损,太子游门巨形华盖击为两半,裂缝达1~3厘米,击落碎石五十余块。
1990年3月,经请示国家文物局核准,赵县对赵州陀罗尼经幢进行修复,同年12月竣工。
赵州陀罗尼经幢
建筑特色
赵州陀罗尼经幢基座有三层。底层为正方形平面的低平须弥座,由覆莲、束腰和上下两层组成。束腰每面用束莲柱分成三间,刻金刚、力士和火焰式拱门。第二层为八角形平面的须弥座,上下叠涩各三层,束腰用角柱,角柱间浮雕菩萨、伎乐等。第三层平面也是八角形,下为覆莲,上面雕成一圈回廊,每面分三间,明间刻出台阶。每间内刻有佛本生故事的浮雕。
须弥山之上,为经幢主体幢身,分为六节,均为八棱形。第一节正面篆刻“奉为大地水陆苍生敬造佛顶尊胜陀罗尼幢”十八个大字,其他七面和二、三节幢身上刻楷书经文,行笔遒劲,结构严整,是一部优秀的书法作品。四、五节幢身上满刻佛教人物、经变故事等。第六节幢身上面为一八角亭,其上安置桃形铜制火焰宝珠塔刹。
赵州陀罗尼经幢采用多层形式建造,设计合理,比例匀称,自下而上逐层递缩。石幢本来是以雕刻经文为主的,而这座石幢则改变成以雕刻艺术为主、经文居于不显著地位,是学术界和艺术界公认的石雕艺术佳作。整座经幢雕刻内涵丰富,工艺精细。
文物遗存
综述
赵州陀罗尼经幢坐北朝南,由基座、幢体和幢顶宝珠几部分组成,为八棱多层形式,共七级,每节用独块巨石雕琢砌筑。
基座
台基上是八角形腰式须弥座,分为两层:第一层束腰部八个角上,各雕一根莲花园柱,将束腰处分为八个长方格,格内刻有三尊坐莲菩萨;第二层束腰部每面以石雕园柱分为三间,八面共二十四间,其中雕有仿木单檐布瓦房顶,形似庙宇殿堂,每间殿堂内均刻有数量不等的佛像,北面几个殿堂内刻有仙山、宝塔、长廊等。第二层须弥座上面刻盘龙,盘龙上面峻立着八座须弥山,托着第一节幢体,须弥山上雕寺院景象,山峰险峻,层峦中雕有庙宇、宝塔、浮云、树木、禽兽等,攀山小径若隐若现,善男信女在着力攀登朝拜诸佛。
幢身
赵州陀罗尼经幢
幢身为八角形石柱,最下为,刻有龙和。上面叠置三段满刻陀罗尼经文的八角形幢柱。再上为八角形佛龛、蟠龙短柱和素面短柱,共为六层。每层上部是一圈雕饰带:下二层为八角璎珞宝盖上加仰莲,第三层为刻有释迦游四门故事的八角城阙,第四层为带斗栱的,与其下的佛龛构成八角形小殿,第五层为八角雕饰物,第六层为屋顶形饰物。各层幢柱的直径和高度向上递减,各层雕饰带也逐层变小,雕饰由繁而简,形成上收的幢身。
第一节幢身的正面(南面),首刻“奉为大地水陆苍生敬造佛顶尊胜陀罗尼幢”篆书十八字,次刻陀罗尼经序,题名及祝辞,皆正书。第一节雕刻分为三层:第一层为幢檐,亦称华益,华益呈八面,刻有龙首、缨络、垂幔,每面垂幔上刻有两个骑禽兽驾样云呈飞状的佛像。其出檐底面刻八幅飞天。八个角上刻有八朵悬空白莲花;第二层在华盖上面八个角上刻有四个象头和四个疫貌(传说中的猛兽,亦名狮子,此指石狮),悬空相间伸向八方,据《大智度论》卷七中说:“佛为人中狮子,佛所坐之外,若床若地,皆名狮子座”,后来国王坐处也为狮子座。狮子在四足兽中独步无畏,能伏一切,佛亦如此。佛于九十六种道中,降伏一切无畏,故名:“人中狮子”。因而,幢上均有狮子头,表示佛的威严。第三层为仰莲座,每个莲瓣上刻一尊佛像,莲座托着第二节幢身。
第二节分两层,上层为莲座,下层为华盖,其雕刻装饰与第一节上面的华盖仰莲基本相似,只是仰莲瓣上无佛像,幢身正南面,刻有“佛说大佛顶如来放光悉但多大神力都摄一切咒王陀罗尼经大威德最胜金轮三昧咒品上上”三十六个大字。
第四节为仿木结构的石雕头拱单檐建筑。幢身的八角刻石柱,八个平面分别雕有门窗,门窗上刻有送子娘娘等佛教故事图案。
第五节幢身的八个面,各雕一尊大金刚力,身材粗壮,敞胸露腹,披头散发,满脸凶相,双目圆睁,有的用单手,有的用双手,有的用头顶,还有的用肩背等神态各异的姿势撑着着上边的幢檐;为八角形华益,雕刻八幅释速牟尼修道成佛系列图案,有释迦牟尼讲法图、卧佛图(病态图)、入棺图、焚棺图(火化)、灵魂升天图、迎魂图、拜塔图、成佛图。雕刻最为精细的是卧佛图,释起牟尼侧身安样地躺在病床上,弟子们守护在身旁。
第六节为一层八角亭。八角亭上面是幢刹。刹座为仰莲花盆。幢身刻有“隆庆五年辛未九月”字样,明代重修之文记。
宝顶
宝顶由仰莲、覆钵和铜制火珠组成,已不是宋代原物。顶部用桃形钢质“火焰宝珠”收结,亦叫桃形宝珠或宝壶,佛教称为净洁不污的意思。
历史文化
赵州陀罗尼经幢
幢,梵语叫“驮缚若”,意译为幢。幢的本意就是旌幡,原本是中国古代做仪仗用的以羽毛为饰的一种旗帜。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佛教徒在长筒圆形绸伞上写经叫经幢,为了长久保存,又将经刻在石柱上叫石幢,后来亦称为经幢。
中国石柱刻经始于六朝,而石柱刻陀罗尼经则始于唐初。宋代以后,经幢造型复杂,逐渐发展演变成集建筑雕刻艺术、佛教内容于一体的石雕建筑,赵州陀罗尼经幢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文物价值
赵州陀罗尼经幢
赵州陀罗尼经幢是中国最高的一座石经幢,被誉为“华夏第一经幢”。
赵州陀罗尼经幢造形华丽,雕刻细致、形象生动,是中国雕刻艺术宝贵的遗产,是研究雕刻艺术发展史不可缺少的实物。整个石幢是用各种浮雕组成,上层短柱全部为雕刻品,幢身就是一座形象优美、比例匀称的形体,是中国建筑与雕刻艺术相结合的优良典范,是研究北宋佛教和雕刻艺术难得实物,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赵州陀罗尼经幢
赵州陀罗尼经幢除一、二、三层刻经文外,其余各层(节)幢身、幢座、幢檐等都雕佛教人物、经变故事、神兽、建筑花卉等。台基束腰部东、西、南三面刻有妇女作掩门状的“妇女掩门”,在佛教教义中没有此事,这是宋代造型艺术中所特有的题材和手法。这种佛与世俗相混杂的雕艺现象说明了佛教逐步演变为中国化、通俗化,从而使佛教艺术与民族艺术、民间艺术互相影响和渗透。
这种雕刻艺术反映了宋代佛教面貌的一面,从整个幢体所雕佛教艺术中,可借以了解宋代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这就启示我们认识中国古代雕刻家们在建造这座石幢中,既保持了宗教内容和意义,又把石幢创造成一座优秀的雕刻品和装饰性纪念性建筑物,突出了雕刻艺术地位,从而使这座石幢反映和体现出古代艺术中人民性的一面。
保护措施
赵州陀罗尼经幢保护纪念碑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赵州陀罗尼经幢为第一批。
1990年3月~12月,赵州陀罗尼经幢进行修复。石幢周围建保护池,呈八角形,设39间青石栏板。
2015年5月6日,国家文物局同意赵州陀罗尼经幢抢险加固工程。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赵州陀罗尼经幢位于河北省城内南大街与石塔路交叉口。
交通路线
公交:赵县县城内乘坐赵县3、路赵县4路、赵县6路、赵县环5路和赵县—南焦线路即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