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和团吕祖堂坛口遗址
义和团吕祖堂坛口遗址
共 1768字,需浏览 4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义和团吕祖堂坛口遗址始建于明宣德八年(1433年),当时为永丰屯中祠堂。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改建为吕祖堂,成为津门道教名观,因供奉“纯阳吕祖”()而得名,后经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和民国九年(1920年)三次修葺。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反帝爱国运动爆发,同年5月义和团首领率领数千人进入天津,选择吕祖堂作为义和团的活动基地,建立总坛口,抗击八国联军。之后,刘呈祥、林黑儿义和团首领和独流镇“天下第一团”首领等人,经常到此处拜坛、聚会,商议抗击八国联军,指挥义和团作战。
义和团吕祖堂坛口遗址,在义和团和帝国主义侵略军奋战的数月期间,吕祖堂坛口成为当时天津义和团活动的中心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义和团吕祖堂坛口遗址受到政府的保护。1985年初,国家文物局直接拨款进行修葺。
建筑格局
义和团吕祖堂坛口遗址主要建筑有山门、前殿、后殿和五仙堂,占地13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前殿主要供奉吕洞宾,后殿供奉北斗元君,两侧有药王和药圣,西侧五仙堂供奉道教北五祖。是国内惟一保存完好的义和团坛口。
主要建筑
前殿
前殿原是供奉吕洞宾的大殿。吕洞宾的像在“文革”期间被毁,1992年重塑了吕洞宾和他的两个弟子济小塘、柳树精的像,主要介绍吕祖堂的历史沿革、道教知识和八仙简历,并陈设了钟鼓和幔帐,恢复了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时的旧貌。在前院右侧的回廊还集列了碑刻十余方,形成了一个小小的碑林。
后殿
后殿原是供奉北斗元君、药王和药圣的大殿,重新维修后,主要陈列《全国义和团运动史》展。通过大量照片、文献、图表和文物,介绍了义和团运动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全过程,尤其对义和团运动在天津的斗争情况也进行了详尽的介绍。
五仙堂
五仙堂陈列厅在西小院北侧,这里原是供奉道教北五祖的大殿,均按义和团运动时期的景况进行了复原陈列。屋内家具和陈设均以黄布作围靠,1985年制作完成的四位义和团首领曹福田、张德成、林黑儿和刘呈祥塑像分列屋内,并再现了他们当年拜坛议事的场景。在五仙堂前方的西小院内还有一座义和团群塑像,是一尊红灯照女战士和三尊义和团战士英勇战斗的雄姿。
主要展览
天津义和团纪念馆
1986年1月1日,“天津义和团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
天津义和团纪念馆自开馆以来,已有藏品2000余件,如义和团首领使用过的刀、剑、标枪头;廊坊军卢村义和团使用的兵器等。同时,这里还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第二课堂。1994年5月,被中共天津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历史文化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岁次庚子,义和团运动兴起,各地义和团纷纷进入天津,著名的乾字团首领曹福田率领盐山、庆云、静海等县数千名义和团战士到达天津,将总坛口设在吕祖堂内,拳场设在五仙堂。吕祖堂濒临南运河,津西各县义和团来津时,大多在此落脚。义和团著名首领张德成、林黑儿、刘呈祥等经常来此聚义拜坛与曹福田共商对敌斗争大计。攻打紫竹林租界,攻打老龙头火车站和天津城保卫战的一些重大决策都是在这里决定的。义和团运动史上重要的文献、曹福田致各帝国主义的“战书”也是在这里产生的,吕祖堂坛口成为天津义和团运动的重要遗址,也是惟一的保存完整的坛口遗址。
保护措施
1982年2月23日,义和团吕祖堂坛口遗址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天津市政府将周边平房拆除,开辟出7000平方米的发展空间,为吕祖堂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2003年经过多方筹集资金,完成吕祖堂维修改造一期工程,新建围墙180米,修建护砌100余米,新建吕祖堂门前广场,新铺绿地4000平方米,掏挖了百年古井,复建了东侧殿。
2021年3月,被天津市文物局确定为天津市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
旅游信息
地址
义和团吕祖堂坛口遗址位于天津市红桥区如意庵大街何家胡同18号。
交通
自驾
从天津站自驾前往义和团吕祖堂坛口遗址,路程大约5.6千米,用时18分钟。
从天津南站自驾前往义和团吕祖堂坛口遗址,路程大约18.5千米,用时32分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