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云寺塔

法云寺塔

共 1178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4-05-24 11:26

历史沿革

1998年,法云寺塔被公布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年深日久,造成塔身受损严重,斗拱残损、塔顶崩塌。
2008年,法云寺塔由安徽省文物局及岳西县政府拨专款30万元进行加固维修,并于2009年5月正式动工。
2009年,岳西县政府对千佛塔进行了全面修缮。
法云寺塔

建筑格局

结构

法云寺塔属七层“楼阁式砖塔”,塔平面呈四方形,塔通高28米,塔基宽3.5米,高1.35米腰檐、斗拱规范。每层各面均设有十二个佛龛,每危内供有一佛二弟子三尊佛像。塔内、外壁佛龛中有砖造佛像千余尊,故亦称“千佛塔”。
法云寺塔底层单面阔3.2米,仅南向设门通“塔心室”,应为佛龛,其余六层均不设楼板等物件。壁厚仅80一100厘米,其下用条石垒砌台明高1.9米;各层设腰檐、平座,下置“专制仿木斗拱”,二、三层腰檐用重拱偷心造、横拱为鸳鸯交手状、补间五朵;四、五层用单拱偷心造、横拱为鸳鸯交手状、补间四朵,转角铺作仅用45°斗拱;五层补间三朵,其余技法和四、五层腰檐斗拱相同;六层腰檐不用拱;七层无腰檐。

特点

法云寺塔各层平座仅10厘米宽左右,其下出砖砌“须称座”,由于塔体各层在平面和高度上均有“收分”与“递减”,故各层须弥座在束腰高度上也高矮不等,与各层的腰檐、斗拱相间,为安徽省塔类建筑之孤例。
法云寺塔七层无腰檐、不用须弥座与斗拱等,且塔体尺度比例都迥异于以下各层,呈清代砖塔特征;各层腰檐均用砖砌坡形屋面,下用方橡一层搁在罗汉枋上;枋由散斗、令拱承接,令拱上不用耍头,仅置齐心斗,凡此技法既有别于元宋建筑特征,又不同于清代建筑法度,属过渡时期的建筑产物。
法云寺塔

文物遗存

法云寺塔塔身内外壁有各种砖雕佛像,共计1680尊。

研究价值

法云寺塔塔身北面有菊花、莲花、太极图三种图案,象征若儒佛道三教。三种教义不同的文化印记并存于一处宗教场所,具有宗教研究价值。

文物保护

1983年8月,法云寺塔被安徽省岳西县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8年10月,法云寺塔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5月,法云寺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