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北倗国墓地
共 5045字,需浏览 11分钟
·
2024-05-24 09:53
历史沿革
横北倗国墓地挖掘现场
2004年4月,横北倗国墓地被盗。同年7月,开始钻探。11月,由运城市文物工作站开始试掘。12月19日,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运城市文物工作站和县文化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开始进行抢救性发掘。2004~2005年发掘了M1、M2、M3三座大墓及M3扩方中发现的几座小墓。2005年3月,开始大面积普探,同年开始进行大面积发掘。发掘工作持续到2007年11月底结束,基本上将整个墓地全部揭露,共发掘西周墓葬1299座。
遗址特点
综述
墓葬皆东西向;车马坑皆南北向,位于墓葬东侧。墓地的使用从南向北逐渐扩展,最南端墓葬年代为西周早中期,最北端墓葬则已进人春秋时期。大中型墓葬多有殉人、殉狗和腰坑。部分大中型墓葬的墓口外东侧或四隅有柱洞类遗存。墓葬的随葬品数量众多,有陶器、铜器、玉器、漆器、原始瓷等。其中,M1内清理出的棺罩(古代文献称“荒帷”)以及其他棺饰、棺束遗痕是已发现的时代最早、保存最好、面积最大的棺罩。根据随葬铜器铭文可知,此墓地属西周时期倗国贵族墓地。其中带墓道的大墓,其墓主当为倗国国君及其夫人。
M1
西、北两面相对保存较好的“荒帷”现存高约160厘米,西北角有下坐的现象,南面上部已塌落,现存高约1.2~1.3米,东面保存最差,基本仅剩下部底裙的局部,高约10多厘米,四壁总面积有10平方米左右。荒帷整体是红色的丝织品布,由2幅布横拼而成,上下有扉边,每幅布布幅宽约80厘米左右,总高约1.8~2米,布幅拼接的地方有明显的接缝。在布的表面是非常精美的刺绣图案,图案内容主题是凤鸟,北壁的画面图案保存较为完整,至少观察到3组大小不同的鸟纹图案痕迹,是成组的图案的组合,每组图案中间是一个大凤鸟纹的侧面形象,昂首,大勾喙,眼圆睁,冠高耸,翅上扬,尾下卷,硕健粗壮的腿,利爪,翅和冠以特别夸张的手法作大回旋,线条流畅,气势磅礴,构成画面的主体。在大凤鸟的前后,分别是上下排列的多只小凤鸟,造型与大凤鸟基本相像,只是更加含蓄。在布幅接缝的地方有图案错位和颠倒现象,可见当时是先在布上刺绣出图案,然后才拼接成整幅。
墓主人头向西,仰身直肢,双手交叠置于小腹上,随葬有大量玉饰。外棺东端的棺椁之间有3个殉人,以苇席裹包。
M2
M2方向与M1一致。墓口(含墓道)东西长22.3米、西宽3.74米、东宽2.84米。斜坡形墓道长16.8米,除西端外,越往东越外扩,墓道入墓室处,北侧外扩0.4米、南侧0.52米、深距现存墓口6.7米、距墓底7.7米、总深14.4米米,填土经过夯打。墓室口小底大,在与墓道底平时,长5.74米;墓底长6.16米、宽3.8米。四壁靠近椁室处,涂抹一层青灰泥,高1.8米。葬具为一椁两棺。椁室呈“Ⅱ”字形,长4.1米、宽3.14米、高2.27米米。椁盖上西部有一车,车轮及车厢放在椁与西壁之间的1.33米的二层台上,车辕和衡在已倒塌的椁室内。外棺在椁室内偏东南,外棺内正中靠西置内棺。
墓主人头向西,俯身直肢葬。头下为玉覆面,颈戴玉五联璜串饰及腹下部,口含玉块,玉璧随葬于头顶下,玉柄形器随葬腹下、盆骨下,右腹部有玉管,腹两侧各有铜环,另有骨牌饰、贝串饰等。棺椁间有4个殉人,东北角2个,西南角和西北角各一。北侧自东部2具殉人下及以西部分主要是铜车马器。
M2055
墓葬分布图
M2055位于墓地中部偏西位置,南邻M2062,西邻M2054,北邻M2634,东北邻南北向长方形车马坑CH207(未发掘)。M2629(汉代墓葬)墓道打破该墓西部。M2055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底四周为熟土二层台,土质较硬,墓口东端外侧有两个不规整圆形柱坑,南北向排列,均为斜壁平底状。墓底中部略偏南侧有一腰坑,口为不规整椭圆形,腰坑内殉葬一只成年狗。葬具为一椁二棺,木质腐朽,仅存灰痕。墓主人头向西,面向上,仰身,上肢略弯屈,双手置于下腹部,不相交叠,下肢伸直。经鉴定墓主人为男性,年龄35~40岁。墓内有两名殉人,殉人1位于外棺与椁之间南侧偏东,头向东,右侧身,下肢呈钝角弯屈。经鉴定为男性,年龄25岁左右。殉人2位于外棺与椁东侧间,头向北,面向上,仰身,上肢自然伸直,双手分别置于髋骨两侧,下肢伸直。性别不详,年龄14~15岁。墓圹东端外侧都有柱坑,墓底都有腰坑,墓内都有殉人,葬具均为一椁二棺,头向为西。这些特征表明墓主人的身份应为倗国的中等贵族。
M2022
M2022
M2022位于墓地中部偏北,第二发掘区北部偏东。南邻M2042、CH207和CH208,西邻M2021、M2036,北邻M2013、M2014。其东面为与之对应的南北向长方形车马坑CH206(未发掘)。墓向以墓主人头向计为275度。M2022为长方形竖穴土圹,拐角近方正。现墓口距地表1.4米,墓口长3.9米、宽2.4米。四壁近墓口一段竖直,以下呈袋状向外扩张至二层台上部,近底处四壁竖直,墓壁略作修整,未发现工具痕迹。墓底基本平整,中部有一腰坑,墓底长4.1米、宽2.7米、墓深6.6米。墓底四周为熟土二层台,黄褐色五花土,呈颗粒状,含少许红土颗粒,结构紧密,土质偏硬,未经夯打。二层台高2.2米。腰坑呈不规整椭圆形,斜壁平底状,口长径0.72米、短径0.5米、深0.16米。墓内填土为黄褐色五花土,包含红土粒、花土粒和少量料礓石颗粒,经夯打。葬具为一椁二棺,木质均已腐朽,仅存灰痕。椁置于墓底中部略偏东侧,四壁横置木板相叠而成,压于底板之上,平面为长方形,四角平齐,拐角结构不详。椁室长2.95米、宽1.85米、高2.1米。十四块盖板南北横向放置,二层台东南部盖板灰痕厚0.06米。四周壁板灰痕宽0.12米。东侧壁板十块,高1.96米,南北两侧侧壁板各九块,高1.85米,西侧壁板残存下部四块半,残高0.86米,十块底板东西纵向铺设于垫木上,灰痕厚0.15米。外棺位于椁室东北部,东、北两侧壁板近椁室壁板。外棺平面亦为长方形,四壁横置木板相叠而成,四角平齐,东西两侧壁板包南北两侧壁板,四周壁板包底板。外棺长2.3米、宽1.3米、残高1.2米。六块盖板东西纵向放置,腐朽灰痕甚薄。四周壁板块数不详,宽0.1米。五块底板东西纵向放置,腐朽灰痕与椁室底板粘连一起,板宽0.19~0.2米,厚度不详。外棺西侧与随葬品之间有极少朱色荒帷灰痕。内棺置于外棺中部,西侧壁板紧贴外棺壁板,内棺及墓主骨架漂浮,内棺底距外棺底板0.82米,内棺平面为长方形,四周横置木板相叠而成,四角平齐,拐角结构不详,四周壁板叠压底板。内棺长米2、宽0.9米、残高0.13米。三块盖板东西纵向放置,腐朽较甚,厚度不详。四周壁板块数不详,宽0.08米。三块底板东西纵向放置,板宽0.3米、厚0.02米左右。椁室底板下近东、西两端各置一根南北向长方体垫木,长度超出椁室宽度,东端垫木长2.05米、宽0.17米、厚0.15米,西端垫木长2米、宽0.15米、厚0.15米。垫木下有槽,与垫木同宽,深0.06米。
M2022
墓主性别不详,成年。颅骨破碎,骨架各部位大多腐朽粉化,头向西,仰身,左上肢向内弯屈,手置于腹部,右上肢基本伸直,手置于髋骨旁,下肢伸直。墓内有三个殉人和一只殉狗。殉人1位于南侧二层台上偏西侧,性别不详,十六至十七岁,身高约1.42米。头向西,面向北,俯身,左上肢略弯曲,手压于腹下,右上肢伸直,手置于髋骨旁,下肢直伸,在踝部交叉。殉人2位于东侧二层台上略偏南侧,性别不详,十岁左右,身高约1.3米。头向南,面向上,仰身,上肢向内弯屈,双手置于腹部,下肢直伸。殉人3位于西侧二层台偏南侧,性别不详,十三四岁,身高约1.3米左右。头向北,面向下,俯身,左上肢略弯屈,手置于髋骨旁,右上肢伸直,手置于髋骨旁,下肢微屈。腰坑位于墓室中部,呈椭圆形。殉狗头向西,尾向南,前肢向北,后肢向东,侧卧。骨架大部在腰坑外的南侧,仅前肢处于腰坑内。随葬品分置于二层台上、外棺盖板上、棺椁之间和内棺内,其中大多数位于棺椁之间。
M2022墓室较大,开口面积为9.36平方米。且东侧对应陪葬一座较大的车马坑CH206。墓内随葬器物种类丰富,数量较多,包括青铜礼、乐器十六件,其中容器十五件,且发现殉人和殉狗,显示墓主人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墓内随葬六件兵器,推测墓主性别为男性。M2022随葬青铜器铭文有两篇记载跟周王有关。虽然M2022的位置坐落于墓地东北—西南向大墓线的东侧,但根据墓葬规模、随葬器物规格及带殉人和殉狗等墓葬属性,推测M2022应是一座国君级别的墓葬。
文物遗存
综述
楚公逆短剑
楚公逆短剑
短剑通长22.8厘米、剑身长18.8厘米、最宽3.6厘米,重150克。身呈长条形,中部起脊,两刃斜直,刃缘锋利,剑身横截面呈菱形。茎格部平面呈“凸”字形,有阑,侧阑凸起,横截面呈“工”字形,后端较窄,有两个圆穿。剑身近茎格处两面均饰阴线人面纹。双合范铸造。两面人面纹头顶上方铸铭文:“楚公逆□□中戈。”
荒帷
荒帷
M1出土荒帷,荒帷印痕样品为平纹织物,质地较均匀。测量结果显示,单根纱由4~6根生丝组成,经纬密度大约为38x24根/平方厘米。纺织物上的红色颜料为朱砂,黄色颜料推测为黄赭石;荒帷的红色颜料应添加了淀粉类黏合剂石染而成。推测横水西周墓地的荒帷纺织材料为家蚕蚕丝。
研究价值
横北倗国墓地年代明确,规模大,级别高,大型礼器众多。考古发掘工作揭开了倗国这个史书没有记载的小封国的地理谜团,对于研究西周时期晋南地区的封国及其与晋国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价值。
保护措施
2013年5月,横北倗国墓地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横北倗国墓地位于山西省运城市横水镇横北村北约1000米处。
交通信息
自驾:自山西省运城市绛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北倗国墓地,路程约13.8千米,用时约23分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