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7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赶超发展,富民强市"目标要求,通过实施强工富市、科教兴市、开放带动"三大战略",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新农村建设"三新进程",建设湖南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湘中南现代商贸物流产业和长株潭生态旅游休闲产业"三个基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增速加快、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的良好局面。
一、综合
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23.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5.4%,高于全省平均增速1个百分点,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最高增幅。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9.8亿元,增长5.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9%;第二产业增加值245.7亿元,增长20.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7%;第三产业增加值197.6亿元,增长13.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6.4%。全市人均GDP为19036元,增长12.8%。
"三新"进程稳步推进。全年全部工业总产值突破700亿元,达713.7亿元,增长30.3%;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216.3亿元,增长23.0%;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1.4%,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圆满完成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创建工作,并通过了国检;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化率达46.6%,较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全年共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近8亿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全年完成乡村道路建设1220.7公里,新建沼气池4839口,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数8.1万人,新增通电话自然村130个,新建、改造乡镇卫生院17所;积极实施"培训工程"和"阳光工程",帮助农民增强致富技能,增加务工收入,农民人均年工资性收入达到2377元,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上升到76.8%。
物价总水平小幅上涨。城市居民消费价格较上年上涨4.7%,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0.5%,衣着价格上涨2.0%,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价格上涨2.0%,交通和通讯价格上涨1.0%。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6.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6.8%。
就业和再就业形势较好。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4.7万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1万人,增长4.3%;农村转移劳动力4.2万人,327户城镇零就业家庭实现至少1人就业。
节能减排成效明显。通过推广高新技术,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以及发展循环经济,加强项目环保审批,继续对高能耗、高污染 "五小"企业实施限期关停等措施,湘钢、电厂等企业资源综合利用率明显提高,全市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8.5%。
省、市实事工作圆满完成。省8件实事涉及我市的23个项目全部达标,其中建成县到乡镇公路、建成乡到村水泥(沥青)路、解决农村广播电视盲区人数等12项目标超额完成任务。市10件实事顺利实施到位。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偏小,结构性矛盾突出,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就业压力较大,物价上涨、市场波动给经济运行带来的不确定因素增多。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生产平稳增长。粮食总产量达158.7万吨,增长0.6%;水果产量4.8万吨,增长11.9%;蔬菜产量132.4万吨,增长5.3%;出栏肉猪603.4万头,增长5.5%;出栏牛1.2万头,增长1.7%;出栏羊8.9万头,增长2.7%;水产品产量7.6万吨,增长5.3%。
农业结构不断优化。优质稻种植面积170万亩,增长19.1%,占粮食种植总面积的50.3%。农产品加工企业达416家,增长35.1%。14家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0.4亿,实现利润3.0亿元,分别增长68.0%和77.0%。
农业生产条件逐步改善。全年水利工程投入资金3.4亿元,同比增长2.0%;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平方公里,增长33.0%;新增节水灌溉面积6000亩,增长4倍;农业机械总动力199.2万千瓦,增长10.5%。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实力不断增强。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654.5亿元,增长39.0%。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产值347.3亿元,增长33.3%;民营工业企业完成产值307.2亿元,增长46.0%。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00.3亿元,增长25.5%。
产业集群继续做大做强。企业裂变取得突破性进展,工业不断向优势产业集群集中,钢材压延加工、汽车制造及零配件、矿山装备及工程机械等10大产业集群拥有规模企业344个,实现工业总产值470亿元,同比增长36.7%,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71.8%。
园区工业蓬勃发展。目前8个园区已开发面积3.7万亩,累计入园企业543个,投产企业达348个。全年园区工业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75.2亿元,增长77.2 %;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140 亿元,增长67.7 %;实现高新技术总产值109.9亿元,增长43.5 %;上交税金总额达5.0亿元,增长41.2%。部省市三级共建湘潭火炬创新创业园取得重要进展。
品牌工业产品产量升降互现。湘钢优质高速线材产量186.3万吨,增长2.0%;吉利轿车、江南奥拓轿车产量1.5万辆,增长 4.8倍;湘机交流变频电机570.3万千瓦,增长24.9%;电化电解二氧化锰4.2万吨,增长3.8%;湘铝氟化盐9.5万吨,增长9.4%;韶峰优质水泥210.6万吨,增长75.9%;江麓压路机80台,增长81.8%;江麓塔吊1.8万吨,增长47.4%;迅达燃气具297.1万台,增长28.9%;湘机大中型直流电机27.2万千瓦,同比下降19.3%;湘机工矿电机车533辆,下降24.2%。
工业经济效益显著提升。全市规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40.8亿元,增长45.2%;实现利润27.2亿元,增长100.1%。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突破200%,达201.2%,同比提升41.1个百分点。
建筑业稳步增长。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9.4亿元,增长3.4%。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120家,实现利润1.4亿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054.3万平方米,增长10.7 %;房屋建筑竣工面积445.7万平方米,增长1.4%。
四、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在调控中实现稳步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264.2亿元,增长25.8%。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25.8亿元,增长26.4%。城镇以上投资中:技术改造投资115.2亿元,增长33.9%;房地产开发投资35.2亿元,增长48.8%。商品房竣工面积138.2万平方米,增长47.9%;商品房销售面积187.0万平方米,增长12.4%;房地产销售额33.6亿元,增长35.4%。
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89个重点工程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28.2亿元。北二环西引线、富洲路拓宽、醴潭高速、湘江四大桥等全线通车,板塘大道基本具备通车条件;天然气利用工程已完成管网主干线44.2公里及场站建设;农网改造完成6260万元、城网完成7080万元;白石商业广场主体工程建至地上五层,莲城商业步行街一期工程已全面竣工,金湘潭商业广场一期主体工程全面投入使用。
五、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日益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3.2亿元,增长17.3%。按城乡市场分,城市消费品零售额97.1亿元,增长16.6%;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56.1亿元,增长18.4%。按行业分,批发业实现销售额33.9亿元,增长16.3%;零售业实现销售额86.4亿元,增长16.6%;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7.2亿元,增长22.0%;其他行业实现零售额5.7亿元,增长11.0%。
消费结构加速升级。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中,汽车类零售额增长2.7倍,通信器材类零售额增长1.2倍,家具类增长18.2%。
六、对外贸易和旅游
对外贸易持续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达12.8亿美元,增长27.8%。其中出口8.8亿美元,增长19.7%;进口4亿美元,增长50.0%。对外贸易依存度为18.3%。
招商引资成绩喜人。全年引进制造业项目185个,引进了韩国三星、台湾华商电子等多家战略投资者。全年新批外资项目77个,合同利用外资3.2亿美元,增长1.9%;实际利用外资2.3亿美元,增长21.2%。引进省外境内资金47.9亿元,增长25.5%。
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883.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2.0亿元,分别增长29.1%和41.9%。以韶山为重点的红色旅游十分火爆。
七、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能力不断提高。全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9.7亿元。高速公路建设成绩显著,长潭西线、醴潭高速已相继建成通车,韶山高速、潭衡西线建设全面铺开。通畅工程新增建设1226.4公里,新增通畅行政村363个。全年货物周转量28.0亿吨公里,增长15.3%;旅客周转量14.3亿人公里,增长7.8%。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27.9亿元,增长7.9%。年末全市固定电话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154.5万户,增长12.8%,其中:固定电话73.3万户,移动电话81.2万户,分别增长2.8%和23.6%。全市固定电话普及率25.9部/百人, 移动电话普及率28.7部/百人,分别比上年提高0.8部/百人和5.6部/百人。年末互联网宽带用户达17.8万户,净增2.7万户。
八、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支持力度加大。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本外币存款余额455.2亿元,比年初增加63.8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273.1亿元,比年初增加54.7亿元。其中农业贷款42.1亿元,比年初增加5.4亿元。
保险业务快速发展。全市共有保险公司19家,实现保费总收入12.9亿元,增长29.5%。其中财险收入2.9亿元, 增长32.6%;寿险收入9.3亿元,增长28.5%;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收入0.7亿元,增长30.5%。年末共赔(给)付4.4亿元,其中财险赔付1.7亿元,寿险赔付2.4亿元,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赔付0.3亿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取得新成绩。全年新增科技成果48项,科技成果转化率达57.9%。完成专利申请1181件,增长28.0%。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4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44家,高新技术产品达159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270.4亿元,增长40.0%。组织实施9个重大科技专项共有48个重点科技项目进入到国家和省级,争取经费支持3741万元。完成省级以上科技成果鉴定18项,完成省级科技成果登记42项,居全省前列,并有19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市普通高中、初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人数分别达6.9万人、8.3万人和2.3万人。"普九"成果不断巩固,全市小学生、初中生年辍学率分别为0和0.5%,初中毕业会考合格率97.4%,高中毕业会考合格率96.4%。高中、中职教育协调发展,全市普通高中招生2.2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4.6万人。深化教育资源配置,撤并普通高中3所,将市八中、市九中、市工贸中专合并,并投资1.6亿元新建市工贸中专,省、市示范性高中占到全市高中学校总数的42.0%。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全国第十二届中小学绘画、书法、摄影作品大赛,我市有17人获国家一等奖;在全省中学生独舞、独唱、独奏"三独"比赛中,11人获一等奖。推进教育公平工作取得新进展,农村义务教育新机制改革全面实施。全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共有38.9万余人次享受免除学杂费,金额达4265万元,免除率为100.0%;7550名贫困家庭寄宿生享受免生活补助共计151万元;55936名困难学生家庭领取了免费教科书,金额达840.4万元。
十、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事业成果丰硕。成功举办了第二届中国(湘潭)齐白石国际文化艺术节和我市首届全市群众文化调演。参加全国书法作品"群星"奖复赛和决赛,实现了我市"群星"奖零的突破。《骆驼树》获第二届中部六省曲艺大赛二等奖,《白石卖画》获中国戏剧·小型剧二等奖。市直专业剧团全年共演出226场,举办大型文化演出活动和广场文化活动22场。
广播电视事业不断创新。全年共有23件作品荣获国家级或省级奖励,其中电视专题片《诗魂》获湖南省"五个一工程奖",《身边》栏目获中国广播电视协会记录片栏目评比二等奖。全市共计投入资金436.9万元,完成广播电视盲村(组)建设160个,解决农村广播电视盲区16905人收看电视困难的问题。
医疗卫生条件继续改善。年内建设了19个卫生服务中心和一批社区卫生服务站。改造农村乡镇卫生院17所,新建、扩建医疗卫生用房1.7万平方米。农民参加合作医疗人数达159.8万人,参合率提高到89.8%,较上年提高20.2个百分点。连续三年共为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免费复明手术2500例,手术成功率达100%。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年内建成11个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成农村体育健身工程示范点20个。开展全民健身项目95次,创世界记录2次。组织市直属单位和五县市区约10万人同步进行的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启动仪式,在全省率先拉开迎奥健身的活动序幕。成功举办了第六届"伟人故里行"中国门球冠军赛及第六届城市运动女子足球赛(预赛)、全省青少年足球和网球比赛。
十一、资源和环境保护
建设占用耕地实现占补平衡。全年因建设占用减少耕地1881.9亩,其他减少55.2亩,通过土地开发整理等增加耕地面积3399.7亩,净增耕地1462.6亩。年末,全市耕地保有量为216.4万亩。
城市环境治理成效显著。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60.8%,比上年提高14.9个百分点; 设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全市城区范围内共有25家单位50多蒸吨燃煤锅炉完成改用清洁能源。继续做好饮用水安全工作,先后淘汰、关停了污染严重的小皮革、小造纸、小油脂企业17家。加强建设项目的"三同时"监管力度,建设项目环保审批率达100%。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进步。年末全市总人口数292.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36.3万人,乡村人口156.5万人。全年出生人口3.5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1.2‰,计划生育率96.3%,出生人口性别比109.9:100。全市发放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241.1万元,共有4019名奖励扶助对象受益,较上年增加498人;发放部分独生子女死亡伤残扶助金107.6万元,共有972名扶助对象受益。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742元,增长16.4%;人均消费支出8970元,增长13.6%;恩格尔系数为37.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137元,增长15.2%,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987元,增长8.7%;恩格尔系数为47.5%。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为29.3平方米和48.9平方米。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在城区启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工作,参保城镇居民达13.5万人。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实现了应保尽保;农村低保制度实施,受益农民达4.2万人。筹集(新建)廉租住房3.6万平方米,为660户城镇最低收入家庭解决了住房困难。
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全年共发生事故1226起,较上年下降19.9%。事故死亡187人,下降9.2%。其中工矿商贸事故死亡28人,工矿商贸十万从业人员事故死亡率3.0%,同比下降7.1%。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4%,下降27.0%。
综治维稳工作稳步推进。年内开展了"三打三整治"、"利剑一号"、"打黑除恶"等专项行动,共破获刑事案件6836起,刑事拘留2012人,逮捕1785人,劳教211人;摧毁黑恶势力团伙18个,抓获成员137名。
注:
1、本公报2007年数据均为年快报数。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时光轴
RAG信息 | RAG类型 | 操作时间 |
---|---|---|
2007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赶超发展,富民强市"目标要求,通过实施强工富市、科教兴市、开放带动"三大战略",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新农村建设"三新进程",建设湖南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湘中南现代商贸物流产业和长株潭生态旅游休闲产业"三个基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增速加快、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的良好局面。 一、综合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23.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5.4%,高于全省平均增速1个百分点,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最高增幅。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9.8亿元,增长5.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9%;第二产业增加值245.7亿元,增长20.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7%;第三产业增加值197.6亿元,增长13.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6.4%。全市人均GDP为19036元,增长12.8%。 | RAG-ES | 2024-09-10 |
"三新"进程稳步推进。全年全部工业总产值突破700亿元,达713.7亿元,增长30.3%;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216.3亿元,增长23.0%;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1.4%,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圆满完成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创建工作,并通过了国检;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化率达46.6%,较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全年共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近8亿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全年完成乡村道路建设1220.7公里,新建沼气池4839口,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数8.1万人,新增通电话自然村130个,新建、改造乡镇卫生院17所;积极实施"培训工程"和"阳光工程",帮助农民增强致富技能,增加务工收入,农民人均年工资性收入达到2377元,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上升到76.8%。物价总水平小幅上涨。城市居民消费价格较上年上涨4.7%,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0.5%,衣着价格上涨2.0%,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价格上涨2.0%,交通和通讯价格上涨1.0%。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6.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6.8%。 | RAG-ES | 2024-09-10 |
就业和再就业形势较好。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4.7万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1万人,增长4.3%;农村转移劳动力4.2万人,327户城镇零就业家庭实现至少1人就业。节能减排成效明显。通过推广高新技术,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以及发展循环经济,加强项目环保审批,继续对高能耗、高污染 "五小"企业实施限期关停等措施,湘钢、电厂等企业资源综合利用率明显提高,全市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8.5%。省、市实事工作圆满完成。省8件实事涉及我市的23个项目全部达标,其中建成县到乡镇公路、建成乡到村水泥(沥青)路、解决农村广播电视盲区人数等12项目标超额完成任务。市10件实事顺利实施到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偏小,结构性矛盾突出,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就业压力较大,物价上涨、市场波动给经济运行带来的不确定因素增多。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 RAG-ES | 2024-09-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