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长沙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

联合创作 · 2010-04-28 00:00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经济加速发展,步入新一轮周期的关键之年。面对复杂形势和严峻挑战,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在宏观调控中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县域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各项社会事业持续进步,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向进军二十强迈出了新步伐。
一、综合经济
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30亿元,增长17.9%,自2004年以来连续7年保持17%以上的增速。增速排名九区县(市)第一,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全市7.63.42.4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2.2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446.9亿元,增长21.4%,第三产业增加值140.9亿元,增长11.7%。全年经济呈不规则“V”字走势。
     
经济结构稳步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7.7:68.5:23.8调整为6.770.922.4。一、三产业分别下降11.4个百分点,二产业提高2.4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1.1%82.3%16.6%,分别拉动GDP增长0.214.73个百分点。
    
问题困难依然存在。经济结构仍不尽合理,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经济持续增长的资源约束加剧、环境压力加大;城乡二元结构仍是制约发展的重要瓶颈因素,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比较明显;通货膨胀的压力依然存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居民住房、安全生产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等。
二、农业
 农林牧渔业稳步增长。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7.9亿元,增长3.3%;实现增加值42.2亿元,增长3.3%。其中,农业产值39.1亿元,增长11.5%;增加值25亿元,增长10.5%。林业产值1.4亿元,增长8.9%;增加值0.9亿元,增长8.9%。牧业产值24.9亿元,下降7.5%;增加值14.3亿元,下降7.3%。渔业产值1.5亿元,增长7.2%;增加值1亿元,增长7.2%。农林牧渔服务业1亿元,增长7.8%;增加值1亿元,增长7.8%
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30.5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56.5万吨, 今年全县双季稻占水稻面积的99%,双季稻巩固率全省排名第一,荣获全省粮食生产先进标兵县称号;油料面积11.1万亩,总产量1.2万吨;茶叶面积9.2万亩,总产量1.6万吨;蔬菜面积41.5万亩,总产量88.4万吨;果园面积9.6万亩,总产量7.2万吨。出笼家禽255.5万只,产值0.5亿元,分别增长7.5%4.3%;水产品总产量1.5万吨,产值1.5亿元,分别增长8.5%7.2%;出栏肉猪223.2万头,产值22.3亿元,分别下降9.9%8.9%
     
新农村建设卓有成效。农业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今年农业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达11亿元。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市级8家,现有省级11家、市级36家,新增亚林广田两个中国弛名商标,现有四个中国弛名商标。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24.5万亩。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321家,联结农户6.4万户,农民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全面提升。至年底,全县农机总动力达20.3万台118.7万千瓦,水稻机插、油菜机收推广取得关键性突破,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73.2%,率先在全省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建设取得长足进步。示范区内新启动及增资续建项目94个,完成投资10亿元,带动了1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近1000名科技及管理人才入驻。根据国家农业部下发文件《关于认定第一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通知》(农计发〔201022号)明确,长沙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获批通过。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突破千亿。2010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1168.8亿元,增长31.6%。实现工业增加值386.7亿元,增长22.8%,占全县经济总量的61.4%12月末,全县规模企业达389家,比去年新增13家。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1061.6亿元,增长32.6%。规模以下企业完成产值107.2亿元,增长22%。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三大产业分别实现产值590.6191.418.5亿元,分别增长46.8%15.9%54.9%,三大产业共实现产值800.6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产值75.4%,支柱作用进一步彰显。一区七园共实现工业总产值1019亿元,增长33.9%,高于全县产值增速2.3个百分点,占全县规模工业产值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94.8%上升到96%。全县年产值过亿元企业有76家,同比增加8家,对规模工业增长贡献率达86.5%。仅三一、中联科技、北汽福田、山河智能四家产值比上年同期净增186.7亿元,占净增的规模工业产值(268.2亿元)的69.6%
     
企业效益逐步好转。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51.6亿元,增长35.7%;实现利润123.4亿元,增长63.5%;实现利税169.2亿元,增长58.8%。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304.6,提高39.9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20%,提高3.7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1.9次;成本费用利润率13.1%,提高2.3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261449/人,提高18.9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99.4%,提高1.4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60.5%,提高1个百分点;资产保值增值率126.8%,下降0.1个百分点。
    
主要产品产量稳步增加。全年生产挖掘、铲土运输机械16946台,增长89.5%;混凝土机械17408台,增长69.4%;压实机械1831台,增长47.4%;纸制品96吨,增长38.1%;皮革服装377345件,增长25%;水泥5035411吨,增长6.6%
建筑业稳步增长。全县38家三级以上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完成产值129.1亿元,增长15.3%;实现增加值60.2亿元,增长11%;占全县经济总量的9.6%。其中外省产值增长加快,实现产值36.7亿元,增长25.3%;完成竣工产值94亿元,增长19.4%;实现利润总额 3.7亿元,增长15.6%;房屋建筑施工面积为1401.8万平方米,增长21.9%;发放工资、福利费总额分别为 18.3亿元、2.4亿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
投资建设成绩斐然。全年共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6.5亿元,增长35.1%;其中城镇投资292.7亿元,增长30.9%,农村投资23.8亿元,增长122.2%。投资结构逐步改善,其中工业完成投资115.7亿元,增长33.1%。全县共有计划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553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达60个,全年完成投资上亿元的有29个。黄花机场、陕汽环通、广汽长丰和菲亚特等重大项目正加紧建设、有序推进。
     
房地产快速发展。86个楼盘完成房地产投资88.1亿元,增长33.3%,其中,住宅和其它附属设施分别完成投资75.5亿元和7.1亿元,增长36.3%18.3%;商业营业用房完成投资3.7亿元,下降17.8%,办公楼完成投资1.8亿元。开发施工面积829.4万平方米,增长2.2%;商品房销售面积347.2万平方米,增长34.2%;商品房销售额137.2亿元,增长64.9%
五、贸易和经济合作
消费市场活力四射。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0.3亿元,增长28.2%,九区县(市)排名第一,增速自去年开始连续24个月保持28%以上的增速。按行业分,批发行业4.9亿元,增长12.9%;零售行业131.2亿元,增长29.2%;住宿行业1.2亿元,增长12.1%;餐饮行业3亿元,增长20.8%。按规模分,限额以上企业完成零售额116.3亿元,增长32.7%;限额以下企业完成零售额24亿元,增长10%。消费结构档次不断提升,汽车和住房一直是全县消费热点。89家限额以上的汽车销售公司共销售汽车98444辆,实现销售额129.3亿元,增长49.3%;实现零售额92.2亿元,增长53.2%,占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5.7%
      
招商引资全面推进。今年以来,长沙县在招商方面紧紧围绕又好又快,科学跨越的主题,以抓好招商引资、引进重大战略投资者为重点,创新工作方式,强化工作措施,拓宽招商途径,提高项目质量,招商引资全面推进。全年共引进内资项目225个,实现到位内资达91.6亿元,增长22.8%;引进外资项目19个,实现到位外资29155万美元,同比增长12%。投资170亿元的恒广欢乐世界城市商业综合体全面动工,全省最大的“菜篮子”——马王堆市场整体搬迁至长沙县黄兴镇,于12 17日正式签约。
     
对外贸易成果显著。全年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18.5亿美元,增长38.6%,占全省的12.6%,占全市的30.4%,其中出口总额为7.6亿美元,增长32.9%;进口总额为10.9亿美元,增长42.9%。全县加工贸易进出口完成5.4亿美元,增长10%,占全省的30%,占全市的61.6%,其中出口3.8亿美元,增长29.5%;进口1.6亿美元,下降14.3%。完成境外投资项目4,累计实现外派劳务600人。
六、交通、邮电、旅游
交通运输业加快发展。全年完成县乡公路建设投资达10000万元,落实并实施项目6个,建设总里程为449公里(不包括省级通达计划),全县通车里程达到4229.6公里,县道硬化率为100%,乡道硬化率为85%,在册村道硬化率为44%(在册村道通车总里程,通过2010年的全面调查从2009年的1021公里增加到3120公里),路网密度达63公里/万人,240公里/百平方公里。公路等级率、村级公路硬化率及百平方公里拥有公路里程三项指标均居全省首位。全年客、货运量分别达到956万人次、1610.4万吨;客、货运周转量分别达到55598万人公里、81996万吨公里。
     
邮电通信平稳增长。完成邮电业务收入8.6亿元,增长7.5 %。其中,电信业务收入1.8亿元,邮政业务收入0.6亿元,移动计费收入5.2亿元,联通计费收入1亿元。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58733户;其中住宅电话125122户,乡村电话用户93861户。年末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到63458户,增长49.7%;年末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937655户,净增118340户。
   
旅游产业不断升温。今年长沙县以产业升级为核心,以生态旅游、休闲旅游、红色旅游为特色,不断创新市场宣传营销方式,全面优化旅游行业发展环境,全新打造工业旅游,全县旅游产业继续保持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年接待旅游总人数317.3万人次,同比增长21%,其中农家乐接待人数143万人次,同比增长20.8%;实现旅游综合总收入32.6亿元,同比增长24%,其中农家乐营业收入6.3亿元,同比增长23.5%。(2010年统计口径改变)
七、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实力不断增强。今年全县狠抓财税征管,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75.1亿元,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增长38.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市口径)47.3亿元,增长41.5%。近年来财政支出更加倾向民生,全年财政支出53亿元,增长40%。其中,教育支出6.8亿元,增长29.3%;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4.5亿元,增长29.4%;环境保护支出2.2亿元,增长222.4%,努力构建公共财政框架的效果逐步显现。
     
金融市场持续活跃。全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7.2亿元,增长7.8%12月末,各项存款余额366亿元,同比增长43.5%;居民储蓄159.2亿元,同比增长23.4%;各项贷款余额247.1亿元,同比增长20.2%。金融机构网点数167个,比去年增加19个;职工总人数1399人,比去年增加63人。
     
社会保障开创新局面。全县社会保险参保总人数累计达314814人,基金总收入79233万元;其中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76452人,新增20410人,基金收入30722万元;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1603人(不含退休人员),基金收入7944万元;失业保险参保人数32416人,新增4380人,基金收入2321万元;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3891人(不含退休人员),基金收入10081万元;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6040人,基金收入983万元;工伤保险参保人数49785人,新增4733人,基金收入1114万元;生育保险参保人数38874人,新增2699人,基金收入626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66.4万人。长沙县是全省首批新农保工作试点,至年底已为11004360岁以上农村老人发放养老金8062万元。基金规范运作率和安全完整率均为100%。全年共计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78652户次,173954人次,累计发放保障金2823万元。发放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204098户次,392434人次,累计发放保障金2660万元。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取得新进步。科技创新取得新成就。安排本级科学技术经费11450万元(含经开区),占同级财政预算支出的   4.1%,带动规模企业投入研发经费173000万元。全县科学技术普及支出162万元,人均达2.1元。全县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万人。全年共转化运用科技成果84项,成果转化率较上年提高2.7%,有2项成果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8项成果获得市科技进步奖。积极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全县拥有高新技术企业85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801.9亿元,增长34.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9.6%,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加强了县域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联系,促使产学研金合作深入开展,全县拥有各级各类工程研究(技术)中心51家。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强县项目为总揽,通过宣传、奖励、保护、示范等举措实施专利战略,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和专利申请的提高,2010年全县专利申请量为1241件,其中专利授权量和发明专利授权量分别为980件、74件,分别增长61.6%133.3%64.4%。全县拥有金井茶叶等中国驰名商标10件,拥有同心等湖南省著名商标65件。
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普九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县学龄儿童入学率、女童入学率、农村学龄儿童入学率均为100%;小学生入学率100%,巩固率100%;初中升学率100%、年辍学率为0.01%,综合素质评估合格率为100%。高中教育质量继续攀升。组织参加全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取得较好的成绩,九科考试一次性合格率达92.5%,高中升学率75%,高考再获丰收,二本上线率高于省平均线近6.1个百分点,本科上线率(含三本)高于省平均线8.5个百分点,居长沙地区九区县第一。职教就业势头继续看好,就业率达95%,本地就业率达70%。落实了两免一补工作,全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免除课本费、学杂费共计资金4569.2万元。
九、卫生、文化、体育
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继续提高。全县医院、卫生院医院共39个,床位数2958个,卫生技术人员3213人,比上年增加433人,其中医生1202人,比上年增加134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7.2‰,比上年下降0.2个千分点,婴儿死亡率4.8‰比上年上升0.9个千分点,产妇住院分娩比例为100%
     
文体事业百花齐放。全面启动星沙文化中心建设,建成了1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成90家农家书屋。切实抓好了免费四送活动。免费送戏下乡50场次;认真落实“2131”数字电影放映工程,送电影下乡3228场;送体育器材19套到乡镇;送图书进机关5次,送图书下乡近万册,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文化大餐。组织乡镇(街道)、社区举办广场展演64场次;小品《松雅湖畔的笑声》、歌舞《美丽家园》参加市百佳群众文艺团队总决赛,分别获得银奖和铜奖;小品《癞蛤蟆与天鹅》参加湖南省首届农民文艺汇演,荣获银穗奖。编制了《长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源分布图集》和《长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资源分布图集》,完成了《长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源目录汇编》工作,为长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奠定了基础。完成了历时三年的长沙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共发现不可移动文物282处,总数为第二次文物普查总数的4.2倍。
十、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环保事业得到加强。全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额200520万元;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10130吨,下降4%;工业废水排放总量1300万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7.6%;上升0.2 个百分点;工业废气排放总量35040.2万标立方米;工业烟尘排放量达标率72.6%,上升2.6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3.3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2.8万吨;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26546.2万元,增长8.5%。县城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2.8%,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
     
安全生产形势继续保持稳定。全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各类一般生产安全事故死亡40人,其中道路交通事故死亡35人、工矿企业事故死亡5人,火灾和农机事故无人员死亡。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1,比上年下降45.4%,工矿商贸10万从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1.2人,比上年下降13%  
十一、人口、居民、就业
     人口保持低速平稳增长。全县总户籍人口788566人,增加6594人。人口出生率13.8‰,提高2.1个千分点;死亡率13.8‰,提高7.7个千分点;当年净增人口2人,城镇化率58.3%(第六次人口普查初步统计数),提高10.1个百分点。
       
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099元,增长14.9%。其中,工资性收入14616.6元,增长19.1%;经营性收入2234.4元,增长2.3%;财产性收入3726.1元,增长15.4%;转移性收入1365.8元,下降15.8%。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545元,下降0.4%。其中食品支出4222.1元,增长1.4%。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家用汽车30辆,比上年增加4辆;家用电脑62台,与上年持平。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79.2元,比上年增加1839.4元,增长19.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946.5元,比上年增加1947.9元,增长19.5%;其中,工资性收入4533.8元,增长28.2%;经营性收入5752.2元,增长11.2%;财产性收入568.2元,增长6.1%;转移性收入1092.4元,增长45.3%。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590元,增长2.9%。受物价上涨等因素影响,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6.4%,比上年上升2.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基尼系数为0.33,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122台、空调65台、电冰箱84台。人均住房面积57.7平方米。    
      
就业保持总体稳定。全县新增城镇就业人员8915人,失业再就业人员3125人,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人员1209人,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援助率保持100%,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4480人;开展职业培训13133人,其中创业培训498人,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3144人。年度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十二、县城建设
     县城面貌日新月异。星沙新城概念性规划达到300平方公里,已建成49平方公里。已建成公园3个、供水公司3个、燃气站7个、污水处理厂3个。县城自来水供水综合生产能力为36万吨/日。污水净化处理能力为19万吨/日;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98%。县城清扫保洁面积360万平方米,垃圾清扫、运输、处理、洒水降尘规范有序,生活垃圾日产日清,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天然气和液化气入户率达到98%以上。城区绿地率达39.9%,绿化覆盖率达43.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7平方米。公共交通运营车辆665台,其中公共汽车429台,的士汽车236台。目前星沙已开通公交线路共19条,其中市属公交线11条,县属公交线8条。全面实现全县乡镇集镇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并在全县乡镇新建成3.2万个农户垃圾池、14.5万个垃圾筒。
注:
1
、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2
、人口数为公安户籍年报数。
3
、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4
、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 相关文档

时光轴

RAG7
RAG信息RAG类型操作时间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经济加速发展,步入新一轮周期的关键之年。面对复杂形势和严峻挑战,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在宏观调控中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县域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各项社会事业持续进步,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向进军“二十”强迈出了新步伐。一、综合经济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30亿元,增长17.9%,自2004年以来连续7年保持17%以上的增速。增速排名九区县(市)第一,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全市7.6、3.4、2.4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2.2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446.9亿元,增长21.4%,第三产业增加值140.9亿元,增长11.7%。全年经济呈不规则“V”字走势。      经济结构稳步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7.7:68.5:23.8调整为6.7:70.9:22.4。一、三产业分别下降1、1.4个百分点,二产业提高2.4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1.1%、82.3%、16.6%,分别拉动GDP增长0.2、14.7、3个百分点。      问题困难依然存在。经济结构仍不尽合理,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经济持续增长的资源约束加剧、环境压力加大;城乡二元结构仍是制约发展的重要瓶颈因素,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比较明显;通货膨胀的压力依然存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居民住房、安全生产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等。RAG-ES2024-10-23
二、农业 农林牧渔业稳步增长。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7.9亿元,增长3.3%;实现增加值42.2亿元,增长3.3%。其中,农业产值39.1亿元,增长11.5%;增加值25亿元,增长10.5%。林业产值1.4亿元,增长8.9%;增加值0.9亿元,增长8.9%。牧业产值24.9亿元,下降7.5%;增加值14.3亿元,下降7.3%。渔业产值1.5亿元,增长7.2%;增加值1亿元,增长7.2%。农林牧渔服务业1亿元,增长7.8%;增加值1亿元,增长7.8%。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30.5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56.5万吨, 今年全县双季稻占水稻面积的99%,双季稻巩固率全省排名第一,荣获“全省粮食生产先进标兵县”称号;油料面积11.1万亩,总产量1.2万吨;茶叶面积9.2万亩,总产量1.6万吨;蔬菜面积41.5万亩,总产量88.4万吨;果园面积9.6万亩,总产量7.2万吨。出笼家禽255.5万只,产值0.5亿元,分别增长7.5%和4.3%;水产品总产量1.5万吨,产值1.5亿元,分别增长8.5%和7.2%;出栏肉猪223.2万头,产值22.3亿元,分别下降9.9%和8.9%。      新农村建设卓有成效。农业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今年农业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达11亿元。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市级8家,现有省级11家、市级36家,新增“亚林”、“广田”两个中国弛名商标,现有四个中国弛名商标。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24.5万亩。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321家,联结农户6.4万户,农民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全面提升。至年底,全县农机总动力达20.3万台118.7万千瓦,水稻机插、油菜机收推广取得关键性突破,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73.2%,率先在全省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建设取得长足进步。示范区内新启动及增资续建项目94个,完成投资10亿元,带动了1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近1000名科技及管理人才入驻。根据国家农业部下发文件《关于认定第一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通知》(农计发〔2010〕22号)明确,长沙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获批通过。RAG-ES2024-10-23
三、工业和建筑业工业生产突破千亿。2010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1168.8亿元,增长31.6%。实现工业增加值386.7亿元,增长22.8%,占全县经济总量的61.4%。12月末,全县规模企业达389家,比去年新增13家。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1061.6亿元,增长32.6%。规模以下企业完成产值107.2亿元,增长22%。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三大产业分别实现产值590.6、191.4和18.5亿元,分别增长46.8%、15.9%和54.9%,三大产业共实现产值800.6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产值75.4%,支柱作用进一步彰显。“一区七园”共实现工业总产值1019亿元,增长33.9%,高于全县产值增速2.3个百分点,占全县规模工业产值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94.8%上升到96%。全县年产值过亿元企业有76家,同比增加8家,对规模工业增长贡献率达86.5%。仅三一、中联科技、北汽福田、山河智能四家产值比上年同期净增186.7亿元,占净增的规模工业产值(268.2亿元)的69.6%。      企业效益逐步好转。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51.6亿元,增长35.7%;实现利润123.4亿元,增长63.5%;实现利税169.2亿元,增长58.8%。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304.6,提高39.9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20%,提高3.7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1.9次;成本费用利润率13.1%,提高2.3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261449元/人,提高18.9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99.4%,提高1.4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60.5%,提高1个百分点;资产保值增值率126.8%,下降0.1个百分点。     主要产品产量稳步增加。全年生产挖掘、铲土运输机械16946台,增长89.5%;混凝土机械17408台,增长69.4%;压实机械1831台,增长47.4%;纸制品96吨,增长38.1%;皮革服装377345件,增长25%;水泥5035411吨,增长6.6%。建筑业稳步增长。全县38家三级以上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完成产值129.1亿元,增长15.3%;实现增加值60.2亿元,增长11%;占全县经济总量的9.6%。其中外省产值增长加快,实现产值36.7亿元,增长25.3%;完成竣工产值94亿元,增长19.4%;实现利润总额 3.7亿元,增长15.6%;房屋建筑施工面积为1401.8万平方米,增长21.9%;发放工资、福利费总额分别为 18.3亿元、2.4亿元。RAG-ES2024-10-23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