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有人把碳达峰、碳中和讲明白了
共
5824字,需浏览
12分钟
·
2021-08-29 03:57
为了推动我国低碳绿色发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正式向世界递交了我国减排的时间表。
这里提到了两个关键概念——碳达峰和碳中和,也就是我们通常在各种新闻报道中听到的“双碳”目标或“30·60”目标。那么,碳达峰和碳中和到底指什么?它们之间又存在怎样的关系?
简单来说,碳达峰,是指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后不再增长,并逐渐下降的过程(见图1-5)。碳中和,是指在特定时间内,每一个对象(可以是全球、国家、企业甚至某个产品等)未来“排放的碳”与“吸收的碳”相等(见图1-6)。
这里的碳排放狭义上是指二氧化碳排放,广义上是指所有温室气体的排放。目前就我国2060年碳中和目标指的是狭义还是广义尚无官方解释,但是无论我国承诺的是狭义上的还是广义上的碳中和,考虑大量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都是至关重要的。本文提到的碳中和主要是指狭义上的二氧化碳。
为什么要同时确立这样的“双碳”目标呢?为什么达到“碳中和”前,先要实现“碳达峰”呢?这是因为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关联。
我们只有实现了碳达峰的目标,才能够进行碳中和的行动。前者实现时间越早,越有利于后者进程的推进。留给碳中和的过渡时间越长,减排工作的压力就越小,对经济的影响也越平缓。此外,尽早实现碳达峰将为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有力证明,有利于塑造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
最关键的是,我国提出“双碳”目标是遵从我国目前的发展状况,从宏观战略层面制定的发展要求,凸显了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上的决心与大国担当。但是,实现这一目标并非易事,各行各业任务艰巨,需要国家、社会、个人克服重重困难,为环境保护付出巨大的努力。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数据,2018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约为96亿吨,占全球总量的1/4以上,居全球首位,排放量是美国的近2倍,是欧盟的3倍多(见图1-3)。尽管总量偏高,但我国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仅为6.8吨,远远低于美国人均15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图1-3 2018年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比。资料来源:IEA。
按行业来看,2018年我国发电和供热行业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占全国总排放的51%,碳排放量远高于其他行业。这主要是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特征决定了当前发电和供热行业仍以燃烧煤炭为主。
工业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占比为28%,是第二大碳排放行业。钢铁、水泥、化工等工业的生产过程由于对化石能源高度依赖,因此产生了相对较多的碳排放。
此外,交通行业和建筑行业的碳排放占比分别是10%和6%(见图1-4)。可以看出,目前许多行业的能源结构与节能环保的要求相比仍显得格格不入,行业低碳、零碳改造刻不容缓。
▲图1-4 2018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按行业细分。资料来源:IEA。
全球气候变化正在对人类社会构成巨大的威胁。2020年,全球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高达315亿吨,并且仍在不断增长。二氧化碳是一种主要的温室气体,而温室气体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会带来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高温热浪、生态环境破坏等一系列问题,人类的生产与生活都会受到不可逆转的影响。
或许你生活在炎热的亚热带地区,冰川离你很遥远。又或许你每天穿梭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看到新闻报道中被破坏的植被时会想:这与我的生活有什么直接关系?气候问题带来的自然灾害听起来离我们很遥远,但实际上,任何一个国家、企业和个人都无法逃脱全球变暖的负面影响。国家要发展经济,企业要追逐利益,个人要生活,大到跨国贸易,小到细胞呼吸,碳排放无处不在,与我们息息相关。
那么在面对无时无刻不在排放碳、全球变暖进一步加剧的困境时,应该怎么做来扭转这种局面?这个答案是“零碳”。“零碳”并不意味着不排放二氧化碳,因为经济需要发展,生命体需要进行有氧呼吸,这些活动不可能不产生碳排放。
要消除碳排放带来的气候变化,最理想的方法就是采取行动,通过技术手段吸收与排放量相等的温室气体,此时“排放”也就等于“没排放”,这也是“碳中和”的内涵。碳中和听起来是简单的“抵消”机制,但实施起来非常不容易,因为世界各国共同达成碳中和目标是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合作行动。
每个国家是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国情来制定发展目标和政策的,让各国在全球范围内统一行动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但是,如果任由二氧化碳大规模排放,气候变化将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挑战—既要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又要保持经济的稳步增长。在强烈的大国责任感与担当的驱动下,我国政府认识到实现碳中和是一项重任。
虽然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节能减排行动起步晚、负担重,实现碳中和比想象中的要困难得多,但是我国仍宣布要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阻止气候进一步恶化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实现碳中和也有助于我国摆脱对外能源依赖,转变政治与外交策略,创造就业机会,形成技术优势。
关于作者:安永碳中和课题组,致力于气候环境问题研究,着眼于低碳发展策略与路径研究,具备多年的行业可持续发展咨询经验,对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有着深入的洞察和理解。研究领域包括双碳背景下能源行业、公用事业、石油化工、制造业、建筑行业、消费行业、交通运输、信息产业、金融行业等绿色低碳布局、可持续发展与数字化转型等。
安永碳中和课题组共由17位成员组成,分别是毕舜杰、朱亚明、钟丽、杨豪、兰东武、田苗苗、李菁、郭毅、鲁欣、张思伟、王琰、赵毅智、沈丽雅、郝进军、邵荣、梁斯尔、王小国。本书编写小组成员包括田苗苗、刘倩、任杰、萧富升、杜若琦、胡林奎、陈丹婷、章皓忆、潘地、张晨曦、张欣然和瞿楚楚。
本文摘编自《一本书读懂碳中和》,经出版方授权发布。
推荐语:什么是碳达峰、碳中和?为什么要耗时40年之久?一本书,全景展现碳中和背景下的行动指南!邬贺铨、王战、姚洋、管清友、焦捷、严弘、秦朔、葛培健等业界大咖联袂推荐!
读书 | 书单 | 干货 | 讲明白 | 神操作 | 手把手
大数据 | 云计算 | 数据库 | Python | 爬虫 | 可视化
AI | 人工智能 | 机器学习 | 深度学习 | NLP
5G | 中台 | 用户画像 | 数学 | 算法 | 数字孪生
浏览
9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