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招商,着力抓环境”的工作思路,很抓各项措施的落实,在夺取防治“非典”斗争胜利的同时,国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经济运行质量继续提高,城乡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局良好。
一、综合
国民经济增速加快。全年生产总值387.9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7.48亿元,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181.2亿元,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值119.27亿元,增长7.8%。一、二、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22.88:46.62:30.5调整为22.54:46.72:30.74。人均生产总值为5353元(按户籍人口计算),比上年增加345元。
市场价格水平回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2,同比上升1.2个百分点。其中,食品、衣着和居住价格同比上升4.4%、1.0%和2.4%,其他方面的价格与上年相比有涨有落,家庭设备用品同比下降1.9个百分点、医疗保健用品同比上升1.1个百分点、交通和通讯同比下降1.6个百分点、娱乐教育文化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年末全社会从业人员343.2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32万人。其中,第一产业134.65万人,减少2万人;第二产业89.77万人,增加3.87万人;第三产业118.8万人,增加2.45万人。城镇从业人员88.5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88万人;全市城镇单位全部职工年平均工资6064元,其中在岗职工30.46万人,年平均工资比上年增加398元,达到7952元;全年共安排下岗职工再就业2.84万人;年末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为4.4%。
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全市个体工商户发展到128922户,从业人员257091人,注册资金168758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3.2%、3.7%;全市已形成个体私营经济小区106个,一条街239条。私营企业发展到4078户,从业人员72433人,注册资金130877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7%、6%、8%,注册资金在1000万元以上有20户,私营企业雇工人数100人以上有111户,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72.33亿元,占GDP比重为70.2%,增长速度达到15.3%,高于GDP增幅7.5个百分点。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不大,人均水平偏低;财政收入质量不优,财政收支平衡压力较大;工业化进程较慢,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区域经济发展失衡,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增大;民间投资启动不快,农村市场销售不旺。
二、农业
农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现价)达到138.6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3.3%。全年农作物种植面积为735.7千公顷,保持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粮食种植面积为414.76千公顷,比上年减少4%,棉花种植面积为29.51千公顷,比上年增17%,油料、蔬菜的种植面积为187.19千公顷、102.64千公顷,比上年分别增长3%和2%,药材的种植面积为18.38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6%。主要农作物品种良种覆盖率均在90%以上。
受面积调减和自然灾害的影响,粮食产量比去年减产。全年粮食产量231.4万吨,比上年下降6.16%。其中夏粮产量19.67万吨,减少4%,秋粮产量211.73万吨,减少6%。
经济作物产量有增有减。全年棉花产量3.63万吨,比上年下降0.82%;油料产量36.8万吨,增长1.66%,其中油菜籽为24万吨,比上年增长4.2%;蚕茧7730吨,比上年下降0.55%;水果产量5.57万吨,比上年增长9.19%;茶叶产量1.62万吨,增长8.8%。
林业发展迅猛,畜牧业、渔业生产稳定。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3.26千公顷,比上年增长24.62%,幼林抚育作业面积3.73千公顷,增长7.03%;退耕还林面积2.9千公顷。全年肉类总产量29.60万吨,比上年增长4.35%;生猪出栏253.68万头,比上年增长4.34%;羊出栏21.85万只,家禽出笼2258.59万只;禽蛋产量89448吨,增长2.87%;蚕茧产量为7730吨,比上年增长0.55%;牛奶产量达到3717吨,比上年增长8.18%。水产品产量30.01万吨,增长2.84%。
农业现代化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发展平稳。2003年,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11.42千公顷,旱涝保收面积166.11千公顷,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355216吨,农村用电量8.2亿千瓦小时。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增长较快。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51.89亿元,比上年增长9.95%。其中,全年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65.11亿元,比上年增长14.58%。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下同)183.51亿元,增长14.83%。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企业总产值30.81亿元,增长11.4%;国有控股企业总产值87.34亿元,增长10.81%;集体企业44.58亿元,增长12.31%;股份制企业73.72亿元,增长11.5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14.07亿元,增长27.97%;农村工业65.09亿元,增长17.16%。按轻重类型划分,重工业总产值78.65亿元,增长16.31%;轻工业总产值104.86亿元,增长13.74%。
工业产销衔接较好,产品销售率稳步回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销售收入176.9亿元,比上年增长15.34%,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65%,比上年提高0.14个百分点,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由上年的50095元/人提高到52203元/人,净提高2108元/人,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达到143.91。
到2003年底,全市已认定国家及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6个,高新技术产品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1.79亿元,增加值8.58亿元,利税总额1.2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为12.32%、13.18%和7.14%。
建筑业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1.8亿元,比上年增长32.6%。全市四级及以上建筑业实现利润总额1.85亿元,比上年增长15.11%;累计上缴税金1.6亿元,比上年增加16.21%;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25.7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48.9万平方米,其中投标承包的房屋施工面积589.0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66.98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568.6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43.63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增势平稳。2003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6.67亿元,比上年增长11.87%,其中,国有及其他单位投资53.36亿元,增长1.52%;集体经济投资12.76亿元,下降0.85%,城乡居民个人投资40.55亿元,增长18.57%。基本建设投资33.05亿元,增长28.47%;更新改造投资20.93亿元,增长24.13%;房地产开发投资3.51亿元,增长81.55%。
国家和省级重点投资项目进展顺利。2003年落实政策性投资项目111个,争取国家和省安排项目资金56435万元,其中,农林水、退耕还林、水库整险加固、灌区节水改造、泵站改造、农村人口饮水解困等33个项目,累计投资23469万元;县域电网改造10172万元,县乡公路建设投资8542万元。特别是几个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取得较大进展。投资近50亿元的黄冈大别山火电厂一期工程、投资38亿元的白莲河抽水蓄电站已成立并开始运行。
小城镇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到2003年,全市小城镇数量124个,其中建制镇104个,农村集镇20个。各县市累计完成城镇投资7.2亿元,实施项目1210个,县市城区、中心镇、口子镇和中心镇建设力度继续加大,城乡面貌有了新的变化。
五、国内贸易
2003年,全市消费品市场运行情况较好,城乡居民购买力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36.53亿元,比上年增长9.41%,从城乡看,城市零售额33.86亿元,增长9.05%,县零售额40.12亿元,增长10.76%,县以下零售额62.54亿元,增长7.9%。分行业看,全市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实现零售额119.02亿元,比上年增长9.05%,餐饮业14.21亿元,增长10.21%,其他行业3.29亿元,增长20.1%。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对外贸易呈小幅下滑态势。据海关统计,全年进出口总额达12369万美元,比上年下降5.25%。其中,出口总额10301万美元,下降2.1%;进口总额366万美元,增长71%。按企业类别分,外贸公司出口3039万美元,增长7.5%;生产企业出口4065万美元,增长26%;三资企业出口3197万美元,下降28.4%,分地区看,对非洲、欧洲、北美洲出口分别增长108.9%,19.6%,42.8%;而对亚洲下降13.7%,对大洋洲出口比去年下降11.9%。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市提前两个月超额完成省里下达的4000万美元利用外资目标任务,全市外商直接投资达到494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3%,引进国内资金40.3亿元,其中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7个,千万元以上项目199个。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39家,比上年增加8家。
旅游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旅游总收入7.04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其中,旅游外汇收入240万美元,增长11.2%;国内旅游收入5.1亿元,增长2.3%;全年出境人数1万人次,增长9.1%;接待境外入境人数1.2万人次,增长8.7%。
七、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发展加快。全年运输邮电业实现增加值23.16亿元,比上年增长7.8%。
2003年末,全市公路里程总长度22061.97公里,其中等级公路6171公里,客运周转量为210.4万人公里,货物周转量为162069万吨公里,其中:水路客运周转量1024万人公里,货物周转量115430万吨公里。全市航道里程达515.3公里,共有水运码头160个,各种轮驳船225艘,全市共拥有载客、载货汽车7682辆,年末实有公共汽车营运车辆1524辆,出租汽车数已达1940辆。
邮电部门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6.18亿元,与去年基本持平,其中,电信业务总量4.3亿元,比上年增长0.7%,邮政业务总量1.88亿元,下降8.7%;年末局用交换机总量69.74万门,同比增长12.59%,其中,本年新增局用交换机7.8万门;固定电话户数73.45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36.54万户、农村电话户数36.9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77万户。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实力有所增强。全年实现财政收入24亿元,比上年增长6.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7.37亿元,增长6.44%,中央财政收入完成6.63亿元,增长4.7%,工商税收12.56亿元,增长7.29%。全年财政支出30.91亿元,增长7.1%,其中教育支出77105万元,同比增长9.9%,行政管理费支出43233万元,同比增长7.3%。
金融形势趋于稳定。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56.78亿元,比年初增加44.25亿元。其中,企业存款32.22亿元,比年初增加2.86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210.75亿元,比年初增加37.89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202.7亿元,比年初增加15.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139.59亿元,增加0.35亿元;中长期贷款47.09亿元,增加5.97亿元。
保险事业逐步发展。全市保险系统保费收入7.58亿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0.8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3.43亿元,赔款和给付1.76亿元,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0.58亿元,人身险业务赔款和给付支出1.18亿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成效明显。全市共有科技开发机构396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2876人,其中,县级以上科技开发机构45个,科技人员750人。2003年,全市承担国家和省各类科技发展计划科研项109个,比上年增加24.0%,专利申请量90件,技术市场交易合同额9347万元。获得省级以上奖励科技成果19项。
教育事业继续发展。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稳步提高,中等教育在调整中进一步发展,2003年末,各类普通中等职业学校20所,在校生24101人,普通中学374所,在校生61.31万人,其中高中在校生13.76万人,初中在校生47.55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8%。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全面进步。2003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1个,文化馆12个,公共图书馆11个,博物馆16个,全市各级国家档案馆10个,综合档案馆藏档案资料70.58万卷。广播电台10座,电视台10座,1000瓦以上发射台和转播台4座;有线电视用户达40.65万户;广播人口覆盖率为95%,比上年增加0.4个百分点;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6%,比上年增加1.4个百分点。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2003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738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02个,卫生防治机构10个,妇幼卫生机构10个。全年医院、卫生院共有床位13497张。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9万人,其中医院7321人、卫生院79657人。在医院、卫生院专业卫生技术人员中,医生8000人,护师4400人。
体育事业和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全市共有各类体育场地4160个,标准体育馆4个。2003年,全市共举办体育健身活动运动308次,参加人数4.33万人次。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质量不断改善。2003年末,全市环境保护系统共有职工656人,市、县级环境监测站9个。城市建成区面积已达140平方公里,城市规划面积已达25.32平方公里,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已12.25平方米,园林绿地面积4336.3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4560.2公顷,年末实有铺装道路面积3041.9万平方米,排水管道总长度811.77公里,全年日均供水综合生产能力72.14万立方米,全年供水总量已达13523万立方米,全年液化石油气供气总量达32932.5万立方米。
十二、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据抽样调查,2003年全市人口出生50952人,出生率为7.04‰,死亡人口31773人,死亡率为4.39‰,年净增人口19179人,自然增长率2.76‰,年末全市总人口724.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为593.91万人,占82%,非农业户口130.71万人,占18%。男性人口379.68万人,占52%,女性人口345.02万人,占48%。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2003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00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4.08%;全市农民人均收入2204元,增长3.4%。
社会保障、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全市发放再就业优惠证2.7万个,落实再就业专项资金1210万元,筹集小额贷款担保基金1000万元,净增就业岗位1.84万个,安置下岗失业人员2.84万人;企业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25.03万人,增加1.31万人,参加基本失业保险22.1万人,增加6665人,参加医疗保险19.06万人,增加3.6万人;全市累计纳入低保的城镇居民达到17.6万人次,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年末全市有9所符合国家标准的社会福利机构,各类社会福利院床位17230张。(综合科)
(注:此公报中统计数据均为初步统计。)
时光轴
RAG信息 | RAG类型 | 操作时间 |
---|---|---|
2003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招商,着力抓环境”的工作思路,很抓各项措施的落实,在夺取防治“非典”斗争胜利的同时,国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经济运行质量继续提高,城乡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局良好。一、综合国民经济增速加快。全年生产总值387.9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7.48亿元,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181.2亿元,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值119.27亿元,增长7.8%。一、二、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22.88:46.62:30.5调整为22.54:46.72:30.74。人均生产总值为5353元(按户籍人口计算),比上年增加345元。市场价格水平回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2,同比上升1.2个百分点。其中,食品、衣着和居住价格同比上升4.4%、1.0%和2.4%,其他方面的价格与上年相比有涨有落,家庭设备用品同比下降1.9个百分点、医疗保健用品同比上升1.1个百分点、交通和通讯同比下降1.6个百分点、娱乐教育文化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 | RAG-ES | 2024-09-10 |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年末全社会从业人员343.2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32万人。其中,第一产业134.65万人,减少2万人;第二产业89.77万人,增加3.87万人;第三产业118.8万人,增加2.45万人。城镇从业人员88.5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88万人;全市城镇单位全部职工年平均工资6064元,其中在岗职工30.46万人,年平均工资比上年增加398元,达到7952元;全年共安排下岗职工再就业2.84万人;年末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为4.4%。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全市个体工商户发展到128922户,从业人员257091人,注册资金168758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3.2%、3.7%;全市已形成个体私营经济小区106个,一条街239条。私营企业发展到4078户,从业人员72433人,注册资金130877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7%、6%、8%,注册资金在1000万元以上有20户,私营企业雇工人数100人以上有111户,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72.33亿元,占GDP比重为70.2%,增长速度达到15.3%,高于GDP增幅7.5个百分点。 | RAG-ES | 2024-09-10 |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不大,人均水平偏低;财政收入质量不优,财政收支平衡压力较大;工业化进程较慢,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区域经济发展失衡,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增大;民间投资启动不快,农村市场销售不旺。二、农业农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现价)达到138.6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3.3%。全年农作物种植面积为735.7千公顷,保持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粮食种植面积为414.76千公顷,比上年减少4%,棉花种植面积为29.51千公顷,比上年增17%,油料、蔬菜的种植面积为187.19千公顷、102.64千公顷,比上年分别增长3%和2%,药材的种植面积为18.38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6%。主要农作物品种良种覆盖率均在90%以上。受面积调减和自然灾害的影响,粮食产量比去年减产。全年粮食产量231.4万吨,比上年下降6.16%。其中夏粮产量19.67万吨,减少4%,秋粮产量211.73万吨,减少6%。 | RAG-ES | 2024-09-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