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联合创作 · 2003-01-01 00:00

2003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揽全局,以建设“经济强市、生态大市、旅游名市”为奋斗目标, 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弘扬“纵比上台阶,横比争一流”的进取精神,战胜了非典疫情和特大旱灾,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市经济综合实力和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一、综合

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初步测算,全市生产总值跨过300亿大关,达324.22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4.22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125.72亿元,增长17.1%;第三产业增加值134.28亿元,增长10.3%。三次产业结构为19.8:38.8:41.4,与上年比较,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3.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1.5个百分点。

“三化”进程加快推进。工业增长势头强劲。全部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6.5%;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2.3%,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全市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区域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订单农业、示范农业和农业龙头企业有新的发展,抓龙头、创品牌、建基地取得新的成绩。农产品优质品率稳步提高。全市年销售收入、上交税金分别在200万元和10万元以上并与农户建立了合同关系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达36家,连接农产品生产基地117万亩,联系农户45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52.7%和57.2%。城镇扩容提质步伐加快。全市小城镇发展到86个;城市化水平达到32.01%,比上年提高2.73个百分点。随着城区建设的迅速推进,城市面貌日新月异。郴资桂一体化进展顺利。四市(县、区)实现生产总值171.57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增幅高于全市水平1.4个百分点。四市(县、区)生产总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2.92%,比上年提高0.85个百分点。

劳动就业工作力度加大。年末全市城镇就业人员55.2万人,实现城镇就业再就业4.4万人,其中安置下岗失业人员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比较突出,经济结构不够合理,工业化水平还不高;下岗失业人员和新增就业人员较多,就业和社会保障任务较重;农民和部分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少数群众生活比较困难;经济发展环境、社会治安、市场秩序等还需继续加大整治力度。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市粮食总产量181.17万吨,减少4.8%;油料4.89万吨,增长7.8%;烤烟6.96万吨,增长5.2%;茶叶0.19万吨,增长4.5%;水果39.77万吨,增长8.8%;出栏肉猪512.99万头,增长2.9%;出栏牛12.75万头,增长7.4%;出栏羊34.49万只,增长7.1%;出笼家禽2960.83万羽,增长4.6%;水产品产量8.04万吨,增长7.8%。

农村经济结构继续调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23.74千公顷,比上年减少10.52千公顷,其中谷物266.31千公顷,减少13.31千公顷。经济作物和其他农作物面积206.13千公顷,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38.9%,其中,油料播种面积28.17千公顷,药材种植面积2.69千公顷,分别增长6.3%和58.2%;烟叶播种面积28.46千公顷,蔬菜播种面积为65.49千公顷,分别增长3.6%和8.7%。养殖业稳定发展。养殖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达39.7%,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比例为50.2:8.8:33.9:5.8:1.3。农村非农产业快速发展。据市乡镇企业局统计,全市乡镇企业完成增加值104.5亿元,增长16.0%;其中乡镇工业增加值68亿元,增长21.9%。

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改善。全市开工各类水利工程4.1万处,完工3.94万处,投入资金2.69亿元。农业机械总动力207万千瓦,增长6.7%;机耕面积首次达到200千公顷,增长4%。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4.4万吨,增长2.3%。完成造林面积3.4万公顷,年末有林面积103.2万公顷,增长0.4%。森林覆盖率62.3%,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扶贫工作取得成效。全年共投入扶贫资金1.74亿元,实施扶贫开发项目700个,受益人口36.8万人,年内又有1万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2万低收入人口增加了收入。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市工业增加值104.74亿元,比上年增长16.5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59.6亿元,增长24.3%。 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工业增加值18.4亿元,增长2.6%;集体工业增加值10.8亿元,增长20.7% ;股份制工业增加值8.2亿元,增长27.9 %。重点行业增长加快,有色、能源、建材、烟草食品、化工、机械制造等六大支柱产业增加值达52亿元,增长25.2%,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7.2%,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1.5个百分点。新产品开发加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15.6亿元,增长38.6%。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多快速增长。据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原煤729.5万吨,增长22.8%;石墨14万吨,增长258.4 %;水泥349万吨,增长9.3 %;卷烟28.2万箱,增长0.4 %;发电量59.99亿千瓦小时,增长36.2%;十种有色金属15.1万吨,增长50.5%;农用化肥14.4万吨,下降13.3%;自来水8009万吨,增长23.4%。

产销衔接较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163亿元,增长32.5%;产品销售率为100.8%,比上年高1.1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的利润总额6.84亿元,增长91.8%。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40.39%,比上年提高23.4个百分点。

建筑业快速发展。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0.98亿元,增长20 %。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5.8亿元,比上年增长39.9%。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投资94.3亿元,增长45.5%;集体投资23.3亿元,增长48.6%;个体投资18.2亿元,增长9.5%。在国有及其他经济中,基本建设投资54亿元,增长38.8%;更新改造投资17.4亿元,增长28.7%;房地产开发投资16.7亿元,增长163.9 %;其他投资2.5亿元,增长40.5 %。地方项目投资81亿元,增长62.5%;中央项目投资13.3亿元,下降11.1%。年内新开工项目657个,竣工项目488个。

工业投入力度加大。在国有及其他经济投资中,工业投资40.9亿元,增长33.8%,其中采掘业投资5.6亿元,增长87.9%;制造业投资17.1亿元,增长67.1%;电力工业完成投资17.9亿元,增长1%。工业投资中技改投资15.5亿元,增长46.6%。

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2003年我市确定的重点产业项目39个,累计完成投资25.3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90.9%。其中鲤鱼江电厂2×30KW机组扩建、金贵金属冶炼、钻石钨冶炼、湘南学院一期工程、桂阳大市场、桂阳220KW变电站、悦来温泉、马田大市场、永兴二级电站一期工程等18个项目基本完工并投入使用;桂嘉公路、莽山入园公路改造、程江口水电站、汝城温泉开发、三九南开制药厂整体搬迁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市科技工业园、市有色金属科技工业园项目建设来势喜人。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继续发展。年末民用车辆拥有量16.03万辆,比上年增长22.4%,其中汽车6.07万辆,增长16%;农用运输车0.8万辆,增长6.4%。全年公路、水运货物周转量68.32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36.9%。其中公路运输68亿吨公里,增长37.3 %;水运0.32亿吨公里,下降15.7%。旅客周转量29.8亿人公里,增长4%,其中公路29.4亿人公里,增长3.3%;水运0.4亿人公里,增长86.7%。

邮电事业迅速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12.9亿元,增长23%。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57.5万户,增长12.7%;固定电话普及率12.5 %,比上年高1.5个百分点。移动电话、互联网快速发展。移动电话用户55.2万户,增长42.3%;移动电话普及率为12%,比上年高3.5个百分点。国际互联网络用户27万户,增长3.8%。

六、国内贸易和物价

商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0.2 亿元,增长10.5 %。其中城市105.6  亿元,增长10.7%;农村34.6亿元,增长9.9 %。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16.7亿元,增长10.5%;餐饮业18亿元,增长11.3%;其他行业5.5亿元,增长6.9%。以住房、汽车、通讯器材等为代表的新兴消费引领消费市场快速增长。2003年,89家房地产企业销售给居民住房面积38.7万平方米,销售额2.9亿元;限额以上贸易企业的家电、中西药品、通迅器材零售额分别增长147.5%、16.6 %和112.6%。连锁超市等新型业态显示出巨大活力,全市5家限额以上连锁商业企业商品零售额2.5亿元。

商品交易活跃。年末全市商品交易市场277个,全年商品成交额52.3亿元;其中亿元市场4家,商品成交额10.3亿元,占全部商品成交额的19.7%。

市场物价平稳。2003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1.3%,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99.7%。各类消费价格与上年比:食品类上升2.1个百分点;烟酒及用品下降3.2个百分点;衣着类上升1.3个百分点;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下降2.2 个百分点;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上升3.6个百分点;交通和通信下降2.9个百分点;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升1.7个百分点;居住上升4个百分点。全市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2.59%,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为100.4%。

七、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业

对外贸易取得新成绩。全年进出口总额973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7.8%。其中出口7049万美元,增长56.6%;进口2690万美元,增长61.2%;一般贸易出口6328万美元,增长56.3%;加工贸易出口721万美元,增长59.9%。大宗出口商品中,石墨1229万美元,下降0.6%;白银793万美元;棉布547万美元,增长70.9 %;铋1093万美元,增长89.8%;服装1468万美元,增长20.7%。对美国、日本、比利时、萨尔瓦多和香港等国家(地区)的出口都有较大幅度增长。

招商引资取得新进展。全年利用外资项目54个,实际利用外资20951.56万美元,增长35.8%。实际利用内资38.9亿元, 增长209%。

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市旅游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旅游景点增多,旅游设施改善。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获得成功。全年接待各类游客530.6万人次,增长20.5%;旅游综合收入25.18亿元,增长21.2%。

八、财政、金融、证券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29.13亿元,比上年增长26.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1.49亿元,增长24.9%;上划中央“两税”5.62亿元,增长26.5%;上划中省“两个所得税”2.02亿元,增长40%。地方财政收入中税收占比重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支出35.06亿元,增长18.7%。

金融机构存贷款增加,对经济支持力度加大。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68.38亿元,新增41.15亿元,增长18.1%,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03.29亿元,新增27.39亿元,增长15.6%;企业存款余额42.14亿元,新增10.78亿元,增长34.4%。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54.43亿元,新增22.44亿元,增长16.1%。中长期基本建设贷款27.61亿元,新增9.38亿元;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10.38亿元, 新增1.65亿元。

证券市场稳步发展。年末全市拥有3个证券营业部和4个县级交易点,开户人数4.9万人,交易量64.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9%和11.8%。年内还开办了期货交易,已有136人入市。

保险市场繁荣活跃。全市保险公司发展到8家。全年保费收入6.35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其中财产保险收入1.11亿元,增长4.5%;人身保险收入5.24亿元,增长17.3%。各项赔付支出0.8亿元,增长3.2%。其中财产险赔款0.61亿元,增长11.1%;人身险赔款0.19亿元,下降16.1%。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取得新成绩。全市企事业单位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万人。科技投入力度加大。全市科研项目有36个被列入国家、省级科技计划,完成并通过省级鉴定28项,其中获省级科技进步奖5项,获全市科技进步奖31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市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发展到103家,实现总产值28.6亿元,创利税3.5亿元,分别增长39.4%和81.4%。年产值过亿元的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已有6家。在全省新技术新产品展示交易会上,我市有19个项目获湖南省新技术新产品科技创新金奖。专利工作有新进步。全年完成专利注册申请196件,获准授权120件,实施120件。技术市场有新发展。全年签订技术贸易合同6000项,合同成交金额2.8亿元。

高等教育发展取得新突破。全市第一所全日制本科高等学校-——湘南学院顺利建成,招生0.47万人,在校生1.17万人。全市有1.9万人参加普通高考,录取率为69.9 %,其中本科上线0.85万人,上线率达44.92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发展迅速。全市职业学校42所,中专中职招生0.8万人;全市有0.8万人报考成人高校,共录取0.5万人;全市有3万人参加自学考试,全年毕业787人。高中教育稳步发展。全市省级重点中学已增至9所。普通高中招生2.65万人,在校学生 6.5万人,增加0.7万人,毕业1.7万人。全市“普九”成果进一步巩固提高。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义务教育巩固率初中为97.4%,小学为99.9%,小学年辍学率为0.1%,初中辍学率为2.11%。学前教育有新发展。在园幼儿5.2万人,比上年增加1.36万人。学前三年儿童受教育率33.4%,学前一年儿童受教育率达70%。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年末全市艺术表演团体7个,文化馆12个,博物馆、纪念馆4个,公共图书馆11个。开展了广场主题文化活动,完成了福文化节、全国中小城市研讨会等活动的演出。文艺创作和演艺水平提高。创作演出的歌舞剧《郴州从远古走来》获第三届“三湘群星奖”金奖;昆剧《彩楼记》获文化部优秀剧目奖,省首届艺术节银奖和导演、剧本一等奖;花鼓戏《药都传奇》获全国映山红戏剧节银奖。文物保护卓有成效。新公布南塔等1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市城区东门口龙门世家古井中发掘出的500多枚东汉至三国初期简牍,属我国考古史上首次发现,填补了该时期的历史空白。

广播电视新闻事业日益繁荣。全市拥有广播电视台(站)259座(个);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83座,调频发射台和转播台12 座;有线电视入户29.37万户;全市广播人口覆盖率、电视人口覆盖率和有线电视入户率分别达91.97%、93.15%和22.2%。广播电视在宣传、推介郴州方面取得新突破。电视消息《有困难找政府》获全国广播电视评比一等奖,广播专题《殷切的关怀》获二等奖。

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发展加快。年末全市医疗卫生机构340个,卫生技术人员1.34万人,其中医生0.56万人。卫生机构床位数1万张。非典防治取得重大胜利,全市没有原发病例,也没有发生二代病例。开展的 “健康快车”活动,使1301例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

体育事业成绩显著。成功举办了全国第五届城运会排球赛、全省第三届农民运动会、全省第八届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田径运动会、全省青少年乒乓球比赛、全市第九届中学生运动会和郴州市第二届老年人运动会。在全省第三届农民运动会上获团体总分和金牌总数二个第一;在全省第八届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田径运动会获金牌、银牌和总分三个第一。年内,创建了全省举重和皮划艇、赛艇基地。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全年建成烟尘控制区面积43.5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2.63平方公里。全市空气质量保持在国家二级标准以内。13个饮用水保护区水质达标率达到100%。成立了东江湖水环境保护局,东江湖、山河水库水质保持在国家二级标准以内。区域噪音、交通干线噪音年均等效声级首次达到国家70分贝的控数标准。所有出境断面水质实现达标,郴江河梁家湾断面首次未列入全省10个水质污染最严重的断面。全市468家工业污染源主要污染物排放达标率保持99.8%。全市年末有国家级生态示范区3个,自然环境保护区13个,其中国家级3个。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人口为455.27万人,比上年增加2.3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145.72万人, 乡村人口309.55万人。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1.3‰,下降0.56个千分点;死亡率为5.95‰, 下降0.83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为5.35‰,下降0.63个千分点。计划生育率为95.11%。

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2003年,全部国有、城镇集体和其他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12015元,比上年增长9.1%。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59元,增长8.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812元,增长7.6%。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得到改善。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197元,增长8.8%;恩格尔系数为36.7%,下降1.6个百分点。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摩托车11辆,家用电脑39台,空调48台, 普通电话93台, 移动电话120台;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9.98平方米,增加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284元,增长5.5%;恩格尔系数为47.5%,下降0.7个百分点。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摩托车21辆,彩色电视机72台。人均住房面积31.6平方米,增加1.4平方米。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2003年,全市城镇企业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达13.3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6.5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1.7万人;参加企业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4.1万人。城市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扩大到8.9万人,增加1.95万人。全年发放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22448万元,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2214万元,下拨低保资金5530万元。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字。
2.全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2000年可比价计算。
3.年末全市人口为公安部门统计数。

时光轴

RAG15
RAG信息RAG类型操作时间
2003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揽全局,以建设“经济强市、生态大市、旅游名市”为奋斗目标, 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弘扬“纵比上台阶,横比争一流”的进取精神,战胜了非典疫情和特大旱灾,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市经济综合实力和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一、综合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初步测算,全市生产总值跨过300亿大关,达324.22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4.22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125.72亿元,增长17.1%;第三产业增加值134.28亿元,增长10.3%。三次产业结构为19.8:38.8:41.4,与上年比较,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3.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1.5个百分点。RAG-ES2024-09-10
“三化”进程加快推进。工业增长势头强劲。全部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6.5%;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2.3%,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全市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区域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订单农业、示范农业和农业龙头企业有新的发展,抓龙头、创品牌、建基地取得新的成绩。农产品优质品率稳步提高。全市年销售收入、上交税金分别在200万元和10万元以上并与农户建立了合同关系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达36家,连接农产品生产基地117万亩,联系农户45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52.7%和57.2%。城镇扩容提质步伐加快。全市小城镇发展到86个;城市化水平达到32.01%,比上年提高2.73个百分点。随着城区建设的迅速推进,城市面貌日新月异。郴资桂一体化进展顺利。四市(县、区)实现生产总值171.57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增幅高于全市水平1.4个百分点。四市(县、区)生产总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2.92%,比上年提高0.85个百分点。RAG-ES2024-09-10
劳动就业工作力度加大。年末全市城镇就业人员55.2万人,实现城镇就业再就业4.4万人,其中安置下岗失业人员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比较突出,经济结构不够合理,工业化水平还不高;下岗失业人员和新增就业人员较多,就业和社会保障任务较重;农民和部分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少数群众生活比较困难;经济发展环境、社会治安、市场秩序等还需继续加大整治力度。二、农业和农村经济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市粮食总产量181.17万吨,减少4.8%;油料4.89万吨,增长7.8%;烤烟6.96万吨,增长5.2%;茶叶0.19万吨,增长4.5%;水果39.77万吨,增长8.8%;出栏肉猪512.99万头,增长2.9%;出栏牛12.75万头,增长7.4%;出栏羊34.49万只,增长7.1%;出笼家禽2960.83万羽,增长4.6%;水产品产量8.04万吨,增长7.8%。RAG-ES2024-09-10
浏览 74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