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市一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开拓创新,克服了“非典”疫情和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我市国民经济仍保持了快速增长,实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经济总量跨上新台阶。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38.1亿元,增长14.3%(经省局评估认定)。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居全省十市之首。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3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78.7亿元,增长20.7%;第三产业增加值40.1亿元,增长9.6%。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第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14.0%、57.0%和29.0%。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上年下降1.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比上年增长2.8个百分点;受“非典”影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比上年下降1.4个百分点。市场价格稳步回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4%。分项目看食品价格上涨4.2%;粮食价格上涨1.9%;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10.3%;教育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3.6%;居住价格上涨0.4%。全年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上涨1.3%。
劳动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市年末单位从业人员19.57万人,其中在岗职工18.06万人。“两个确保”、“两个保证”和社会保障工作全面加强,就业与再就业力度加大,干部职工工资、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和低保对象保障金做到按时足额发放,全年新增就业人数1.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以内。国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地方国有经济结构调整进展较慢,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快。二是农业基础脆弱,产业化发展缓慢,农民增收困难,贫困面较大。三是就业形势严峻,领域不宽,渠道不畅,社会保障任务繁重。
二、农业
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34亿元,比上年增长4.3%。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53.06万公顷,与上年持平;经济作物播种面积5.70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8.7%;蔬菜及其它作物播种面积6.60万公顷,增长3.3%。主要产品产量:粮食100.5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油料3.88万吨,下降31.4%;水果6.45万吨,下降43.9%。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草、羊、枣、薯四大主导产业开发加快,人工种草完成166万亩,羊子饲养量达到518万只,红枣新增面积13.8万亩,薯类总产量151万吨。粮、经、饲比例由上年的67:21:12调整到64:24:12。
生态环境建设全面推进,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268.6万亩,其中退耕还林97.0万亩,荒山造林139.6万亩,三北工程造林3.9万亩,天然林保护工程造林1.0万亩,飞播造林25.0万亩,封山育林2.0万亩。完成“三个百树”工程造林2400万株。各县紧紧抓住今年秋冬造林墒情好的有利时机补植完善,超前启动明年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已完成整地70多万亩,栽植40万亩。
畜牧业平稳运行,发展健康。全市畜禽存栏总量达905.7万头,较上年增长10.2%,其中大牲畜存栏34万头。猪存栏85.26万头,羊子存栏326.08万只,禽存栏460.4万只,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6.3%、3.0%、22.0%、4.7%全年出栏畜禽总量达625.7万头(只),较上年同期增长15.78%。全年主要畜产品产量分别为肉类12.28万吨,禽蛋2.79万吨,奶类2.91万吨,分别较去年增长14.8%、51.56%和13.4%。生产绵羊毛3432.0吨,山羊绒534.6吨,实现畜牧业产值12亿元,较上年增长2.6%,占农业总产值的40%。
扶贫救济力度加大,投放各类扶贫和农综资金2.3亿元,完成移民搬迁9700人,建设重点村130个,发放救灾款813.2万元,救灾粮971万斤。全年输出劳动力33万人,劳务收入13亿元。
三、工业和建筑业工业
经济快速增长,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步伐加快。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57亿元,增长21.0%,工业拉动经济增长7.4个百分点。全部工业总产值159.07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127.65亿元,增长18.6%。产品产销率达到99%,实现利税增长45%。
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国有企业产值81.05亿元,增长22.6%;集体企业产值3.00亿元,增长37.0%;股份有限企业产值34.35亿元,增长6.7%;联营私营及其他企业产值9.25亿元,增长55.3%。其中轻工业产值3.08亿元,下降7.6%。重工业产值124.57亿元,增长20.0%。全年实现产品销售收入96.85亿元,实现利税18.17亿元,其中利润总额6.8亿元,亏损企业亏损额0.93亿元,企业亏损面达25.4%。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原煤4188万吨,比上年增长29.8%(全部产量为7168万吨);天然原油168万吨,增长41.1%;天然气49.5亿立方米,增长速度30.3%;精甲醇21.8万吨,与上年持平;发电量33.9亿千瓦时,增长13.0%;电石27.8万吨,与上年持平;水泥27.8万吨,增长22.5%;平板玻璃333万重量箱,增长3.7倍。特别是石油“三权”回收工作全面完成,各产油钻采公司全部并入延长油矿管理局,具有了合法的开发资质,石油行业清理整顿取得了重大成果。
建筑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市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房屋建筑面积272.56万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积12.87万平方米,全员劳动生产率112428元/人,增长67.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迅猛,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取得丰硕成果。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1.2亿元,比上年增长51.1%,高出全省28个百分点,其增加值占地方生产总值的15.8%。其中基本建设完成91.0亿元,增长49.2%;更新改造4.9亿元,增长30.2%,其它投资完成12.7亿元,增长1.6倍;城镇工矿区私人建房3.5亿元,增长39.1%。全年投资在50万元以上项目为565个,其中新开工项目416个。全部投产项目333个,新增固定资产34.61亿元。
在基本建设投资中,农林牧渔业完成投资2.90亿元;采掘业完成投资9.45亿元;制造业完成7.75亿元;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完成5.21亿元;交通运输邮电业完成22.69亿元;基本建设投资新增主要生产能力:原煤开采1180万吨;天然原油1.5万吨;新建公路262.37公里;改建公路138.31公里;造林面积275.5万亩;水库容量0.11亿立方米;中等学校学生席位24050个,建筑面积90974平方米;小学校学生席位7575个,建筑面积20691平方米;城市煤气生产能力20万立方米/日;城市道路扩建长度5.8公里;城市排水管道铺设长度1.25公里。
五、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2003年共完成增加值11.87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全年公路运输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302576万吨公里,客运周转量236130万人公里。我市全年完成公路建设投资24.28亿元,截至2003年底,全市公路总里程达23703公里,高速公路里程突破为196公里,占全省高速公路总里程的五分之一;铁路建设方面也取得很大成绩,神延铁路建成两年多,经不懈努力,于2004年元月13—14日国家进行了验收,开通了榆林的铁路大动脉,对我市经济的发展将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邮电事业发展迅猛。全年邮政业务总量6843.92万元。至2003年末市话和农话交换机总容量47.6万门,比上年增长25.9%。固定电话用户(含小灵通)36.7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17.3万户,乡村11.5万户,小灵通用户6.6万户,公用电话1.3万户。全年新增移动电话用户10.5万户,年末达到51.1万户。年末全市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87.8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25.2部。
六、贸易和对外经济
消费品市场稳定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73亿元,比上年增长6.6%2003年,全市出口创汇3920.5万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2%,其中农副土特产品及化工产品出口创汇1164.5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2%;煤炭出口发运88.54万吨,结汇101.14万吨,创汇2756万美元,增长8.9%。利用外资实现重大突破,全年实现利用外资1507.82万美元,是2002年的11.2倍。横向经济联合得到进一步加强,引进国内资金实际到位14.10亿元,比2002年增长51.6%。
我市招商活动取得可喜成果。在第七届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上,我市共签订招商引资项目17个,投资总额44.61亿元,在我市经贸代表团赴长江三角洲招商引资及考察学习活动中,共签订合作项目30个,总投资129.60亿元,引进国内资金101.62亿元,引进国外资金1.90亿美元,居全省十地市之首。
七、财政和金融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各种征管措施的落实,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03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2.35亿元,比上年增长28.5%。加上上划中央两税及上划中省所得税,财政总收入达到26亿元,增长30.7%,地方财政支出25.55亿元,增长19.5%。
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款稳步增加。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170.95亿元,比年初增长33.6%,其中企业存款46.96亿元,比年初增加14.02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99.74亿元,比年初增加20.11亿元。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154.16亿元,较年初增加44.84亿元,增长41.0%,其中短期贷款61.19亿元,增长25.3%,中长期贷款77.68亿元,增长55.0%(其中基本建设贷款40.03亿元,增加20.11亿元;技术改造贷款0.49亿元,减少0.05亿元;个人中长期贷款17.13亿元,增加8.22亿元)。全市货币累计投放0.53亿元,比上年少投放7.76亿元。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科技事业取得新进展。全年全市组织评议、登记科技成果31项(其中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7项,省内先进水平的5项);市科技进步奖20项,推荐省科技进步奖8项,其中有4项获奖;申报陕西省科学技术推广计划项目3项,全部列入计划。申请专利8项,其中发明专利1项,授权3项。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市各类学校4226所,其中高等学校2所,中等专业学校9所,普通中学273所,小学3842所。全市初中和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分别达到95.0%、99.2%分别比上年提高了3.28和0.68个百分点,小学和初中辍学率分别为1.4%和6.3%,比2002年略有上升。普通高中招生26200人,在校生达到70639人,比上年增长20%。
高考又创历史新高,全市文、理、外达到省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人数达到5033人,比上年增长25.4%;上线人数在全省十个地市中名列第五位,上线率为全省第四。
2003年底,小学、初中和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7.6%、78.5%、65.3%,分别比上年提高0.4、4.9、3.9个百分点。2003年我市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为县域经济和“三农”服务工作。大力实施农技培训推广工作,强化农学基地的技术示范和辐射功能,通过培训为农输送技术和送光碟下乡培训农民3.5万人次,各学校大力开展各类再就业培训,受训人数达1.2万人次,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做出了贡献。
九、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事业稳步发展。2003年,全市共有14个表演团体,13个文化馆,12个公共图书馆。全市文化下乡共送书100多次,累计送出达10万册,送戏2800多场,送电影22131场。全市各新华书店坚持常年下乡流动售书1326人次,摆摊设点512处,销售图书3.1万册。极大地丰富了农村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丰富舞台文化生活,我市在春节期间举办了榆林市文艺调演。这是时隔二十年后我市举办的又一次艺术汇演活动,历时12天,12县区和市直单位16个演出团体共演出19台(剧)节目,参演人员达2000多人次,极大地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
进一步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榆林西城墙、红石峡、镇北台、南门瓮城、杨家沟革命旧址及统万城遗址保护修复工程陆续启动。
文化文物秩序有了较大好转,市县文化部门共收缴盗版图书1360多册,盗版学生复习资料6280多册,非法音像制品、光盘180303张,有效地遏制了非法盗版、贩卖图书资料活动,建立了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秩序。2003年下半年文化部门对“网吧”出动检查86次,出动检查人员380多人次,取缔6家黑“网吧”,对于证照齐全的违规“网吧”,也有80%受到处罚,共收缴电脑主机48台,有4家做出了吊销“准营证”的行政处罚。
体育事业取得丰硕成果。在第五届农运会上荣获“体育道德风尚奖”和“优秀组织奖”,并获得团体奖杯11座,以金牌22枚、银牌18枚、铜牌16枚的优秀成绩,双列本届运动会金牌总数和团体总分第一名。全年全市组织各类群体比赛和健身活动170余次,活动人数13.8万人次,活动经费达100余万元,各区县也举行了形式多样的全民健身运动,参加人员累计达12000多人。
我市组织参加了省上的11个项目的竞技比赛,共取得金牌49枚,单项团体奖杯8座,体育道德风尚奖4个,市体育局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全民健身周”优秀组织单位。
卫生事业取得显著成绩。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我市各级各部门24小时值班,封闭黄河渡口55个,设立了49个检查站,共建立45个流动队,抽调流调人员539个,开展了大面积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确定了11个定点医院,共下拔1360多万元专项经费,有效地阻止了疫情流入,全年未发生一例非典病例,全市抗击非典战役取得了阶段性重大胜利。到2003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354个,其中医院48所,妇幼保健机构13所,专科疾病防治院2个。医院和卫生院床位6841张,卫生技术人员6151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3128人,注册护士1550人。全市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3个,卫生技术人员461人,卫生监督机构4个,卫生技术人员58人,乡镇卫生院245个,床位2138张,卫生技术人员1855人,村卫生室覆盖率39.8%。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到2003年末,全市总人口为348.21万人,比上年增加1.72万人(人口数以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数)。人口出生率为9.54‰,死亡率为4.56‰,自然增长率为4.98‰。
居民生活继续改善。全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94元,较上年增加224元,农民居民人均纯收入1438元,增加110元。
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年参加基本保险人数为93258人,比上年增加4683人,其中参保职工79319人,参保的离退休人员13939人,全市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12.21万人,增加0.33万人。全市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为13.67万人,其中参保职工11.86万人,参保退休人员1.81万人。年末全市共有5700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全部按时足额领到了基本生活费和代缴了社会保险费;年末全市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1236人;全市共有70203人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
年末全市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400张,收养各类人员360人,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1732.86万元,为社会福利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事业稳步发展。2003年我市环保工作有两大特点:一是环保提前介入当地经济建设重大决策,所有重大建设项目都坚持“先环境评价,后开发建设”的原则,全年没有出现因决策失误而导致污染危害和生态严重破坏的情况。
榆林城区大气污染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第一批限期取缔的33台锅炉和42家餐饮业的煤改气工作基本完成,第二阶段拆除市区内0.7MW以下茶炉145台;市内11条街道538家餐饮业的煤改气工作已完成536家。本年度城区集体供热面积增加13万平方米,天然气用户3820户,累计使用天然气的户数达13000户,新上天然气锅炉45台,累计68台,今年入冬以来,城区大气环境质量有了一定改观。
全市共查处不法排污企业40家,累计处罚30万元;“非典”防治时期共出动环保执法人员979人次,现场检查各级医院199家,下达限期整改55家。自从我市府谷县区域环境污染被有关媒体报道后,环保执法人员进驻府谷县,先后调查企业52个,取缔关停16个严重污染企业,收缴罚金50多万元,随后,府谷县进行了大规模清理整治,取缔19户,关闭13户,停产治理4户,限期治理的43户。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地方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人口数从2003年起,开始使用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并相应调整2000、2001、2002年人口数据。
时光轴
RAG信息 | RAG类型 | 操作时间 |
---|---|---|
2003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市一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开拓创新,克服了“非典”疫情和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我市国民经济仍保持了快速增长,实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一、综合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经济总量跨上新台阶。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38.1亿元,增长14.3%(经省局评估认定)。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居全省十市之首。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3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78.7亿元,增长20.7%;第三产业增加值40.1亿元,增长9.6%。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第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14.0%、57.0%和29.0%。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上年下降1.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比上年增长2.8个百分点;受“非典”影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比上年下降1.4个百分点。市场价格稳步回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4%。分项目看食品价格上涨4.2%;粮食价格上涨1.9%;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10.3%;教育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3.6%;居住价格上涨0.4%。全年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上涨1.3%。 | RAG-ES | 2024-09-10 |
劳动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市年末单位从业人员19.57万人,其中在岗职工18.06万人。“两个确保”、“两个保证”和社会保障工作全面加强,就业与再就业力度加大,干部职工工资、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和低保对象保障金做到按时足额发放,全年新增就业人数1.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以内。国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地方国有经济结构调整进展较慢,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快。二是农业基础脆弱,产业化发展缓慢,农民增收困难,贫困面较大。三是就业形势严峻,领域不宽,渠道不畅,社会保障任务繁重。二、农业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34亿元,比上年增长4.3%。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53.06万公顷,与上年持平;经济作物播种面积5.70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8.7%;蔬菜及其它作物播种面积6.60万公顷,增长3.3%。主要产品产量:粮食100.5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油料3.88万吨,下降31.4%;水果6.45万吨,下降43.9%。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草、羊、枣、薯四大主导产业开发加快,人工种草完成166万亩,羊子饲养量达到518万只,红枣新增面积13.8万亩,薯类总产量151万吨。粮、经、饲比例由上年的67:21:12调整到64:24:12。 | RAG-ES | 2024-09-10 |
生态环境建设全面推进,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268.6万亩,其中退耕还林97.0万亩,荒山造林139.6万亩,三北工程造林3.9万亩,天然林保护工程造林1.0万亩,飞播造林25.0万亩,封山育林2.0万亩。完成“三个百树”工程造林2400万株。各县紧紧抓住今年秋冬造林墒情好的有利时机补植完善,超前启动明年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已完成整地70多万亩,栽植40万亩。畜牧业平稳运行,发展健康。全市畜禽存栏总量达905.7万头,较上年增长10.2%,其中大牲畜存栏34万头。猪存栏85.26万头,羊子存栏326.08万只,禽存栏460.4万只,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6.3%、3.0%、22.0%、4.7%全年出栏畜禽总量达625.7万头(只),较上年同期增长15.78%。全年主要畜产品产量分别为肉类12.28万吨,禽蛋2.79万吨,奶类2.91万吨,分别较去年增长14.8%、51.56%和13.4%。生产绵羊毛3432.0吨,山羊绒534.6吨,实现畜牧业产值12亿元,较上年增长2.6%,占农业总产值的40%。 | RAG-ES | 2024-09-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