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4年4月5日)
2003年,我市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大力弘扬新淮安精神和苦抓苦干苦创之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励精图治,开拓创新,夺取了抗击非典和洪涝灾害的重大胜利,经济保持稳定增长,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城乡面貌显著变化,全面完成了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年度目标。
一、综 合
全市经济稳定增长。全年实现生产总值420.64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增幅提高0.6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7.03亿元,比上年下降0.1%;第二产业增加值195.66亿元,增长18.8%;第三产业增加值127.95亿元,增长13.5%。人均生产总值8108元,比上年增长11.6%。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例由上年的26.8:43.0:30.2变为23.1:46.5:30.4。其中,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下降3.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上升3.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上升0.2个百分点。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中心城市集聚功能和辐射作用增强。年末全市城市化水平达35.45%,比上年提高1.45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总水平上升。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水平比上年上涨1.2%。分项目看,食品类价格上升5.5%,其中粮食上升1.9%、油脂上升12.0%、肉禽及其制品上升7.9%、蛋类下降1.0%、水产品下降12.5%、鲜菜上升141.1%;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下降1.0%;衣着类价格下降7.2%;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下降6.3%;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上升1.4%;交通和通讯类价格下降6.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升5.5%,其中教育价格上升15.4%;居住类价格下降0.7%,其中水、电、燃料价格上升3.6%。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继续加强。全市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29万人。年末全市从业人员261.9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08万人。其中,城镇单位从业人员34.77万人,减少1.39万人;城镇私营个体从业人员14.98万人,增加1.97万人;农村从业人员212.22万人,减少0.66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4%,比上年增加0.3个百分点。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特别是纯农户增收较少,重灾户收入下降;就业、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社会保障压力加大,少数低收入家庭生活比较困难;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总量及人均指标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仍在拉大;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较多,重大安全事故仍有发生。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在大灾之年保持基本稳定。主要农产品产量因自然灾害下降较多。全年粮食种植面积507.41千公顷,比上年增加3.72千公顷;总产量238.65万吨,比上年下降23.5%。棉花种植面积4.23千公顷,比上年增加0.23千公顷;总产量2526吨,下降49.7%。油料作物种植面积78.30千公顷,比上年减少9.32千公顷;总产量17.49万吨,下降29.2%。其中,油菜籽总产量9.52万吨,下降1.1%;花生总产量7.76万吨,下降47.3%。蔬菜种植面积94.76千公顷,比上年减少7.6千公顷。其他主要农作物中,蚕茧总产量4408吨,比上年下降20.3%;茶叶53吨,下降3.6%;水果(含瓜果类)3.59万吨,下降17.1%。
林业、牧业、渔业有升有降。造林面积10.8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59.6%。主要畜产品中,生猪出栏318.42万头,比上年下降1.1%;家禽出栏6353.66万只,下降3.5%;猪牛羊肉22.82万吨,下降1.8%;禽蛋总产量14.82万吨,下降13.0%;牛奶总产量1.59万吨,下降13.1%。全年水产品产量20.17万吨,下降10.8%。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水利工程建设加强,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26.01千公顷;节水灌溉面积36.02千公顷,新增5.78千公顷。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提高,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248.03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2.4%。
农村经济平稳发展。税费改革继续深化,农民负担得到控制,土地流转进一步规范,私营个体经济和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比重由上年的66.2%提高到67.2%。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56.07亿元,比上年增长15.5%。
全年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04.51亿元,增长15.4%。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45.68亿元,增长7.0%,其中国有工业增加值36.59亿元,增长7.1%。集体工业增加值3.95亿元,增长12.6%。私营工业增加值19.93亿元,增长17.6%。股份制工业增加值40.37亿元,增长21.2%。外商港澳台投资工业增加值8.19亿元,增长11.7%。农村工业增加值15.20亿元,增长18.7%。大中型工业增加值62.39亿元,增长10.7%。全年完成轻、重工业增加值58.99亿元、45.52亿元,分别增长13.5%和17.4%。全年用电量39.63亿千瓦时,增长10.0%;其中工业用电29.56亿千瓦时,增长11.1%。
产品结构继续优化。工业新产品产值21.64亿元,比上年增长12.8%。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多数保持增长。在列入统计的141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保持增长的有85种,下降的有56种。其中,配混合饲料比上年增长6.1%,白酒增长6.6%,卷烟增长4.8%,纱增长7.4%,原油加工量增长12.0%,农用化肥增长4.3%,化学纤维增长12.0%,轮胎外胎增长23.8%,钢增长0.2%,成品钢材增长18.2%,交流电动机增长27.1%,变压器增长18.6%,发电量增长20.4%;布下降28.2%,合成氨下降11.3%,化学农药下降27.3%,生铁下降1.1%,轴承下降32.2%,大中型拖拉机下降48.3%。
工业经济效益提高。全市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42.72亿元,比上年增长22.4%;产品销售率97.5%,提高0.2个百分点;实现利税47.83亿元,增长21.0%,其中利润16.15亿元,增长29.1%;亏损企业亏损额1.08亿元,上升18.4%。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51.68,提高12.55个百分点。
建筑业发展较快。全市建筑企业总产值117亿元,比上年增长27.2%。其中,建筑工程产值92.99亿元,比上年增长26.5%;安装工程产值9.08亿元,增长20.9%。建筑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18亿元,比上年增长55.7%。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15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7.2%;房屋建筑竣工面积667万平方米,增长2.8%。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9.60亿元,比上年增长27.4%,增幅比上年提高11.1个百分点。其中,国有经济投资74.93亿元,增长46.1%;外商、港澳台经济投资9.30亿元,增长30.6%;民间投资145.37亿元,增长19.4%,其中私营个体经济投资54.79亿元,增长14.1%。基本建设、更新改造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分别完成64.24亿元、46.72亿元和21.54亿元,增长56.9%、105.8%和38.3%。
投资结构有所改善。全年第一产业投资8.78亿元,比上年下降28.4%;第二产业投资100.11亿元,增长64.4%;第三产业投资120.71亿元,增长14.9%。在国有及其他投资中,工业投资67.98亿元,增长117.5%,其中能源工业投资13.53亿元,原材料工业投资29.52亿元,机械电子工业投资10.36亿元,轻纺工业投资13.09亿元,分别增长162.2%、213.7%、97.7%和34.7%。在第三产业投资中,运输邮电通信业投资23.19亿元,增长42.0%;文教卫生广播福利业投资3.60亿元,下降55.0%。
重点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年国有及其他投资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完成61.05亿元。淮钢“十五”技改等50个重点竣工项目全面建成。淮河入海水道提前建成并投入使用。华能淮阴电厂二期工程等投资超千万元的150个重点技改项目进展顺利。
固定资产投资取得成效。全年国有及其他投资建成投产项目483个,项目建成投产率为60.1%;新增固定资产81.53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56.1%。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销售较快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9.32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增幅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88.97亿元,增长12.3%;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50.35亿元,增长11.3%。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21.45亿元,增长11.9%;餐饮业零售额14.37亿元,增长12.3%;其他行业零售额3.50亿元,增长11.4%。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住房、信息产品等新型消费持续升温。全年实现商品房销售额19.51亿元,比上年增长76.7%;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增长7倍多,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增长20.5%。
各类商品市场快速发展。年末拥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377家,实现成交额184亿元,比上年增长9.2%。年成交额超亿元的大型骨干市场有15家,成交额50.3亿元。
六、开放型经济
开放型经济实现新突破。对外贸易高速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3.7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2.7%。其中,出口2.42亿美元,增长17.6%;进口1.34亿美元,增长72.5%。出口商品贸易方式进一步优化,一般贸易出口1.63亿美元,增长18.0%;加工贸易出口0.72亿美元,增长16.9%。
外资企业出口增势强劲。全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9238万美元,增长235.2%,占出口总额的38.2%;私营企业出口5525万美元,增长147.6%。对欧盟、美国、日本的出口,分别为4000万美元、3508万美元和1947万美元,增长25.9%、99.6%和11.7%;对香港特别行政区出口1478万美元,增长44.8%。对东盟出口1373万美元,增长1.2%;对韩国出口1848万美元,下降39.1%。对拉丁美洲和非洲出口额为2355万美元、1823万美元,分别增长15.4%和40.4%。
利用外资保持强劲增长。项目规模和增资额继续扩大。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66个,比上年增加24个。其中新批总投资超1000万美元的项目8个。全市增资项目超千万美元的项目有1个。全年合同外资金额1.38亿美元,增长172.1%。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04亿美元,增长60.8%。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稳步发展。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金额9547万美元,增长12.6%;完成营业额1.15亿美元,增长18.7%。新派出劳务人员4052人次,增长13.6%;期末在外人数1.00万人,增长27.8%。
七、交通、邮电业和旅游
交通运输生产稳定增长。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45.82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3.1%。其中公路11.87亿吨公里,增长6.8%;水运33.96亿吨公里,增长1.9%。各种运输方式完成旅客周转量25.39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6.1%。其中公路25.36亿人公里,增长6.1%;水运245万人公里,增长2.1%。港口货物吞吐量1456万吨,比上年增长2.3%。全市年末公路总里程902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49公里。客运车辆特别是私人车辆增长迅速。年末全市拥有民用汽车4.36万辆,其中私人汽车1.59万辆,分别比上年末增长17.7%和35.8%。
邮电通信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收入11.04亿元,比上年增长18.8%。其中,邮政业务收入1.32亿元,增长8.4%;电信业务收入9.71亿元,增长20.3%。全市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10.08万户,新增41.23万户,增长59.9%;年末移动电话用户59.21万户,新增20.66万户,增长53.6%;年末互联网注册用户7.09万户,新增2.03万户,增长40.25;宽带网络接入用户1.83万户,新增1.36万户,增长289.7%。
国内国际旅游业克服非典影响稳步恢复。全年国内旅游人数406.1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7.5%;国内旅游收入21.34亿元,增长19.2%。全年入境人数1.6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3.3%,其中外国人9341人次,增长40.5%,港澳台同胞6966人次,增长108.5%。国际旅游外汇收入824万美元,增长28.2%。全年经批准因私出国境人数4616人次,增长13.8%。
八、财政、金融、证券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53.88亿元,按同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7.7%。在财政总收入中,上划中央收入29.38亿元,增长14.7%;地方财政收入24.49亿元,增长23.1%,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8.67亿元,增长23.1%,基金收入5.82亿元,增长151.3%。
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调整。全年财政支出38.41亿元,同口径增长35.22%。其中,一般预算支出32.87亿元,增支6.54亿元;基金支出5.55亿元,增支3.46亿元。全年农业林业水利等支出3.28亿元,增长76.6%。社会保障补助支出1.28亿元,增长64.7%。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2.07亿元,增长81.8%。医疗卫生支出1.40亿元,文化教育支出7.29亿元,科技支出0.07亿元,分别增长33.3%、12.0%和32.2%。基本建设拨款0.88亿元,企业挖潜改造资金1.09亿元,行政管理费5.00亿元,分别增长51.4%、13.0%和19.3%。
金融运行总体平稳。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年末余额301.9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57.00亿元(储蓄存款182.17亿元、企业存款84.53亿元,分别增加29.64亿元和19.50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年末余额228.6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9.92亿元。其中,人民币存款年末余额297.3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57.84亿元(储蓄存款178.25亿元,增加30.00亿元);人民币贷款年末余额220.9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7.47亿元。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941.01亿元,比上年增长32.6%;金融机构现金支出913.85亿元,增长33.3%,货币回笼27.16亿元,增长12.6%。
证券市场在规范中发展。全年全市证券业营业收入1854万元,营业支出1392万元。
保险事业较快发展。全年保费收入10.39亿元,比上年增长26.2%。其中财产险收入1.95亿元,寿险收入8.44亿元,分别增长8.9%、31.3%。赔付和期满给付2.16亿元,比上年增长54.3%。其中财产险和短期人身险赔付1.36亿元,增长27.8%;寿险赔付0.80亿元,增长1.37倍。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学研究成果显著,技术市场较为活跃。全市拥有独立科研机构11个。有73项成果获市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41项。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46项;技术合同成交额0.1亿元。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加强,专利事业较快发展。全年申请专利355件,比上年增长85%;授权专利143件,增长23%。
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加快。组织实施14项高新技术产业化重大科技攻关项目、3项火炬计划项目和28项星火计划项目。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59家,当年认定国家重点新产品2项,省级高新技术产品20项,市级高新技术产品41项。
质量检验工作得到加强。全市共有产品质量检验机构9个,有150家企业通过质量体系认证,85家企业通过强制性产品认证。有法定计量技术机构6个,强制检定计量器具3.29万台件,比上年增长7.1%;全年制定、修订地方标准29项。
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全市共有普通高校5所,在校学生3.72万人。有高中41所,其中国家级示范高中4所,省级重点高中12所;在校学生7.13万人,专任教师4243人。2003年高考本科达线人数为6355人(不含民办、职教本科达线数)。全市有初级中学194所,在校学生26.25万人,专任教师1.21万人,初中毕业率为98.76%,初中升学率为78.34%。有小学726所,在校学生52.13万人,专任教师2.21万人,小学入学率为99.74%,小学升学率96.52%。全市有特殊教育学校8所,在校学生3254人,专任教师153人。有各类普通中等专业学校16所,在校学生2.80万人,专任教师1100人。有职业中学18所,在校学生2.24万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建设步伐加大。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9个,文化馆9个,公共图书馆8个,博物馆5个。共有广播电台7座,中波发射台2座,电视台2座,电视转播台5座,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和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均达100%。有线电视用户26万户,比上年增长13.0%。全年报纸出版3739.82万份,杂志出版16.15万册。
卫生保健工作得到加强。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不含村卫生室)468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82个,卫生防疫和防治机构16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9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8215张,其中医院、卫生院病床8091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29万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5041人,注册护士3868人,卫生防疫和防治机构卫生技术人员516人,妇幼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189人。乡镇卫生院144个,床位2947张,卫生技术人员4935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5579人。大力发展非公有制医疗机构,全市个体私营医疗机构(含诊所)189家,占全市医疗机构总数的43.4%。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步伐加大,全市共建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52家,比上年增长37.0%,覆盖人口70万人。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得到加强。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在5个县(区)试点,人口覆盖面达56.6%。
农村改水工作进展良好,全市农村新增自来水受益人口50.13万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74.4%。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市民体质普遍增强。全市共建成61个全民健身活动点和2个全民健身工程。成功举办了全国少年女子柔道比赛、全国女篮俱乐部联赛等多项高水平比赛。在国际国内重大比赛中,全市运动员获3项亚洲冠军,5项全国冠军和52项省级冠军。
十一、环境保护
各项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年末全市共有各级环境监测站9个,设立自然保护区6个,其中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自然保护区面积7.57万公顷。建成烟尘控制区4个,面积75平方公里;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10个,面积48平方公里。工业废水排放总量7126万吨,工业废气排放总量326.03亿立方米,工业粉尘排放量0.26万吨,工业粉尘去除量16.23万吨。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保持低速增长。全市全年出生4.19万人,死亡2.43万人。
人口出生率8.07‰,比上年下降0.38个千分点;死亡率4.69‰,比上年上升0.83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3.39‰,比上年下降1.20个千分点。年末全市总人口519.9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24万人,增长4.33‰。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0804元,比上年增长9.6%。根据对150户城镇住户的抽样调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98元,比上年增长8.9%;人均消费性支出5544元,增长14.3%。根据对630户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395元,比上年增长1.9%;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240元,增长3.5%。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26.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7.5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4.5%和0.7%。
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进一步发展。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覆盖范围继续扩大,基本做到按时足额发放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符合“低保”条件的城市困难群众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职工40.58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32.05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8.1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30.41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退休人员12.13万人。年末全市各类福利院拥有床位0.69万张,收养0.65万人;建立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233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9个;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7.2万人,筹集福利资金0.02亿元,接受社会捐赠0.1亿元。
注:公报中全市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时光轴
RAG信息 | RAG类型 | 操作时间 |
---|---|---|
(2004年4月5日) 2003年,我市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大力弘扬新淮安精神和苦抓苦干苦创之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励精图治,开拓创新,夺取了抗击非典和洪涝灾害的重大胜利,经济保持稳定增长,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城乡面貌显著变化,全面完成了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年度目标。 一、综 合 全市经济稳定增长。全年实现生产总值420.64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增幅提高0.6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7.03亿元,比上年下降0.1%;第二产业增加值195.66亿元,增长18.8%;第三产业增加值127.95亿元,增长13.5%。人均生产总值8108元,比上年增长11.6%。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例由上年的26.8:43.0:30.2变为23.1:46.5:30.4。其中,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下降3.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上升3.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上升0.2个百分点。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中心城市集聚功能和辐射作用增强。年末全市城市化水平达35.45%,比上年提高1.45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总水平上升。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水平比上年上涨1.2%。分项目看,食品类价格上升5.5%,其中粮食上升1.9%、油脂上升12.0%、肉禽及其制品上升7.9%、蛋类下降1.0%、水产品下降12.5%、鲜菜上升141.1%;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下降1.0%;衣着类价格下降7.2%;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下降6.3%;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上升1.4%;交通和通讯类价格下降6.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升5.5%,其中教育价格上升15.4%;居住类价格下降0.7%,其中水、电、燃料价格上升3.6%。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继续加强。全市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29万人。年末全市从业人员261.9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08万人。其中,城镇单位从业人员34.77万人,减少1.39万人;城镇私营个体从业人员14.98万人,增加1.97万人;农村从业人员212.22万人,减少0.66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4%,比上年增加0.3个百分点。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特别是纯农户增收较少,重灾户收入下降;就业、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社会保障压力加大,少数低收入家庭生活比较困难;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总量及人均指标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仍在拉大;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较多,重大安全事故仍有发生。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在大灾之年保持基本稳定。主要农产品产量因自然灾害下降较多。全年粮食种植面积507.41千公顷,比上年增加3.72千公顷;总产量238.65万吨,比上年下降23.5%。棉花种植面积4.23千公顷,比上年增加0.23千公顷;总产量2526吨,下降49.7%。油料作物种植面积78.30千公顷,比上年减少9.32千公顷;总产量17.49万吨,下降29.2%。其中,油菜籽总产量9.52万吨,下降1.1%;花生总产量7.76万吨,下降47.3%。蔬菜种植面积94.76千公顷,比上年减少7.6千公顷。其他主要农作物中,蚕茧总产量4408吨,比上年下降20.3%;茶叶53吨,下降3.6%;水果(含瓜果类)3.59万吨,下降17.1%。 林业、牧业、渔业有升有降。造林面积10.8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59.6%。主要畜产品中,生猪出栏318.42万头,比上年下降1.1%;家禽出栏6353.66万只,下降3.5%;猪牛羊肉22.82万吨,下降1.8%;禽蛋总产量14.82万吨,下降13.0%;牛奶总产量1.59万吨,下降13.1%。全年水产品产量20.17万吨,下降10.8%。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水利工程建设加强,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26.01千公顷;节水灌溉面积36.02千公顷,新增5.78千公顷。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提高,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248.03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2.4%。 农村经济平稳发展。税费改革继续深化,农民负担得到控制,土地流转进一步规范,私营个体经济和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比重由上年的66.2%提高到67.2%。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56.07亿元,比上年增长15.5%。 全年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04.51亿元,增长15.4%。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45.68亿元,增长7.0%,其中国有工业增加值36.59亿元,增长7.1%。集体工业增加值3.95亿元,增长12.6%。私营工业增加值19.93亿元,增长17.6%。股份制工业增加值40.37亿元,增长21.2%。外商港澳台投资工业增加值8.19亿元,增长11.7%。农村工业增加值15.20亿元,增长18.7%。大中型工业增加值62.39亿元,增长10.7%。全年完成轻、重工业增加值58.99亿元、45.52亿元,分别增长13.5%和17.4%。全年用电量39.63亿千瓦时,增长10.0%;其中工业用电29.56亿千瓦时,增长11.1%。 产品结构继续优化。工业新产品产值21.64亿元,比上年增长12.8%。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多数保持增长。在列入统计的141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保持增长的有85种,下降的有56种。其中,配混合饲料比上年增长6.1%,白酒增长6.6%,卷烟增长4.8%,纱增长7.4%,原油加工量增长12.0%,农用化肥增长4.3%,化学纤维增长12.0%,轮胎外胎增长23.8%,钢增长0.2%,成品钢材增长18.2%,交流电动机增长27.1%,变压器增长18.6%,发电量增长20.4%;布下降28.2%,合成氨下降11.3%,化学农药下降27.3%,生铁下降1.1%,轴承下降32.2%,大中型拖拉机下降48.3%。 工业经济效益提高。全市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42.72亿元,比上年增长22.4%;产品销售率97.5%,提高0.2个百分点;实现利税47.83亿元,增长21.0%,其中利润16.15亿元,增长29.1%;亏损企业亏损额1.08亿元,上升18.4%。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51.68,提高12.55个百分点。 建筑业发展较快。全市建筑企业总产值117亿元,比上年增长27.2%。其中,建筑工程产值92.99亿元,比上年增长26.5%;安装工程产值9.08亿元,增长20.9%。建筑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18亿元,比上年增长55.7%。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15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7.2%;房屋建筑竣工面积667万平方米,增长2.8%。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9.60亿元,比上年增长27.4%,增幅比上年提高11.1个百分点。其中,国有经济投资74.93亿元,增长46.1%;外商、港澳台经济投资9.30亿元,增长30.6%;民间投资145.37亿元,增长19.4%,其中私营个体经济投资54.79亿元,增长14.1%。基本建设、更新改造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分别完成64.24亿元、46.72亿元和21.54亿元,增长56.9%、105.8%和38.3%。 投资结构有所改善。全年第一产业投资8.78亿元,比上年下降28.4%;第二产业投资100.11亿元,增长64.4%;第三产业投资120.71亿元,增长14.9%。在国有及其他投资中,工业投资67.98亿元,增长117.5%,其中能源工业投资13.53亿元,原材料工业投资29.52亿元,机械电子工业投资10.36亿元,轻纺工业投资13.09亿元,分别增长162.2%、213.7%、97.7%和34.7%。在第三产业投资中,运输邮电通信业投资23.19亿元,增长42.0%;文教卫生广播福利业投资3.60亿元,下降55.0%。 重点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年国有及其他投资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完成61.05亿元。淮钢“十五”技改等50个重点竣工项目全面建成。淮河入海水道提前建成并投入使用。华能淮阴电厂二期工程等投资超千万元的150个重点技改项目进展顺利。 固定资产投资取得成效。全年国有及其他投资建成投产项目483个,项目建成投产率为60.1%;新增固定资产81.53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56.1%。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销售较快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9.32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增幅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88.97亿元,增长12.3%;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50.35亿元,增长11.3%。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21.45亿元,增长11.9%;餐饮业零售额14.37亿元,增长12.3%;其他行业零售额3.50亿元,增长11.4%。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住房、信息产品等新型消费持续升温。全年实现商品房销售额19.51亿元,比上年增长76.7%;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增长7倍多,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增长20.5%。 各类商品市场快速发展。年末拥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377家,实现成交额184亿元,比上年增长9.2%。年成交额超亿元的大型骨干市场有15家,成交额50.3亿元。 六、开放型经济 开放型经济实现新突破。对外贸易高速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3.7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2.7%。其中,出口2.42亿美元,增长17.6%;进口1.34亿美元,增长72.5%。出口商品贸易方式进一步优化,一般贸易出口1.63亿美元,增长18.0%;加工贸易出口0.72亿美元,增长16.9%。 外资企业出口增势强劲。全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9238万美元,增长235.2%,占出口总额的38.2%;私营企业出口5525万美元,增长147.6%。对欧盟、美国、日本的出口,分别为4000万美元、3508万美元和1947万美元,增长25.9%、99.6%和11.7%;对香港特别行政区出口1478万美元,增长44.8%。对东盟出口1373万美元,增长1.2%;对韩国出口1848万美元,下降39.1%。对拉丁美洲和非洲出口额为2355万美元、1823万美元,分别增长15.4%和40.4%。 利用外资保持强劲增长。项目规模和增资额继续扩大。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66个,比上年增加24个。其中新批总投资超1000万美元的项目8个。全市增资项目超千万美元的项目有1个。全年合同外资金额1.38亿美元,增长172.1%。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04亿美元,增长60.8%。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稳步发展。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金额9547万美元,增长12.6%;完成营业额1.15亿美元,增长18.7%。新派出劳务人员4052人次,增长13.6%;期末在外人数1.00万人,增长27.8%。 七、交通、邮电业和旅游 交通运输生产稳定增长。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45.82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3.1%。其中公路11.87亿吨公里,增长6.8%;水运33.96亿吨公里,增长1.9%。各种运输方式完成旅客周转量25.39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6.1%。其中公路25.36亿人公里,增长6.1%;水运245万人公里,增长2.1%。港口货物吞吐量1456万吨,比上年增长2.3%。全市年末公路总里程902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49公里。客运车辆特别是私人车辆增长迅速。年末全市拥有民用汽车4.36万辆,其中私人汽车1.59万辆,分别比上年末增长17.7%和35.8%。 邮电通信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收入11.04亿元,比上年增长18.8%。其中,邮政业务收入1.32亿元,增长8.4%;电信业务收入9.71亿元,增长20.3%。全市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10.08万户,新增41.23万户,增长59.9%;年末移动电话用户59.21万户,新增20.66万户,增长53.6%;年末互联网注册用户7.09万户,新增2.03万户,增长40.25;宽带网络接入用户1.83万户,新增1.36万户,增长289.7%。 国内国际旅游业克服非典影响稳步恢复。全年国内旅游人数406.1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7.5%;国内旅游收入21.34亿元,增长19.2%。全年入境人数1.6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3.3%,其中外国人9341人次,增长40.5%,港澳台同胞6966人次,增长108.5%。国际旅游外汇收入824万美元,增长28.2%。全年经批准因私出国境人数4616人次,增长13.8%。 八、财政、金融、证券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53.88亿元,按同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7.7%。在财政总收入中,上划中央收入29.38亿元,增长14.7%;地方财政收入24.49亿元,增长23.1%,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8.67亿元,增长23.1%,基金收入5.82亿元,增长151.3%。 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调整。全年财政支出38.41亿元,同口径增长35.22%。其中,一般预算支出32.87亿元,增支6.54亿元;基金支出5.55亿元,增支3.46亿元。全年农业林业水利等支出3.28亿元,增长76.6%。社会保障补助支出1.28亿元,增长64.7%。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2.07亿元,增长81.8%。医疗卫生支出1.40亿元,文化教育支出7.29亿元,科技支出0.07亿元,分别增长33.3%、12.0%和32.2%。基本建设拨款0.88亿元,企业挖潜改造资金1.09亿元,行政管理费5.00亿元,分别增长51.4%、13.0%和19.3%。 金融运行总体平稳。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年末余额301.9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57.00亿元(储蓄存款182.17亿元、企业存款84.53亿元,分别增加29.64亿元和19.50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年末余额228.6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9.92亿元。其中,人民币存款年末余额297.3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57.84亿元(储蓄存款178.25亿元,增加30.00亿元);人民币贷款年末余额220.9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7.47亿元。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941.01亿元,比上年增长32.6%;金融机构现金支出913.85亿元,增长33.3%,货币回笼27.16亿元,增长12.6%。 证券市场在规范中发展。全年全市证券业营业收入1854万元,营业支出1392万元。 保险事业较快发展。全年保费收入10.39亿元,比上年增长26.2%。其中财产险收入1.95亿元,寿险收入8.44亿元,分别增长8.9%、31.3%。赔付和期满给付2.16亿元,比上年增长54.3%。其中财产险和短期人身险赔付1.36亿元,增长27.8%;寿险赔付0.80亿元,增长1.37倍。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学研究成果显著,技术市场较为活跃。全市拥有独立科研机构11个。有73项成果获市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41项。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46项;技术合同成交额0.1亿元。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加强,专利事业较快发展。全年申请专利355件,比上年增长85%;授权专利143件,增长23%。 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加快。组织实施14项高新技术产业化重大科技攻关项目、3项火炬计划项目和28项星火计划项目。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59家,当年认定国家重点新产品2项,省级高新技术产品20项,市级高新技术产品41项。 质量检验工作得到加强。全市共有产品质量检验机构9个,有150家企业通过质量体系认证,85家企业通过强制性产品认证。有法定计量技术机构6个,强制检定计量器具3.29万台件,比上年增长7.1%;全年制定、修订地方标准29项。 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全市共有普通高校5所,在校学生3.72万人。有高中41所,其中国家级示范高中4所,省级重点高中12所;在校学生7.13万人,专任教师4243人。2003年高考本科达线人数为6355人(不含民办、职教本科达线数)。全市有初级中学194所,在校学生26.25万人,专任教师1.21万人,初中毕业率为98.76%,初中升学率为78.34%。有小学726所,在校学生52.13万人,专任教师2.21万人,小学入学率为99.74%,小学升学率96.52%。全市有特殊教育学校8所,在校学生3254人,专任教师153人。有各类普通中等专业学校16所,在校学生2.80万人,专任教师1100人。有职业中学18所,在校学生2.24万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建设步伐加大。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9个,文化馆9个,公共图书馆8个,博物馆5个。共有广播电台7座,中波发射台2座,电视台2座,电视转播台5座,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和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均达100%。有线电视用户26万户,比上年增长13.0%。全年报纸出版3739.82万份,杂志出版16.15万册。 卫生保健工作得到加强。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不含村卫生室)468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82个,卫生防疫和防治机构16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9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8215张,其中医院、卫生院病床8091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29万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5041人,注册护士3868人,卫生防疫和防治机构卫生技术人员516人,妇幼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189人。乡镇卫生院144个,床位2947张,卫生技术人员4935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5579人。大力发展非公有制医疗机构,全市个体私营医疗机构(含诊所)189家,占全市医疗机构总数的43.4%。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步伐加大,全市共建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52家,比上年增长37.0%,覆盖人口70万人。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得到加强。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在5个县(区)试点,人口覆盖面达56.6%。 农村改水工作进展良好,全市农村新增自来水受益人口50.13万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74.4%。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市民体质普遍增强。全市共建成61个全民健身活动点和2个全民健身工程。成功举办了全国少年女子柔道比赛、全国女篮俱乐部联赛等多项高水平比赛。在国际国内重大比赛中,全市运动员获3项亚洲冠军,5项全国冠军和52项省级冠军。 十一、环境保护 各项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年末全市共有各级环境监测站9个,设立自然保护区6个,其中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自然保护区面积7.57万公顷。建成烟尘控制区4个,面积75平方公里;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10个,面积48平方公里。工业废水排放总量7126万吨,工业废气排放总量326.03亿立方米,工业粉尘排放量0.26万吨,工业粉尘去除量16.23万吨。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保持低速增长。全市全年出生4.19万人,死亡2.43万人。 人口出生率8.07‰,比上年下降0.38个千分点;死亡率4.69‰,比上年上升0.83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3.39‰,比上年下降1.20个千分点。年末全市总人口519.9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24万人,增长4.33‰。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0804元,比上年增长9.6%。根据对150户城镇住户的抽样调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98元,比上年增长8.9%;人均消费性支出5544元,增长14.3%。根据对630户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395元,比上年增长1.9%;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240元,增长3.5%。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26.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7.5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4.5%和0.7%。 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进一步发展。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覆盖范围继续扩大,基本做到按时足额发放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符合“低保”条件的城市困难群众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职工40.58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32.05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8.1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30.41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退休人员12.13万人。年末全市各类福利院拥有床位0.69万张,收养0.65万人;建立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233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9个;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7.2万人,筹集福利资金0.02亿元,接受社会捐赠0.1亿元。 注:公报中全市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 RAG-ES | 2024-09-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