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果寺遗址

禅果寺遗址

共 2474字,需浏览 5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禅果寺遗址山门
禅果寺遗址碑文记载:定晋岩禅果寺始建于东魏高欢渤海王时期,后唐同光至天成年间(923~930年)重修,明正德十年发生火灾,寺院全焚。明正统、成化、嘉靖和清乾隆、道光、光绪、民国都有重修,寺院建筑约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第二次毁坏。
抗日战争前夕,寺内还有和尚僧人三十多名,建筑尚好。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抗日战争时,被毁。

遗址特点

综述
禅果寺遗址依山就势,建于定晋山岩之下,是东魏至清末近千年间的佛教圣地。现禅果寺已废,仅有遗址和附属文物。
禅果寺遗址内存有东魏旗杆座一个,唐代8个,唐代灵塔三座,后唐天成四年(929年)重修碑刻一通,明代石造像5尊。三世佛三尊,通髙均在3.66米左右,均为坐像须弥坐。三头六臂菩萨一尊,站像,通髙3.54米。龙池佛一尊,均刻于明成化年间,除三头六臂菩萨保存较差外,其余四尊造像保存较好。
禅果寺遗址存有明代嘉靖五年(1526年)石塔一座,明代崇祯四年(1631年)修建的乌龙桥一座。寺沟自然村北存有明代灵骨塔林一处,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现存灵骨塔17座,其中较完整的13座,残损4座,均为明代弘治至嘉靖等年间圆寂的历代高僧灵塔。
灵骨塔
禅果寺遗址灵骨塔为方形建筑,保存完整,高约3米,正面有一高1.57米,宽0.8米的圆拱券门,顶部分两层,上层为蕉叶形状,下层均为七层叠涩檐,除底部砌数层砖以外,其余均为瓦片砌筑,表面泥土抹面。
悬崖上的一座灵骨塔,距地面15米左右,保存比较完整,外面用黄泥抹面,背面铭文题记,竖写五行,为黑墨写成,由于年久字迹不清难以辨认。在灵骨塔内部四壁上均有壁画,为水墨淡彩,内容为一佛、二弟子、菩萨等,线条粗旷流畅,佛为坐像,大耳垂肩,背后有圆形背光、莲花等,从其风格和结构判断为唐代遗存。在壁画的下方留有铭文,但不是同期所留,为黑墨所写二行,大部难于辨认,只有“政和五年”四字尚可辨认,政和五年(1115年)为北宋年号,据分析此为后人所留,并不是壁画落款。据民国版《武安县志》载,灵塔内原有的椅子、盖等现已无存。
塔林
明代灵骨塔林,位于寺沟村北50米,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现存灵骨塔17座,其中较完整的有13座,残损的4座,为明代所立,是禅果寺有身份的僧人死后埋葬灵骨的坟地,也称和尚坟,均为青石质雕刻而成。从塔的形制、造型上可分为两类:一为楼阁式方形塔,塔身为长方形,每层有宝盖间隔,塔刹为十字形瓦境;一为幢式石塔第一节为鼓形,第二节以上为长方形,每节之间均有仰覆莲宝盖间隔,宝盖顶部置八角瓦垅,塔刹为宝珠状的11座,残损4座。从现存的灵塔布局上看,排列没有规则,高低不等,最高的为4.6米,分五级,最低的为残高1.6米。
三世佛
三世佛三尊,位于北岩下三佛殿内为明代化十年(1474年)所雕,保存较完整均为石灰岩。中尊为释迦佛,通高3.66米。右尊为迎叶佛,通高3.58米结跌坐于须弥座上。左尊为弥勒佛,通高3.66米。据碑文记载。“中尊释迦当现在圣贤,弥勒居左当未来宿星,迦叶居右当过去庄严,所谓三世佛也。”
龙池佛
龙池佛,位于北岩小水库北岸,明代石质坐佛,通高1.67米,偏袒袈裟,螺旋发,结跏趺坐于莲座上。手指、下巴略有残缺。
三头六臂菩萨
三头六臂菩萨,位于南岩中部,石质,三头,均戴宝冠,宝冠中间有一小龛,龛内饰一坐佛。胸前两臂合掌,两侧双臂下垂,手拿棒形物体,举起两臂已残,赤足站在莲台上。通高3.54米,莲座高0.4米,亦为明代所修立。
石塔
石塔一座,面北而立,保存完整。青石质,塔通高3.74米,塔身为方形共有三级,第一级线雕文字花草,第二级、第三级正面各有一龛,龛内壁均有线刻人物,塔刹为十字瓦垅,每级之间均有宝盖间隔,为明嘉靖五年(1526年)所建。
禅棚
禅果寺遗址附近,有两坐四方形建筑,当地称为“禅棚”,为宋代建筑。这两座亭阁式塔一座位于明代石塔旁边,另一座位于禅果寺大殿遗址后方的峭壁上,相距约百米,塔身用薄如瓦片的青砖建成,外裹灰泥,塔身之上叠涩出檐,顶部分层向上收起,塔刹外围四角为蕉叶形状,中心的塔刹已缺失。
乌龙桥
乌龙桥
乌龙桥,位于定晋岩中部,为连接南北两岩的必经之路,为单孔拱券式石桥,长12米,宽3.8米,跨度5米,桥面两侧建有青石栏板、望柱,两侧拱券中间各有一龙头。现桥已残,桥身塌陷,拱券有多处裂缝。据碑文记载,该桥创建于明末崇祯四年(1631年),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重修。

文物遗存

综述
禅果寺遗址碑刻
禅果寺遗址遗存的碑刻有:五代后唐千佛邑碑1通、明代张镜心草书碑2通、其它记事碑19通。
千佛邑碑
千佛邑碑,又称“透影碑”,立于北岩原禅果寺院内,青石质,石质坚硬,通高4.08米、宽1.14米、厚0.31米,碑首与碑身为一体。碑文正文为楷书,36行,每行72字,共有2664字,主要记叙了禅果寺的地理位置,建筑规模及各种传说,以及千名佛教弟子重修禅果寺的情况。碑文后半部为四字诗,共5行,每行8句,主要记录了禅果寺的历史,现字迹仅存三分之二。此碑正面中部有三寸许,光明如镜,能映对面山景。曾遭火焚,此碑阳额已残,雕刻脱落,开裂严重。

研究价值

禅果寺遗址为武安市时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古代佛教建筑遗址,其保存的唐代壁画、历代碑刻,详细记载了禅果寺的沿革及历史,其碑文书法有隶、草、行、楷等,形式各异,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价值。

保护措施

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2013年3月5日,禅果寺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禅果寺遗址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武安活水乡口上村寺沟自然村东北。

交通信息

自驾:自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人民政府开车前往禅果寺遗址,路程约38.5千米,用时约48分钟。
浏览 10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