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舟禅师塔
泛舟禅师塔,位于山西省运城市西北报国寺的遗址上,创建于唐长庆二年(公元822年),为一座保存完整的亭阁式的全国名塔之一。塔的铭文有自己特色,是从左到右排列竖写,在全国属于罕见,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智慧和超凡的创造才能。
文化
文化特点
泛舟禅师塔在建筑设计和营造上都具有高超的艺术价值,构思之独特,塔称古代建筑之精品,即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能工巧匠的精巧的设计和技能,也是中国古代高超的建筑工程技术和建筑艺术成就的例证。
建筑特点
泛舟禅师塔共分三部分,塔基、塔身、塔刹,总高10米,三部分各占三分之一左右。塔基系素砖砌成圆筒形,由下而上略有收分。上方由六层砖叠涩收缩为须弥座。塔身用方形砖柱分割为八间,南面开一小门,门框用石料作成,进入塔门是六角形小室,上做叠涩式藻井。塔身东西各安装半启门一合,门扇上各有砖钉四行,每个钉盖为四厘米。四隅各安破子直棂窗。
历史
建筑历史
泛舟禅师塔建于唐长庆二年(822)。据塔之石刻记载,唐代安邑人曲环,勇武从戎,屡立战功,官至检校尚书。为积阴德,他返回故乡在此买地20余亩,建造了15000平方米的报国寺,并请来法号为“泛舟禅师”的和尚做寺院住持,且与之结为知己之友,常下棋至深夜。由于曲环家离寺院较远,于下棋访友诸多不便,曲环便在寺院北边建造别墅。
这位泛舟禅师是唐高宗李治的孙子,于唐长庆二年(822)亡故。为了纪念这位好友,曲环在泛舟禅师安葬的墓地上,招来能工巧匠,建造了这座端庄秀丽的墓塔。曲环晚年后告老还乡,就在此地安家落户,后发展为村庄,即今天的寺北曲村。
文物保护
泛舟禅师塔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泛舟禅师塔于2001年0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主要景点
独立景点总述
泛舟禅师塔高约10米,构造平面为正圆形,立面为塔顶、塔身、塔基三部分。每部分高度约总体三分之一。塔基为圆筒形,砖砌成,台上为须弥座,束腰与上下枭之间刻莲叶尖形,并装饰菱形花样;圆形的塔身,周围用方形砖柱分作八间,南面开一小门,门槛、立颊、门额全为石雕;六角形的内室,上部为迭涩式藻井,藻井中有一小方孔,孔上有一小室直达塔顶;北面嵌有高1米,宽70余厘米的刻石,记述了泛舟禅师生平和建塔经过。
西两面各安门一合,肩上有砖丁四路四行;四角各安破子直棂窗,上串上面施椿替,下串下面施心柱,并装下栏,颇似西安大雁塔的分间方柱,窗的上、下腰串及椿替、心柱、立颊等,极像敦煌檐制。从外观来看,塔檐逐层迭涩而成,两层山花蕉叶与覆钵之上为宝珠塔刹,造形古朴典雅,雕刻粗细相同,为唐代圆塔的典型实例,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