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淮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联合创作 · 2011-01-01 00:00

淮安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淮安调查队
2012年4月20日

201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紧紧围绕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主线,强力推进"五大建设",全市经济总体呈现高位快速增长态势,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良好开局。
一、综  合
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90亿元,按照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3.46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794.18亿元,增长15.2%;第三产业增加值672.36亿元,增长14.3%。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上年的14.1:46.6:39.3调整为13.2:47.0:39.8。人均GDP 35181元,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全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4%,其中食品类上涨11.3%,烟酒及用品类上涨6.0%,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2.3%,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1.2%,交通和通讯类上涨0.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1%,居住类上涨3.3%,衣着类下降2.7%。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全市城镇新增就业7.89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99万人,其中困难群体再就业7893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56%,保持在较低水平。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58万人,城乡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4.7万人。
二、农林牧渔和水利业
粮食连续八年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453.42万吨,比上年增加7.68万吨,增长1.72%。其中夏粮170.88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秋粮282.54万吨,增长2.76 %。全年粮食面积974.91万亩,比上年增加5.34万亩;棉花面积0.69万亩,比上年增加0.05万亩;油料面积55.94万亩,比上年减少2.78万亩;蔬菜面积130.67万亩,比上年增加6.36万亩。全年造林面积3.58万亩。全年肉类总产量30.83万吨,比上年增长8.6 %,其中猪牛羊肉产量20.95万吨,增长10.67%;禽肉产量9.82万吨,增长4.42 %。禽蛋总产量 13.19万吨,比上年增长 5.43 %。牛奶总产量3.38万吨,比上年增长7.24 %。全年水产品总产量24.39万吨,比上年下降3.5 %。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571.32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5.95万亩;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425.1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8.4%。
全年完成水利建设投资30.7亿元,实施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南水北调金宝航道、新建金湖站、洪泽湖抬高蓄水位、里下河水源调整等水利工程。推进里运河防洪控制、古黄河水利枢纽、大运河城区段道路以及白马湖环湖大道等"三闸三路"工程和白马湖退圩(围)还湖工程。完成县乡河道疏浚1228公里,实施1658个村庄河塘整治工程,兴建小沟以上建筑物6376座、防渗渠道429公里;改造农桥628座。封填61眼地下水井,确保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通过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验收,获得"江苏省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市"称号。累计投入抗旱资金4424万元,人力35万人次,抗旱机组1994台套,移动设备3万台套,累计引水6.2亿方,全面战胜60年来最大气象干旱。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661.15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其中国有工业增加值97.73亿元,增长8.1%;集体工业增加值3.11亿元,增长4.3%;股份制工业增加值332.83亿元,增长15.4%;外商港澳台投资工业增加值151.25亿元,增长25.0%。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20.89亿元,增长10.3%。全年工业用电92.09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2.7%。全市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95户。
全市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676.62亿元,比上年增长18.3%,其中建筑工程产值为655.48亿元,增长19.2%。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33.03亿元,比上年增长9.8%。
四、固定资产投资
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009.99亿元,比上年增长22.3%。其中城镇投资687.39亿元,增长25.4%;农村投资46.72亿元,增长17.4%;房地产开发投资275.87亿元,增长16.0%。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投资527.07亿元,比上年增长35.6%。完成规模以上民间投资780.82亿元,比上年增长37.7%,占全市规模以上投资77.3%。亿元以上施工项目338个(不含房地产),比上年增长31.0%,其中新开工项目170个,比上年增长51.8%。亿元以上施工项目完成投资466.80亿元,比上年增长43.0%。
全年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139.0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6.9%;房屋建筑竣工面积409.91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9.5%;商品房屋销售面积536.37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6.3%;商品房屋销售额240.11亿元,比上年增长3.2%。
五、国内贸易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7.85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分城乡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81.21亿元,增长17.8%,其中城区消费品零售额292.36亿元,增长13.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66.64亿元,增长18%。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完成零售额488.47亿元,增长17.2%;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59.37亿元,增长24%。其中,住宿业实现零售额5.74亿元,增长26.4%;餐饮业实现零售额53.64亿元,增长23.7%。
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商品零售额123.16亿元,比上年增长26.6%。其中食品类增长30.6%;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58.2%;家具类增长55.3%;金银珠宝类增长53.1%;汽车类增长33.0%;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82.4%。
全市有成交额超亿元的大型骨干市场23家,实现成交额124.86亿元,年末营业面积达82.47万平方米。
六、开放型经济
累计完成进出口总额28.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5%;其中进口总额10.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0.3%。组织全市219家企业参加境内外重点展会,签约成交3.0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
全年新批外资项目317个,协议外资28亿美元,实际到账16.1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9.9%、38%和54.1%。新批超3000万美元项目33个,比上年净增11个;工业到账外资12.19亿美元,占全部到账外资的75.7%,比上年提高5.7个百分点;新批台资项目109个,比上年增长36.3%,到账台资9.14亿美元,增长67.7%。富士康、旺旺等一批台资项目增资扩股并建成投产,台玻、国宝等超10亿美元高新技术台资项目快速建设,新引进台啤、敏实等一批投资超1亿美元、5亿美元台资重大项目。完成外经营业额2.2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成功举办第六届台商论坛、淮扬菜美食文化国际旅游节、海外江苏之友淮安行和首届国际友城大会。连续四年被台湾电电公会评为"大陆地区投资环境值得推荐城市"。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完成公路、水路客运量11340万人次、周转量737233万人公里,比上年分别增长18%和19%;货运总量11185万吨、周转量1879477万吨公里,比上年分别增长20%和22%;集装箱吞吐量5.2万标箱,增长48%;港口货物吞吐量5029万吨,增长15%。全市年末公路总里程12461公里,比上年增加65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380公里。全市在建干线公路达到9条237公里,建成通车一级公路超过180公里,建成农村公路387公里。淮金公路、省道327、326、235等一批影响重大的干线公路项目建成通车,盐河航道、金马高速、205国道西绕城段项目平稳推进,宿淮铁路淮安段铺轨全部完成,汽车客运北站投入运营。拥有省级重点物流企业、物流基地11家;国内外近40家大型物流企业在我市设立分公司或分拨中心。
全年邮电业务收入23.28亿元,比上年增长1.6%。其中,电信业务收入20.27亿元,下降1.3%;邮政业务收入2.96亿元,增长27.0%。全市年末固定电话(含小灵通)用户96.01万户,比上年下降6.6%;年末移动电话用户310.28万户,增长10.7%;年末互联网注册用户42.30万户,增长32.3%,其中宽带网接入用户42.09万户,增长32.5%。
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40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9%,其中国内接待1398万人次,增长20.9%;入境游客3.23万人次,增长14.1%。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46亿元,比上年增长22.7%;实现旅游外汇收入2700万美元,增长9.1%。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全年财政总收入407.82亿元,比上年增长35.9%。其中上划中央收入142.15亿元,增长30.2%;一般预算收入204.63亿元,增长44.7%;社保基金收入44.59亿元,增长24.8%。财政总支出352.58亿元,比上年增长38.4%。其中一般预算支出299.11亿元,增长46.0%;社保基金支出37.70亿元,增长3.2%。一般预算支出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40.11亿元,增长33.9%;公共安全支出15.44亿元,增长22.7%;教育支出50.25亿元,增长37.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0.74亿元,增长34.5%;医疗卫生支出20.02亿元,增长76.4%;城乡社区事务支出39.39亿元,增长54.6%;农林水事务支出38.90亿元,增长46.2%。
金融机构年末本外币存款余额1335.01亿元,比年初增加121.21亿元,增长9.6%,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80.93亿元,比年初增加93.70亿元,增长16.0%。本外币贷款余额1016.58亿元,比年初增加157.88亿元,增长18.4%。
保险公司保费收入34.94亿元,比上年增长9.8%。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0.22亿元,增长18.3%;寿险收入22.65亿元,增长6.1%;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收入2.06亿元,增长11.4%。全年保险赔款和给付支出9.13亿元,其中财产险5.20亿元,寿险3.31亿元,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0.62亿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全年专利申请6497件,比上年增长46.69%;专利授权1819件,比上年增长60.12%,发明专利申请884件,增长65.54%。全年新开发市级以上新产品1024个,其中市级高新技术产品69个、省级25个。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80.7亿元,比上年增长21.2%。全市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7家,新认定市级高新技术企业49家,全市创新型企业400家,其中领军创新型企业10家。全市省级以上孵化器孵化面积超过80万平方米。
成功组织第十届淮安科技洽谈会,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435个。新设立知名高校院所重大产学研创新机构5个,其中省级3个。组织签订大院名校科技合作交流项目52项,与清华大学开展校地合作研发项目20个。新增省级企业研究院、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各1个,新获认定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7个。新增本土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6户;新认定省级现代农业科技园1个。全年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76名,其中博士23人,有8人入选 "江苏省‘双创’人才引进计划", 6人入选江苏"企业博士集聚计划"。
全市各类各级学校829所,在校生92.8万人,教职工6万人。其中幼儿园236所,在园幼儿18.4万人;小学359所,在校生30.3万人;初中157所,在校生16.5万人;普通高中33所,在校生10.2万人;中等职业学校30所,在校生8.5万人;特殊教育学校7所,在校生0.2万人;普通高校7所,在校生8.6万人。学校布局结构不断优化,优质教育资源持续扩大,事业发展水平得到新提升。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实施阅读城市、博物馆城市、版权保护示范城市、网吧管理示范城市等"文化四城"建设工程,成功举办"2011淮安周恩来读书节",承办江苏戏剧论坛和全省相声喜剧小品邀请赛并获一、二等奖。淮剧《韩信》、淮海戏《秋月》成功入选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和资助剧目。淮海戏《夜深人不静》、京剧《缇萦救父》分别荣获中国小戏小品优秀剧目奖和全国戏剧文化奖,淮剧《血战刘老庄》、《鸡村蛋事》分别荣获第六届江苏省戏剧节优秀剧目奖。完成"新三馆"(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淮安大剧院、淮安电视塔、中波发射塔等城市重点文化设施建设。全市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1163.03平方米。圆满完成为期5年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普查新发现文物点1023处。全市有剧场(影剧院)8个、公共图书馆8个、博物馆10个、广播电台7座、电视台7座、转播发射台6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达100%。全市有线电视总户数111万户,比上年增长15.62%,新增农村有线电视用户12.6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82%,有线电视村民小组接通率100%。
全国农村卫生工作现场会议在淮召开,观摩推广我市15分钟健康服务圈建设经验;市直医院在苏北率先全部达到三级以上。卫生资源总量不断增加,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不含村卫生室) 699个,其中疾病预防控制机构9个,卫生监督机构9个,综合医院34个,专科医院11个,中医院7个,中西医结合医院1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6个,卫生院130个。各类卫生机构实有病床16002张,其中医院11440张、卫生院3970张。卫生技术人员(含村医生)2.7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6444人,注册护士6834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技术人员323人,卫生监督机构卫生技术人员211人,妇幼卫生保健机构卫生技术人员281人。
组织全民健身日活动,举办群众性体育活动和比赛逾400项次,参与活动和竞赛约200万人次。连续六年荣获国家体育总局授予的"全民健身优秀组织奖"。组队参加省青少年比赛共获得金牌58.5枚、奖牌130.5枚。承办6项全国比赛,12项省级比赛,20多项市级比赛,被江苏省体育局表彰为承办全国体育竞赛最佳赛区和承办省级体育竞赛最佳赛区。体育彩票全年实现销售5.69亿元。
十一、环境保护
全市设立自然保护区4个,其中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自然保护区面积6.68万公顷。全市环境质量综合指数91.8%,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37天,优良率92.4%;城市水域功能区水质优良率90.0%,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市区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54.5分贝,声环境质量等级较好;市区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67.5分贝,声环境质量等级为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上年削减1365吨和720吨。
十二、人口、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543.24万人,比上年增加4.50万人,增长0.8%。年末全市常住总人口480.34万人,比上年减少0.06万人;全年常住人口出生率11.39‰,死亡率7.21‰,自然增长率4.18‰。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60元,比上年增长14.6%;人均消费性支出13315元,增长14.4%。农民人均纯收入8645元,比上年增长19.5%;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904元,增长13.2%。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4.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1.3平方米。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全市参加企业养老保险职工人数59.3万人,比上年增加4.53万人。其中农民工参保6.1万人,个体灵活就业人员参保24.21万人。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人数分别为67.05万人、39.15万人、33.93万人和50.31万人,比上年分别增加4.46万人、4.37万人、4.48人和2.8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74.08万人。全市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142.2万人,参保率98.18%。全市共支付15.12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23.38亿元,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100%社会化发放。共征缴当期养老保险费27.38亿元,清理企业往年欠缴养老保险费7102万元。全市15万名企业退休人员纳入社区管理服务,管理率100%。组织12万名企业退休人员第二轮免费体检。全市累计为8176人次特困人员办理贷款,发放贷款资金5126万元。

注:本公报中使用数据为快报数,最终数据以《淮安统计年鉴-2011》公布数字为准。

时光轴

RAG1
RAG信息RAG类型操作时间
淮安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淮安调查队 2012年4月20日201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紧紧围绕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主线,强力推进"五大建设",全市经济总体呈现高位快速增长态势,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良好开局。 一、综  合 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90亿元,按照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3.46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794.18亿元,增长15.2%;第三产业增加值672.36亿元,增长14.3%。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上年的14.1:46.6:39.3调整为13.2:47.0:39.8。人均GDP 35181元,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全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4%,其中食品类上涨11.3%,烟酒及用品类上涨6.0%,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2.3%,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1.2%,交通和通讯类上涨0.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1%,居住类上涨3.3%,衣着类下降2.7%。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全市城镇新增就业7.89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99万人,其中困难群体再就业7893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56%,保持在较低水平。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58万人,城乡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4.7万人。 二、农林牧渔和水利业 粮食连续八年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453.42万吨,比上年增加7.68万吨,增长1.72%。其中夏粮170.88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秋粮282.54万吨,增长2.76 %。全年粮食面积974.91万亩,比上年增加5.34万亩;棉花面积0.69万亩,比上年增加0.05万亩;油料面积55.94万亩,比上年减少2.78万亩;蔬菜面积130.67万亩,比上年增加6.36万亩。全年造林面积3.58万亩。全年肉类总产量30.83万吨,比上年增长8.6 %,其中猪牛羊肉产量20.95万吨,增长10.67%;禽肉产量9.82万吨,增长4.42 %。禽蛋总产量 13.19万吨,比上年增长 5.43 %。牛奶总产量3.38万吨,比上年增长7.24 %。全年水产品总产量24.39万吨,比上年下降3.5 %。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571.32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5.95万亩;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425.1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8.4%。 全年完成水利建设投资30.7亿元,实施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南水北调金宝航道、新建金湖站、洪泽湖抬高蓄水位、里下河水源调整等水利工程。推进里运河防洪控制、古黄河水利枢纽、大运河城区段道路以及白马湖环湖大道等"三闸三路"工程和白马湖退圩(围)还湖工程。完成县乡河道疏浚1228公里,实施1658个村庄河塘整治工程,兴建小沟以上建筑物6376座、防渗渠道429公里;改造农桥628座。封填61眼地下水井,确保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通过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验收,获得"江苏省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市"称号。累计投入抗旱资金4424万元,人力35万人次,抗旱机组1994台套,移动设备3万台套,累计引水6.2亿方,全面战胜60年来最大气象干旱。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661.15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其中国有工业增加值97.73亿元,增长8.1%;集体工业增加值3.11亿元,增长4.3%;股份制工业增加值332.83亿元,增长15.4%;外商港澳台投资工业增加值151.25亿元,增长25.0%。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20.89亿元,增长10.3%。全年工业用电92.09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2.7%。全市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95户。 全市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676.62亿元,比上年增长18.3%,其中建筑工程产值为655.48亿元,增长19.2%。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33.03亿元,比上年增长9.8%。 四、固定资产投资 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009.99亿元,比上年增长22.3%。其中城镇投资687.39亿元,增长25.4%;农村投资46.72亿元,增长17.4%;房地产开发投资275.87亿元,增长16.0%。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投资527.07亿元,比上年增长35.6%。完成规模以上民间投资780.82亿元,比上年增长37.7%,占全市规模以上投资77.3%。亿元以上施工项目338个(不含房地产),比上年增长31.0%,其中新开工项目170个,比上年增长51.8%。亿元以上施工项目完成投资466.80亿元,比上年增长43.0%。 全年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139.0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6.9%;房屋建筑竣工面积409.91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9.5%;商品房屋销售面积536.37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6.3%;商品房屋销售额240.11亿元,比上年增长3.2%。 五、国内贸易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7.85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分城乡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81.21亿元,增长17.8%,其中城区消费品零售额292.36亿元,增长13.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66.64亿元,增长18%。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完成零售额488.47亿元,增长17.2%;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59.37亿元,增长24%。其中,住宿业实现零售额5.74亿元,增长26.4%;餐饮业实现零售额53.64亿元,增长23.7%。 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商品零售额123.16亿元,比上年增长26.6%。其中食品类增长30.6%;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58.2%;家具类增长55.3%;金银珠宝类增长53.1%;汽车类增长33.0%;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82.4%。 全市有成交额超亿元的大型骨干市场23家,实现成交额124.86亿元,年末营业面积达82.47万平方米。 六、开放型经济 累计完成进出口总额28.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5%;其中进口总额10.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0.3%。组织全市219家企业参加境内外重点展会,签约成交3.0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 全年新批外资项目317个,协议外资28亿美元,实际到账16.1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9.9%、38%和54.1%。新批超3000万美元项目33个,比上年净增11个;工业到账外资12.19亿美元,占全部到账外资的75.7%,比上年提高5.7个百分点;新批台资项目109个,比上年增长36.3%,到账台资9.14亿美元,增长67.7%。富士康、旺旺等一批台资项目增资扩股并建成投产,台玻、国宝等超10亿美元高新技术台资项目快速建设,新引进台啤、敏实等一批投资超1亿美元、5亿美元台资重大项目。完成外经营业额2.2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成功举办第六届台商论坛、淮扬菜美食文化国际旅游节、海外江苏之友淮安行和首届国际友城大会。连续四年被台湾电电公会评为"大陆地区投资环境值得推荐城市"。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完成公路、水路客运量11340万人次、周转量737233万人公里,比上年分别增长18%和19%;货运总量11185万吨、周转量1879477万吨公里,比上年分别增长20%和22%;集装箱吞吐量5.2万标箱,增长48%;港口货物吞吐量5029万吨,增长15%。全市年末公路总里程12461公里,比上年增加65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380公里。全市在建干线公路达到9条237公里,建成通车一级公路超过180公里,建成农村公路387公里。淮金公路、省道327、326、235等一批影响重大的干线公路项目建成通车,盐河航道、金马高速、205国道西绕城段项目平稳推进,宿淮铁路淮安段铺轨全部完成,汽车客运北站投入运营。拥有省级重点物流企业、物流基地11家;国内外近40家大型物流企业在我市设立分公司或分拨中心。 全年邮电业务收入23.28亿元,比上年增长1.6%。其中,电信业务收入20.27亿元,下降1.3%;邮政业务收入2.96亿元,增长27.0%。全市年末固定电话(含小灵通)用户96.01万户,比上年下降6.6%;年末移动电话用户310.28万户,增长10.7%;年末互联网注册用户42.30万户,增长32.3%,其中宽带网接入用户42.09万户,增长32.5%。 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40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9%,其中国内接待1398万人次,增长20.9%;入境游客3.23万人次,增长14.1%。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46亿元,比上年增长22.7%;实现旅游外汇收入2700万美元,增长9.1%。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全年财政总收入407.82亿元,比上年增长35.9%。其中上划中央收入142.15亿元,增长30.2%;一般预算收入204.63亿元,增长44.7%;社保基金收入44.59亿元,增长24.8%。财政总支出352.58亿元,比上年增长38.4%。其中一般预算支出299.11亿元,增长46.0%;社保基金支出37.70亿元,增长3.2%。一般预算支出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40.11亿元,增长33.9%;公共安全支出15.44亿元,增长22.7%;教育支出50.25亿元,增长37.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0.74亿元,增长34.5%;医疗卫生支出20.02亿元,增长76.4%;城乡社区事务支出39.39亿元,增长54.6%;农林水事务支出38.90亿元,增长46.2%。 金融机构年末本外币存款余额1335.01亿元,比年初增加121.21亿元,增长9.6%,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80.93亿元,比年初增加93.70亿元,增长16.0%。本外币贷款余额1016.58亿元,比年初增加157.88亿元,增长18.4%。 保险公司保费收入34.94亿元,比上年增长9.8%。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0.22亿元,增长18.3%;寿险收入22.65亿元,增长6.1%;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收入2.06亿元,增长11.4%。全年保险赔款和给付支出9.13亿元,其中财产险5.20亿元,寿险3.31亿元,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0.62亿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全年专利申请6497件,比上年增长46.69%;专利授权1819件,比上年增长60.12%,发明专利申请884件,增长65.54%。全年新开发市级以上新产品1024个,其中市级高新技术产品69个、省级25个。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80.7亿元,比上年增长21.2%。全市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7家,新认定市级高新技术企业49家,全市创新型企业400家,其中领军创新型企业10家。全市省级以上孵化器孵化面积超过80万平方米。 成功组织第十届淮安科技洽谈会,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435个。新设立知名高校院所重大产学研创新机构5个,其中省级3个。组织签订大院名校科技合作交流项目52项,与清华大学开展校地合作研发项目20个。新增省级企业研究院、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各1个,新获认定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7个。新增本土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6户;新认定省级现代农业科技园1个。全年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76名,其中博士23人,有8人入选 "江苏省‘双创’人才引进计划", 6人入选江苏"企业博士集聚计划"。 全市各类各级学校829所,在校生92.8万人,教职工6万人。其中幼儿园236所,在园幼儿18.4万人;小学359所,在校生30.3万人;初中157所,在校生16.5万人;普通高中33所,在校生10.2万人;中等职业学校30所,在校生8.5万人;特殊教育学校7所,在校生0.2万人;普通高校7所,在校生8.6万人。学校布局结构不断优化,优质教育资源持续扩大,事业发展水平得到新提升。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实施阅读城市、博物馆城市、版权保护示范城市、网吧管理示范城市等"文化四城"建设工程,成功举办"2011淮安周恩来读书节",承办江苏戏剧论坛和全省相声喜剧小品邀请赛并获一、二等奖。淮剧《韩信》、淮海戏《秋月》成功入选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和资助剧目。淮海戏《夜深人不静》、京剧《缇萦救父》分别荣获中国小戏小品优秀剧目奖和全国戏剧文化奖,淮剧《血战刘老庄》、《鸡村蛋事》分别荣获第六届江苏省戏剧节优秀剧目奖。完成"新三馆"(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淮安大剧院、淮安电视塔、中波发射塔等城市重点文化设施建设。全市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1163.03平方米。圆满完成为期5年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普查新发现文物点1023处。全市有剧场(影剧院)8个、公共图书馆8个、博物馆10个、广播电台7座、电视台7座、转播发射台6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达100%。全市有线电视总户数111万户,比上年增长15.62%,新增农村有线电视用户12.6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82%,有线电视村民小组接通率100%。 全国农村卫生工作现场会议在淮召开,观摩推广我市15分钟健康服务圈建设经验;市直医院在苏北率先全部达到三级以上。卫生资源总量不断增加,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不含村卫生室) 699个,其中疾病预防控制机构9个,卫生监督机构9个,综合医院34个,专科医院11个,中医院7个,中西医结合医院1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6个,卫生院130个。各类卫生机构实有病床16002张,其中医院11440张、卫生院3970张。卫生技术人员(含村医生)2.7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6444人,注册护士6834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技术人员323人,卫生监督机构卫生技术人员211人,妇幼卫生保健机构卫生技术人员281人。 组织全民健身日活动,举办群众性体育活动和比赛逾400项次,参与活动和竞赛约200万人次。连续六年荣获国家体育总局授予的"全民健身优秀组织奖"。组队参加省青少年比赛共获得金牌58.5枚、奖牌130.5枚。承办6项全国比赛,12项省级比赛,20多项市级比赛,被江苏省体育局表彰为承办全国体育竞赛最佳赛区和承办省级体育竞赛最佳赛区。体育彩票全年实现销售5.69亿元。 十一、环境保护 全市设立自然保护区4个,其中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自然保护区面积6.68万公顷。全市环境质量综合指数91.8%,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37天,优良率92.4%;城市水域功能区水质优良率90.0%,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市区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54.5分贝,声环境质量等级较好;市区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67.5分贝,声环境质量等级为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上年削减1365吨和720吨。 十二、人口、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543.24万人,比上年增加4.50万人,增长0.8%。年末全市常住总人口480.34万人,比上年减少0.06万人;全年常住人口出生率11.39‰,死亡率7.21‰,自然增长率4.18‰。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60元,比上年增长14.6%;人均消费性支出13315元,增长14.4%。农民人均纯收入8645元,比上年增长19.5%;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904元,增长13.2%。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4.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1.3平方米。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全市参加企业养老保险职工人数59.3万人,比上年增加4.53万人。其中农民工参保6.1万人,个体灵活就业人员参保24.21万人。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人数分别为67.05万人、39.15万人、33.93万人和50.31万人,比上年分别增加4.46万人、4.37万人、4.48人和2.8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74.08万人。全市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142.2万人,参保率98.18%。全市共支付15.12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23.38亿元,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100%社会化发放。共征缴当期养老保险费27.38亿元,清理企业往年欠缴养老保险费7102万元。全市15万名企业退休人员纳入社区管理服务,管理率100%。组织12万名企业退休人员第二轮免费体检。全市累计为8176人次特困人员办理贷款,发放贷款资金5126万元。RAG-ES2024-09-11
浏览 7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