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金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

联合创作 · 2010-04-21 00:00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我市实现经济跨越发展的关键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紧紧围绕“三年翻番、跨越发展”的奋斗目标, 全力加快“开发区、滨湖新城、茅山风景区”三大板块建设,扎实开展“项目投入、招商引资、创新发展”三大攻坚行动,积极实施“产业转型、环境面貌、民生事业”三大提升工程,全市经济总体走出国际金融危机阴影,呈现又好又快发展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经济运行

【综合】

综合实力持续增强 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8.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6000元。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51.55亿元,增长24.8%,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8.03亿元,增长28%。

产业结构更趋优化 全年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2亿元,增长4%(可比价,下同),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1%,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仍是全市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全年完成增加值173.7亿元,增长14.3%,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6.4%,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12.6亿元,增长12.5%,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6.5%,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农业与农村经济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 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41.12亿元,增长10.3%,其中农、林、牧、渔和农业服务业产值分别为17.8亿元、0.29亿元、8.44亿元、12.4亿元和2.19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9.9%、0.2%、9.8%、12.7%和4.4%。完成多种经营产值33.94亿元,同比增长10.3%,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82.6%。

全年主要农副产品产量如下:

产品名称 单位 2010 比上年增长%
粮食总产量 万吨 28.22 0.7
  #夏粮面积 万亩 24.8 3.8
   总产量 万吨 7.76 5.1
  #秋粮面积 万亩 35.72 -1.1
   总产量 万吨 20.46 -0.9
油料产量 万吨 0.97 -7.9
肉类产量 万吨 3.9 21.9
  #禽肉产量 万吨 2.37 63.4
水产品产量 万吨 3.64 -3.5
禽蛋产量 万吨 0.91 6.5
茶叶产量 万吨 0.22 10
水果产量 万吨 0.64 18.2

 

现代农业加快进程 以高效规模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迅速发展,全市亩效益在2000元以上的高效农业面积达29.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达58.8%。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新增省地方农业标准3个,成功创建国家级茶叶、长荡湖河蟹和省级优质稻米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全市已建成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7个。品牌意识进一步增强,全市已拥有江苏省名牌产品9只、江苏省名牌农产品3只、常州市名优农产品50只。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2.32万吨,下降2.4%。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8.58万千瓦,增长2.1%。

水利建设深入实施 全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 45.1万亩。完成水利工程土方量387万方;加固圩堤8公里,防渗渠衬砌50公里;新建、改造泵站53座1381千瓦;塘坝达标改造18座;改造圩口闸4座。

【工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 全市工业保持较好的增长态势,增长幅度持续上行,全市工业实现总产值653.6亿元,增长20.7%,完成工业增加值154亿元,增长18.1%。其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85.3亿元,增长27.5%,完成工业增加值136.6亿元,增长19%。全年工业用电量23.2亿千瓦时,增长17.2%。

企业效益稳步好转 全年实现工业产品销售收入627.5亿元,增长23.9%,其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产品销售收入564.8亿元,增长27.3%。产销衔接状况良好,产品销售率达96.8%。企业经济效益快速增长,全市工业实现利税总额77.7亿元,其中利润54.5亿元,分别增长45.6%和61.4%;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73.5亿元,其中利润52.5 亿元,分别增长50.5%和64.3%。

支柱产业地位凸现 纺织服装、新型材料、精细化工、装备制造四大支柱产业健康发展,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54.7亿元、产品销售收入535.1亿元、利税总额70.3亿元,分别增长28.4%、28.3%和51.8%,占规模工业的比重分别为94.8%、94.8%和96%。

【建筑业】

建筑行业加速发展 建筑企业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新增总承包一级资质企业3家,至2010年底全市总承包一级资质企业达7家。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9.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5%,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217.23万平方米,增长3.7%;全年参建工程获“鲁班奖”2项,获江苏省“扬子杯”优质工程4项,获常州市“金龙杯”优质工程25项。

【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结构不断调整 贯彻落实中央、省和常州市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部署,积极推进投资结构调整。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8亿元,增长22.5%,其中工业投资142.7亿元,增长24.2%;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投资58.94亿元(常州市口径),增长70.1%。

重大项目进展顺利 凡登(常州)新型金属材料技术有限公司超硬复合材料二期工程项目,隆英(金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勘探、钻井集输设备项目,常州华盛恒能光电有限公司250MW单晶太阳能硅片及电池片生产技改项目,江苏兆晶光电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多晶硅生产车间建设及设备购置项目,江苏银晶光电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新建生产LED光源项目,江苏索拉特光伏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新建生产光伏玻璃项目,金坛市钢材物流城有限公司新建钢材物流城项目等一批重大项目已竣工投产或正在建设中,为我市经济快速发展增添了后劲。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

交通运输能力增强 年末全市等级公路里程达1929.84公里,内河航运里程达293公里。交通系统全年完成货运量311.5万吨, 增长26.5%;货物周转量5.27亿吨公里,增长34.5%;完成客运量934.2万人,增长24.4%,旅客周转量4.6亿人公里,增长17.6%。项目建设有序开展,年内共新改建老金宜线、马迹线、仙姑路、环湖路、金竹线接线五条道路;丹金溧漕河航道整治工程先导段和船闸段先后开始施工。城乡公交继续推进,城区西片至集镇城乡客运改造工作全部结束,开通了儒林至柚山村、薛埠经罗村至社头的2条镇村公交试点线路。

邮电通信发展加快 电信公司通过品牌建设、融合发展、加速转型、完善渠道、精确管理等措施,经营能力逐渐提升。全年完成业务总收入1.5亿元,全年净增天翼移动用户11013户,宽带用户5917户,网络视讯4000户,完成投资1658万元,实现了金坛主城区100%的区域内用户速率达10M,农村地区100%的区域内用户速率达4M。邮政系统坚持以效益型增长为主题,注重市场开拓,千方百计保增长,攻坚克难促效益,全年完成业务总收入5253万元。移动公司全年运营收入2.5亿元,年末移动电话用户39289户,互联网用户18298户。

【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持续走旺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5.1亿元,增长18.6%。市区商品零售额达 77亿元,增长22.5%;市以下商品零售额为38.1亿元,增长6.7% 。分行业看,批发业 13.1亿元,增长51.7%;零售业 91.3亿元,增长14.5 %;住宿业 6996万元,增长41.5%;餐饮业10亿元,增长21.5%。分规模看,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3.7亿元,增长26.5%;限额以下实现消费品零售额91.4亿元,增长16.7%。

【旅游业】

旅游产业方兴未艾 全年共接待旅游者453.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4.8亿元,分别增长18.1%和24%,其中旅游创汇收入536万美元,增长15.8%。截止年底,全市拥有国家4A级景区1个;四星级以上宾馆3家;旅行社11家。

我市旅游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努力培育旅游新亮点,积极推进区域合作,进一步提升了旅游业的发展水平。成功举办了中国·长荡湖湖鲜美食节、第十届全国道教音乐汇演、华罗庚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茅山登山节、第四届龙虾垂钓节和首届茅山放生节等活动,推出了多条旅游线路,编印《旅游在金坛》旅游地图。茅山风景区加快开发,总投资50亿元的东方盐湖城项目已正式签约,宝盛园、长荡湖水城、长荡湖水庄等一批重点旅游项目正在建设中。

【金融保险业】

金融信贷运行稳健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95.4亿元,比年初增加54.2亿元,增长22.5%;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93.6亿元,比年初增加35.9亿元,增长22.8%。在各项存款余额中,企事业存款余额66.29亿元,比年初增长26.4%;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79亿元,比年初增长16.9%。全年新引进1家商业银行—中信银行金坛支行,组建1家担保公司—江苏金坛科技担保有限公司,1家小额贷款公司—金坛市汇众农村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

保险业务稳步拓展 全年全市纳入统计的各类保险机构14家实现保费收入5.93亿元,其中寿险保费收入4.28亿元,财险保费收入1.65亿元。全年各类保险理赔和给付支出14795万元,其中寿险7231万元,财险7564万元。

二、改革开放

【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彰显活力 截止年底,全市工商部门登记的民营企业达4711家,新增914家,新增注册资本达28.04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6.9%和17.5%;工商部门登记的个体工商户14957户,新增2064户,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占各类经济市场主体比达到71.3%。

【开放型经济】

招商引资难中有进 全年新设外商投资企业50家;新增工商登记注册外资7.41亿美元,增长23.5%,实际到帐注册外资3.54亿美元,增长18%。

外贸出口增势强劲 全年完成自营进出口总额16.73亿美元,增长62.9%,其中自营出口13.93亿美元,增长55.4%。

外经合作亮点频出 全年新签外经合同额1.79 亿美元,增长47.7%;完成外经营业额1.11 亿美元,增长23.5%。苏坛防腐、亿晶光电、金昇实业等企业相继在西班牙、美国等到地创办了6家境外投资企业,其中金昇实业斥资1亿欧元,成功收购全球著名机床生产企业德国埃马克集团50%股权,创下江苏民企收购外企股权单笔金额新高。

【开发区建设】

开发区建设再创佳绩 2010年开发区争先进位成绩显著,在全省129家省级以上开发区中晋升了5位,达到了第37位。

开发区招商引资的集聚效应继续增大,全年新批进区企业 228家,新批1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15个,成功引进了埃马克(中国)机械有限公司、盛利维尔(常州)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常州博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 28家外商投资企业。新增工商登记注册外资3.82 亿美元,增长37.4%,实际到帐外资1.6 亿美元,增长50%。

三、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

 科技创新成果辉煌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不断夯实创新基础,搭建创新平台,优化创新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全年申报省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62项,全年新增国家级研发平台1家,新增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家,高新技术企业10 家、省创新型企业5家,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22项,申请专利1554件,其中发明专利353件;推进产学研合作,先后组织了与高校院所的5次产学研对接活动,达成科技协议25项;跻身全省县级市中首批“江苏省创新型试点城市”;光伏产业园被省科技厅认定为“江苏省金坛光伏科技产业园”;规模工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常州市口径)288.9亿元,增长36.1%。全年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215名,其中海归人才59名,常州市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5名。

【教育事业】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学校58所,普通中学在校学生2.58万人,小学在校学生2.54万人;教职工5139人,其中专任教师4393人;年内4054人参加高考,本科达线1233人。积极推进教育公平,继续执行“教育救助”政策,全年对贫困学生发放救助金550余万元,没有一名学生因家庭贫困而辍学;继续保持公办学校100%接纳外来务工子弟,确保外来务工子弟享受和本地学生就学的同等待遇。幼儿教育更加规范,全年3所幼儿园通过江苏省优质幼儿园验收,4所农村幼儿园顺利通过省合格园验收;高中教育质量提升,全市高考本科达线率比上年提升了4个百分点,华罗庚中学被评为江苏省首批素质教育先进学校;职业教育内涵更加明显,市职业教育中心顺利通过了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和省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的评估验收,并晋升为“江苏省中等专业学校”。高标准承办了第十五届“华罗庚金杯”数学邀请赛总决赛,我市代表队获得团体季军和2枚个人金牌。在第三届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我市1位同学的摄影作品荣获一等奖;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华夏之星”全国青少年音乐舞蹈电视展演活动中,我市2位同学分获金奖和银奖。

【文化事业】

文化事业繁荣活跃 组织实施了“文化百村行”、“广场月月演”、“优秀电影展映”等系列群众文化活动,举办各类书画摄影展览11次,全年送电影下乡2180场、送戏下乡42场,送书下乡11000册。文艺创作精品荟萃,大型现代儿童剧《留守小孩》获第八届全国优秀儿童剧展演 “最佳剧目奖”;《云溪高逸图》获第十六届亚运会全国中国画展优秀作品奖;《南雁荡游记》入选2010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古今争辉》在“花都水城,浪漫武进”全国摄影大展中被评为入选佳作;金坛刻纸代表性传承人获邀参加世博会“江苏周”文艺展演和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文化遗产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直溪巨龙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广电事业有序发展 数字电视双向网改造工程稳步推进,全年投入3000万元,完成了城区70%的小区及薛埠、直溪2个镇的数字电视双向网改造工作。

【卫生事业】

卫生事业统筹推进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市13个乡镇(中心)卫生院、市二院、15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106个村卫生室自3月1日起全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年末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共209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8个,拥有病床1685张;全社会卫生技术人员2246人,注册医师905人。农村居民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改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100%,实际人均补偿比达45.01%;年内全市共创建省级卫生村12个。加大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完成了直溪中心卫生院、儒林卫生院病房大楼改扩建工程,启动水北、朱林、城东、尧塘等卫生院异地新建工程。

【体育事业】

体育事业欣欣向荣 竞技体育再创佳绩,成功组织承办江苏省第十七届运动会6项赛事,并以71枚金牌位列省运会县(市、区)金牌榜第二名;全民健身蓬勃开展,举办了金坛市第五届全民运动会暨第七届全民健身节活动,组织开展第15届迎省运“丰登杯”环太湖地区金坛茅山登山锦标赛;体育产业发展迅速,全年新增体育彩票销售站点10个,完成销售额4702万元。

四、人口、民生与社会保障

【人口】

人口规模有效控制 年末全市总户数21.11万户,年末户籍人口54.9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12万人;计划生育率达98.5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

【人民生活】

居民收入稳步提高 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996元,同比增长10.7%,人均消费支出15020元,增长14.6%。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1761元,同比增长12.7%,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942元,增长12.1%。年末全市居民人均储蓄存款达32602元(按户籍人口计算),比上年末增长17.1%。

居住条件不断改善 2010年末城镇居民人均现住房建筑面积40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4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使用面积48.4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平方米。

【社会保障】

社保体系日臻完善 年末全市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职工12.1万人,参保覆盖率达98%;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职工11.83万人,参保覆盖率达98%;参加城镇失业保险人数达8.2万人,参保覆盖率达98%;参加工伤保险职工8.66万人,参保覆盖率达95%。

福利事业成效显著 社会救助力度不断加大,弱势群体和低收入家庭实现“应保尽保”,截止2010年底,全市最低生活保障家庭达6064户10679人,其中城市936户1585人,农村5128户9094人,全年发放最低生活保障经费2047万元。住房保障受益面扩大,全年安置经济适用房家庭255户,其中实物安置173户,安置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货币补贴82户,发放补贴金额180万元;新建廉租房52套,对符合廉租房补贴条件的509户居民发放租金补贴114万元。市社会福利中心项目的装修及道排工程基本完工;全年共募集慈善现款1309万元,其中,第九个慈善周募集现金825万元,协议兑捐482万元,新建立冠名捐赠1项200万元。

五、城乡建设

【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 2010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达21.82平方公里。完成了滨湖新城规划提升工作,滨湖新城基础设施配套工程BT项目合作,与上海城建集团公司正式签约。新城东苑、新城南苑30多万平方米安置房开工建设。全年完成了环湖北路、经十路、汇贤路南延、南一环东延等4条路的贯通;完成了市场路(虹桥路-东一环)改造工程。完成了南一环东延、汇贤路南延等6条城市道路绿化工程;华罗庚公园完成敞开式改造,免费对市民开放;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0.97%,比上年提升0.13个百分点。区域供水工程进展顺利,年内完成了东部镇内管网改造工程,解决了1858户无水户用水问题,中部区域供水工程积极推进,已投入资金3亿多元,完成了40多公里主管网建设。实施老小区封闭式物业管理,制定出台加强小区管理的政策意见,对华城一村、二村等6个小区实行封闭管理。老政府周边地块危旧房改造顺利实施,县府路、新安巷、老三中等地块房屋搬迁6.9万平方米。城区内涝整治力度加大,投入5000多万元,开挖沟渠1200米,铺设管道8700多米,完成金胜东路沿线、金湖路、南二环、虹桥、华苑等区域的内涝整治。在城区新增了7000平方米小车公共泊车位,基本建成景阳花园北侧、老镇广路东侧1.5万平方米停车场。稳步推进设防城市建设工程,已完成市级应急指挥中心系统、设防城市社区警务系统等项目的年度建设任务。

【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以“一城两副”为核心的城镇格局体系基本形成,5个现代化试验示范镇村、30个集中居住示范点的“三集中”建设成效进一步显现。深入推进“整治村庄环境、共建小康家园”专项行动,3个村通过“三清一绿”整治验收,28个村达到“五化三有”标准,6个村荣获“金坛市小康家园示范村”称号,新增常州市“五化三有”村24个、常州市小康家园示范村2个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589人。农村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镇(村)文化站(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健身场地覆盖率达100%。

六、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与治理】

环境质量继续改善 我市深入推进“环保在行动”、污染物减排、水环境整治三项重点工作,各项目标任务序时落实,区域水环境、大气环境质量总体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全市23个科考断面有21个达到功能区水质标准,达标率为91.3%,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机动车尾气、餐饮油烟、道路运输扬尘及建筑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的监督管理进一步加强,大气环境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符合二级标准,API小于100的天数达94%。

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全年累计投资1.2亿元,完成市一污厂、二污厂的除磷脱氮提标改造扩容工程,城镇污水收集管网新增43公里;全面完成8个镇村布局规划确定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和30个自然村农村生活污水生态净化处理设施;沈渎垃圾填埋场扩容工程按期完成,日处理能力达80m3的渗滤液处理工程完成方案编制。列入年度计划的主要工业污染物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的减排项目强力推进,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年内分别削减815吨和1690.6吨,“十一五”期间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的削减率分别达27.7%和24.3%,超额完成了总量控制目标。

生态建设着力推进 全年新创建7个省级生态村和12个常州市级生态村;创成常州市级绿色社区2个,省级绿色学校2所,常州市级绿色学校6所,另有1家省级环境教育基地获得命名;唐王五金等8家企业的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和常州晨晔服装有限公司等15家企业的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顺利完成。

备注:1.本公报使用的数据为快报数

2.文中统计数据除注明按可比价计算外,均按现行价计算

                                     撰稿人:戴晓静

                         核稿人:史悦平

                         签发人:周新生

时光轴

RAG20
RAG信息RAG类型操作时间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我市实现经济跨越发展的关键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紧紧围绕“三年翻番、跨越发展”的奋斗目标, 全力加快“开发区、滨湖新城、茅山风景区”三大板块建设,扎实开展“项目投入、招商引资、创新发展”三大攻坚行动,积极实施“产业转型、环境面貌、民生事业”三大提升工程,全市经济总体走出国际金融危机阴影,呈现又好又快发展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一、经济运行【综合】综合实力持续增强 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8.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6000元。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51.55亿元,增长24.8%,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8.03亿元,增长28%。产业结构更趋优化 全年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2亿元,增长4%(可比价,下同),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1%,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仍是全市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全年完成增加值173.7亿元,增长14.3%,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6.4%,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12.6亿元,增长12.5%,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6.5%,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RAG-ES2024-10-23
【农业与农村经济】农业生产稳步发展 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41.12亿元,增长10.3%,其中农、林、牧、渔和农业服务业产值分别为17.8亿元、0.29亿元、8.44亿元、12.4亿元和2.19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9.9%、0.2%、9.8%、12.7%和4.4%。完成多种经营产值33.94亿元,同比增长10.3%,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82.6%。全年主要农副产品产量如下: 产品名称 单位 2010年 比上年增长% 粮食总产量 万吨 28.22 0.7   #夏粮面积 万亩 24.8 3.8    总产量 万吨 7.76 5.1   #秋粮面积 万亩 35.72 -1.1    总产量 万吨 20.46 -0.9 油料产量 万吨 0.97 -7.9 肉类产量 万吨 3.9 21.9   #禽肉产量 万吨 2.37 63.4 水产品产量 万吨 3.64 -3.5 禽蛋产量 万吨 0.91 6.5 茶叶产量 万吨 0.22 10 水果产量 万吨 0.64 18.2 RAG-ES2024-10-23
 现代农业加快进程 以高效规模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迅速发展,全市亩效益在2000元以上的高效农业面积达29.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达58.8%。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新增省地方农业标准3个,成功创建国家级茶叶、长荡湖河蟹和省级优质稻米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全市已建成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7个。品牌意识进一步增强,全市已拥有江苏省名牌产品9只、江苏省名牌农产品3只、常州市名优农产品50只。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2.32万吨,下降2.4%。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8.58万千瓦,增长2.1%。水利建设深入实施 全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 45.1万亩。完成水利工程土方量387万方;加固圩堤8公里,防渗渠衬砌50公里;新建、改造泵站53座1381千瓦;塘坝达标改造18座;改造圩口闸4座。RAG-ES2024-10-23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