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沟窑遗址
共 1559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10:11
历史沿革
东沟窑遗址
东沟窑遗址始烧于北宋,并以刻、印花花卉的汝窑豆绿釉为主。到了北宋晚期,由于受钧窑的影响,则出现绿釉挂红彩的新品种,特别到金元时期,钧瓷更为盛行。
20世纪50年代,东沟窑遗址被发现。
1964年,故宫博物院到东沟窑遗址实地考察,河南省文物部门协助调查。
东沟瓷窑址现场
2005年,对东沟窑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遗址特点
综述
东沟窑遗址依山近水,地势北高南低,面积约8000平方米。2005年,开挖10米×10米探方4个,发现窑炉1座,水井1眼,灰坑4个。根据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结果,东沟窑钧瓷基本起末时间在金到元时期,东沟窑青瓷具有钧窑和汝窑特征。
窑炉
窑炉,3座。发现于断崖上,择选其中保存较好的1座进行了清理。方向141°,窑门、烟囱残缺,窑室两侧的墙体仅存烧土印痕。火膛为半圆形,后墙微弧,残存三层耐火砖,残高0.30米,宽2.14米。火膛底面平整,烧结坚硬。依据烧土印痕复原,窑床前窄后宽。前宽2.14米,后宽不明,进深残存1.02米。窑炉残损较严重,还是可以看出窑炉的大致结构与北宋时期马蹄形窑炉非常接近,从建造窑炉的地形选择上也完全一致。从窑炉的现状可以看出窑床至少有三次修补增高,每次增高约0.10米。
水井
水井,1眼。平面呈不规则圆形,上半部井壁不甚规整,考虑到安全问题未清理到底。口径2米左右,清理深2.04米。内填浅灰土,土质疏松。内含较多不规则石块。根据地层打破关系和出土遗物分析,废弃时间大约在金末至元初。
灰坑
东沟瓷窑址出土瓷片
灰坑,4个。有长方形、不规则长方形和不规则圆形三种。H4,平面为长方形,方向50°。除北壁斜直外,其余三壁皆垂直且规整,坑底较平坦。东西宽0.90米,南北长1.75,深0.32米。该坑内填浅灰土,土质疏松,内含少量炭粒。
文物遗存
综述
东沟瓷窑址出土瓷枕
东沟窑遗址出土了青釉瓷、钧釉瓷、白釉瓷、白底黑花瓷、素烧器等多种碎片;匣钵、试烧片、垫饼、垫圈支烧等窑具;碗、盘、瓶、盏、盏托、盆、盒、洗、注壶、枕等器物。
东沟窑遗址出土瓷片
瓷片胎质多为香灰色或灰白色,胎质细腻、坚密,吸水率较低;釉色以天蓝、葱绿居多,也有少量的天青、粉青、茶叶末、月白;器型造型众多、古朴大方,制作工艺精细。印花大部分是凸起的阳纹,纹饰题材分三种:一种是花卉;一种是海水游鱼;另一种是禽鸟纹。花卉题材又分为编枝花卉、折枝花卉、团菊纹。整体施釉均匀,釉面莹润、细腻,开细小冰裂纹,釉下汽泡较多,个别器物施釉不到底。器型主要有碗、盘、杯、洗、碟及罐等器皿。造型古朴、大方,制作规整。器物大致有直口盂、小茶托、圈足浅腹盘、敞口碗之类。
钱币
东沟窑遗址出土了1枚“建炎通宝”钱币,钱文较大,楷书,对读。郭较宽,肉较厚。背素,有郭近平。直径2.80厘米,穿径0.80厘米,厚0.11厘米。
研究价值
东沟窑遗址虽然面积不大,但却是文化层堆积比较丰富的区域之一,代表了东沟窑址不同时期的文化内涵。为东沟窑烧造年代的上限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东沟窑的遗迹包括窑炉、灰坑瓷器残片、水井等制作和烧成瓷器的重要条件,遗存提供了真实的研究对象。同时,为北宋晚期及金代的青瓷和钧瓷断代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保护措施
2019年10月,东沟窑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东沟窑遗址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汝州市大峪乡东沟村。
交通信息
自驾:自河南省平顶山市汝州市政府开车前往东沟窑遗址,路程约14.6千米,用时约28分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