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台遗址
青台遗址
共 1955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10:06
历史沿革
1922年,瑞典人T·J·阿尔纳发现青台遗址。
1951年夏初,夏鼐率领王仲殊、安志敏、石兴邦等来到青台遗址进行调查,根据地面出土器物判断,这里是一 处仰韶时代的文化遗存而后他们进行了发掘,取得重大的收获,并将发掘成果发表在1951年第2卷第9期的《科学通报》上。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地填河造田,将青台遗址破坏了22万平方米。
1981年3月,国家文物局批准郑州市博物馆成立青台遗址发掘队,并对遗址进行了全面发掘。
1981~1988年,国家文物局批准郑州市博物馆成立青台遗址发掘队,对遗址先后6次进行发掘,发掘总面积4000余平方米,同时出土了一大批珍贵的文化遗物。
1987年,考古队结束了青台遗址发掘工作,转入室内修复和整理。
2015年,根据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目标,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与中国丝绸博物馆共同申报“青台遗址丝绸起源”发掘项目,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再次对青台遗址进行科研发掘,探索丝绸的起源。
2019年6月20日,国内30多名天文学家、天文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再次对青台遗址进行了现场考察和研讨,认为这处遗迹是国内已发现的最早的北斗九星天文遗迹。
遗址特点
文物遗存
青台遗址出土的纺织品,包括麻织品和丝织品两类,均发现于婴幼儿的瓮棺葬中,粘附在骨骼上或棺壁上,多已炭化。麻织品是利用大麻的纤维加工后织成,所见为粗细、稀疏不同规格的平纹麻布。丝织品是用蚕丝织成,所见为纱和罗。纱为平纹组织,经纬稀疏。罗则质地轻薄,丝缕更纤细、结构更复杂,需要更先进的织造工艺来织成而。而青台遗址所见的罗为浅绛色,而这种带有色泽的罗的织造,尚需通过炼、染等裁的复杂工序来买现。是已发现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中时代最早、唯一带有色泽的丝织物。
历史文化
文物价值
青台遗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丰富的遗迹、遗物,对研究古代社会的历史与文化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对房基的研究,可以了解人们的居住情况及当时建造房屋的思想、技术、方法和进步程度,甚至可据此推断社会的结构与婚姻状况等;通过对墓葬的形制、大小、塟式、人骨架、殉葬品的研究,可以对当时的社会形态、埋葬习俗与人的寿命、死因、发育状况等一系列问题有深入的认识;通过对所用陶器的种类、质量、数量等的研究,可以知道当时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像吃、用等的一般情形。再如,通过对出土的纺织品的观察与研究。可以对当时的纺织技术及穿衣,问题,有比较正确的了解等。
青台遗址出土的麻织品和丝织品实物,是中国纺织史上的重要发现。特别是其中有色泽的浅绛色丝织品——罗的发现,填补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与研究的一项空自,把中国能够制造精美丝织品罗的历史推到了距今5000年以前,证明了史籍记载之黄帝及其元妃嫘祖“育蚕、取丝、造机杼作衣”等传说的可信性。因此,它对中国源远流长的纺织技术的产生、发展过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青台遗址青台“北斗九星”祭祀遗迹的发现,将中国观象授时的历史提前了约800年。经过专家研讨确认,青台“北斗九星”祭祀遗迹有明确的考古学文化和地层关系,它的发现说明中国古代对“北斗”天象和“斗柄授时”的观测利用非常早,也非常精确。青台遗址天文现象弥补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科技文明缺失的短板,对于文明起源研究具有独特的创新意义。
保护措施
1963年6月,青台遗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5月,青台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