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公路大渡河悬索桥

共 1883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11:46

历史沿革

1950年6月,西南军政委员会决定在泸定大渡河上修建一座悬索桥。1950年7月,交通部开始筹划和桥梁选址、设计、施工准备。选址定在泸定县城北桥头上村,距离泸定桥上游900米处。同年11月中旬,正式开工。1951年5月31日,竣工。1951年6月,通车。
1952年6月、1955年4月,经受了2次7级左右的地震,川藏公路大渡河悬索桥可以照常通车。
1970年,在上游修建了双车道的双曲拱桥后,川藏公路大渡河悬索桥就封闭备用。

建筑布局

川藏公路大渡河悬索桥东西两岸门式索塔高约16米,桥长约132米,桥面宽4.5米。钢索是由27根直径约3厘米的钢丝组合成的主索,分布在索塔左右两侧,中间分别由45根钢制吊杆将桥身悬吊在大渡河上,桥身由无数钢架铆焊而成,钢架上铺0.5米见方的方墩枕木,枕木上再铺“人”字形拼木。桥上可通行一辆卡车,最高载重量为15吨。该桥总投资147.5104万元,实际支出占预算数的86.2%。

主要构件

主缆
主缆:根据桥梁两岸地形条件的不同,主缆分跨跨径长度为25米+136米+41米,矢跨比为1/11。全桥共设置两根主缆,采用27根直径30毫米规格钢丝绳拧股为主缆。
吊索
吊索:采用90根直径为30毫米规格的单股钢丝绳作为吊索,吊索纵桥向间距为2.9米。边跨无吊索。
加劲梁
加劲梁:钢桁架梁为133.4米单跨简支梁,桁高3.175米,节间长2.9米,桁架中距为5.08米,主梁由若干工字钢及钢板用铆钉连接,在两跨之间再用钢梁剪刀支撑而成。
索塔及基础
左右岸索塔
索塔及基础:索塔采用门柱式钢筋混凝土结构,东西岸塔高都约16米,索塔为上横截面为0.8米×0.9米,下横截面为1.25米×1.58米的变截面形式。两岸桥台用当地自然条石“一丁一顺”砌筑在河滩礁石上,桥台相距约131米。
锚碇
碉堡
锚碇:两岸均为重力式锚碇。东岸锚碇构筑物两处,净距4.5米,整体形态前高后低,总长约12米,宽2.44米,最高处4.05米,钢筋混凝土锚碇位于中后端;西岸碉堡依靠山体砌筑,呈3层台地砖石,有拱券门窗洞,通面阔9.2米,通高14.5米,锚碇设在第一层台地,室内空间进深约7米,宽2.2米,通高8.4米,原应架设有2层木楼板,砌石拱券顶,券顶后端留有0.6米x0.6米出入口。

文物遗存

浮雕
两侧栏杆
川藏公路大渡河悬索桥桥头两侧是砖砌栏杆,每柱之间有建桥工具的浮雕,如扳手、夹钳、斧头等。
题词
川藏公路大渡河悬索桥
川藏公路大渡河悬索桥东岸门式索塔横梁上书“大渡河桥”,由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题写。索塔两侧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题写的楹联:“万里长征犹忆泸关险,三军远戍严防帝国侵”。
碑记
川藏公路大渡河悬索桥西桥头正面竖有三道屏墙,左为18军军长张国华、政委谭冠三撰写的碑文,中间是毛泽东《七律·长征》,右边为西南军区支援司令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军建桥碑记。桥西门式索塔两侧有西康省政府主席廖志高题写的楹联。在桥西的正对面崖壁墙上,由西南军区支援司令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军题撰的“大渡河桥碑记”,阴刻的文字清晰可辨。

文物价值

川藏公路大渡河悬索桥经历和见证了西藏的和平解放,西藏人民摆脱了帝国主义和西藏农奴主势力的控制和掠夺,走上了团结、进步、发展的光明大道;大渡河悬索桥遗产体现了当时的“苏式风格”,并且由于其有的多个题记、碑记,更丰富了该地区的文化价值;大渡河悬索桥遗产还体现了建国初期的桥梁技术,具有其科学价值。大渡河悬索桥桥梁遗产价值丰厚,值得深入的保护和研究。

保护措施

2019年10月,川藏公路大渡河悬索桥被列入名单。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川藏公路大渡河悬索桥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泸桥镇新桥村西。

交通信息

自驾:自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川藏公路大渡河悬索桥,路程约1.3千米,用时约5分钟。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