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广观音洞遗址

龙广观音洞遗址

共 1618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11:48

历史沿革

龙广观音洞发育于三叠纪中期的中厚层状白云质灰岩中。
1964年冬,龙广观音洞遗址被发现。
1965年,裴文中先生主持了龙观观音洞遗址首次发掘。此后到1973年,对龙观观音洞遗址先后进行过4次发掘。
1986年,北京大学考古年代实验室采用铀系法测定了龙观观音洞遗址出土骨化石的年代。
1986年8月,贵州省博物馆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联合试掘。
1990~1996年,贵州省博物馆对龙广观音洞遗址进行三次发掘。
观音洞
1992年,贵州大学化学系发现,可以采用铀系法测定龙广观音洞内发育完整的钟乳石类碳酸岩。

遗址特点

遗址
龙广观音洞发育于三叠纪中期的中厚层状白云质灰岩中,有大小两个向南的洞口。东侧洞口宽大,约高于西侧洞口,高出田坝约20米。遗址面积1000多平方米。

文物遗存

动物遗骸

龙广观音洞遗址一直动物遗骸数量最多,石化程度各异,计有20多个属种,以螺壳数量大而富有特色。脊椎动物有鱼、龟、鸟、熊、犀等,其中兽类(哺乳类)有14种。

骨制品

龙广观音洞遗址骨制品近百件,多用动物骨块制成,加工技术有打制、刮制和磨制等,加工多在一端。类型有骨锥、骨铲和角铲等。骨锥最多,分锐尖、钝尖、扁尖和弹头状等。典型的打制骨器、刻刮骨铲、似鸟艺术品、刻画符骨块等均属贵州省首次发现,为探讨原始艺术提供了依据。

堆积物

器物
龙广观音洞遗址主要堆积物存于东洞口内,洞高约5米,宽25米,进深约20米,面积200多平方米,以褐色为主,自上而下分13层。遗址的堆积物时代从临近更新世结束到全新世早期;文化时代从旧石器时代晚期一直延续到新石器时代早期结束,第11层至第8层的碳14年龄为距今9970±200~7080±300年。表层为不完全性钙板,厚薄不匀;底层(第13层)为灰褐色,胶结坚硬,顶部出少量化石和石器。各层都含有文化遗物,其中第7.9两层为灰烬。第9层厚约1.2米,文化内涵丰富。共采集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骨器、陶片、人类遗骸等20余万件,以及大量的用火遗迹,并填补了多项空白。

石物

龙广观音洞遗址发现人类遗骸30多件,石化程度不一。有头盖骨、肢骨和单个牙齿等。单个牙齿的数量较多,分属不同年龄和个体。其形态特征大多可归属现代智人。石制品数以万计,有打制和磨制石器。打制占多数,有石核、石片、石叶、有疤坑砾和石器等。其中石片和石器为数最多,类型多样。石片以台面性质存在有11种,天然台面和零台面石片比例最大。石器多由石片加工而成,且以反向加工为主,类型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端刮器、修背石刀、凹缺刮器、雕刻器等几大类。许多石器加工精细,形态别致。磨制石器10余件,完残不一,有石斧、石链等。大部分石器为局部磨制或器体上保留打制痕迹。最早出现磨制石器的地层距今约8000年。

陶片

陶片20余块,均夹粗细不等的砂粒,火候低,颜色有红、褐、灰,黑几种,纹饰可辨有粗细绳纹等,出现在距今8000多年的文化层中。

研究价值

内部
龙广观音洞遗址填补了贵州省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空白,对探讨贵州省乃至中国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这一关键性问题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保护措施

1985年11月2日,龙广观音洞遗址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广观音洞遗址
2013年3月5日,龙广观音洞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龙广观音洞遗址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龙县龙广镇七星村平广组北面。

交通路线

北京市——大广高速——二广高速——沪昆高速——龙广观音洞遗址
上海市——沪昆高速——余安高速——龙广观音洞遗址
郑州市——二广高速——杭瑞高速——惠兴高速——龙广观音洞遗址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