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观音洞遗址

黔西观音洞遗址

共 1358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4-05-24 11:48

遗址历史

遗址是大型洞穴型遗址。主洞口向西,东西长约90米,宽1-9米,中有南北两个支洞,面积约1000平方米,自1964年起,进行过四次较大规模的发掘。洞穴堆积厚达9米,分为上、下两部分。
该遗址是人类早期的活动遗迹,属旧石器时代中期或晚期。这时的人类还处在“晚期直立人”阶段,人类已经能够
那时的古人类以采集和狩猎为生,洞里留下了25种哺乳动物化石。这些动物稀奇古怪,有柯氏熊、大熊猫、最后、贵州、似、巨獏、等,大抵属于“南方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它们当中,有8种动物已经灭绝,根据这些动物遗骸,地质学家们判断正处在地壳演变的“更新世中晚期”。遗憾的是,在这里并没有发现。古人不知何处去,文化依旧闪光芒。考古学家根据这些丰富的文化遗物,把它命名为“文化”。

文物遗存

黔西观音洞文物
已经发现石制品3000多件,种类包括石核、石片、、尖状器、、雕刻器等多种。石器的原料、制作与类型组合都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反映了西南地区文化发展的特点。已发现的化石有20多个种类,其中尤以等的数量为多,与早期人类的狩猎活动密切相关。

遗址价值

黔西观音洞遗址
先生认为,这是“我国最重要的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址之一”,它的文化面貌独特,“对于研究我国旧石器的起源和发展,研究华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活动,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以先生为总编的《》,对文化有几句很有分量的话。其一是说:“在我国南方,属于中期的遗址,首推贵州黔西观音洞。”其二是说:石器“加工之细致和方法之多样,为同期各地石器之冠”。这几句中肯的评语,充分体现了黔西观音洞文化在南方和中国的重要地位和科学价值。
观音洞以其独特而丰厚的文化内涵引人注目,在全国与、山西西侯度鼎足而立。专家们经过大量比较,认为文化是有别于其他文化系统的另一种类型。不但是“与欧洲大陆的旧石器文化不相同的一种新文化系统”,而且“与中国已知的‘’文化也很少有相同之处”。《》把我国早期文化,分为三种类型或三个古文化区:第一个文化区是以山西的西侯度和河文化为代表,第二个文化区是以为代表,第三个文化区则以贵州黔西观音洞为代表。这就是说,在中华大地上,文化起源是“多元”的,早期的人类分别在不同地区创造文化,以后才渐渐合“多元”为“一体”,黔西观音洞文化就是这“多元”中的“一元”。

遗址保护

人们在谈论中国早期文化遗址时,常说“北有,南有”。也正是这个原因,2001年6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公布文化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入“国保档案”。这是贵州“”的“第一乐章”,是贵州悠久文化的源头,在此之后,古人类在贵州这块土地上的活动更广,创造更多,已发现的古人类、将近百处,在全国占有重要一席。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