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山县

联合创作 · 2023-07-26

地名由来:据《兴山县志》(光绪版)记载:“环邑皆山,县治兴起于群山之中”而得名,故名兴山县。

昭君故里

2023年1月,水利部公布第五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兴山县入选。

2022年3月,兴山县被确定为2021年湖北省茶叶主产区。

2022年1月,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重新确认兴山县为2021年度国家卫生乡镇(县城)。

2021年5月,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兴山县人口数量为15.39万人,位列宜昌市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11位,位列湖北省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97位,位列全国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2379位。

2020年5月,第二批湖北省食品安全示范县名单出炉,兴山县榜上有名。

2019年3月,兴山县列入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湘鄂西片区)。

2009年1月,兴山县上榜第二届全国文明村镇名单。

兴山县是汉明妃王昭君的故乡,始建于公元260年。县辖2乡6镇、89个村2个居委会5个社区,国土面积2327平方公里,总人口181151人。基本县情为:

大山区县。兴山县位于湖北省西部、长江西陵峡北侧、大巴山余脉与巫山余脉交汇处。境内山峦叠嶂,沟壑纵横,共有大小山头3580座、溪河156条,海拔高差2317.4米,人口密度80人/平方公里。全县地貌结构为“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面、道路和家园”,人均耕地1.08亩。

库区移民县。因三峡工程建设,兴山是湖北省4个库区县区、3个整体搬迁县城的县区之一,移民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19%。

老区贫困县。兴山县是巴兴归革0据地,早在1927年4月就建立了0兴山县特别支部委员会。全县8个乡镇都是省定贫困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

资源丰富县。兴山有水能、矿产、林特、旅游四大自然资源,兴山依托四大资源,不断探索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途径,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兴山历届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按照“水电起步,矿产突破,林果特开花”的县域经济发展总体战略,依托资源,开放开发,励精图治,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特别是近十多年来,我县在中央各部委、省市各部门和对口支援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牢牢把握搬迁、发展、稳定的工作大局,以搬迁促发展,以发展保搬迁,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

历史沿革:

兴山县,后汉三国时吴景帝(孙休)永安三年(260),析秭归县游家河以北置兴山县,属建平郡。

西晋,太康元年(280)兴山仍属建平郡。

南北朝,北周建德六年(577)置长宁县,兴山并入长宁,属秭归郡。

隋朝,开皇元年(581)改长宁为秭归,兴山复入秭归,属巴东郡。

唐朝,武德三年(620),复设兴山县,隶属归州。

天宝初年,属巴东郡。

乾元初年复属归州,隶属山南东道。

五代十国,属归州。

宋朝,熙宁五年(1072)改兴山县为兴山镇,并入归州。

元佑初年复置兴山县,隶属荆湖北路。

建炎中(1128)属夔州路。

元朝,至元十六年(1222)属归州,隶属湖广行中书省。

明朝,洪武九年(1376)兴山属夷陵州。

正统九年(1444)三月兴山并入归州。

弘治三年(1490)再设兴山县隶属归州。

清朝,兴山隶属归州,雍正十三年(1735),归州改属宜昌府,兴山县隶属宜昌府。

中华民国元年至十三年(1912-1924年)兴山隶属荆南道后改荆宜道。

民国二十一至二十四年(1932-1935)属湖北省第九行政督察区。

民国二十五至三十八年(1936-1949)属湖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

其间1930至1932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巴(东)兴(山)(秭)归苏维埃政权,属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之一。

1949年8月6日兴山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兴山县隶属湖北省宜昌行政专员公署,1951年隶属湖北省人民政府宜昌区专员公署,1955年隶属湖北省宜昌专员公署。

1958年12月隶属宜都工业区行政公署。

1961年5月撤宜都工业区行政公署设宜昌地区专署,兴山属之。

1968年1月隶属宜昌地区革命委员会。

1978年8月隶属宜昌地区行政公署。

1992年7月6日,撤销宜昌地区,兴山县隶属宜昌市人民政府至今。

1992年12月12日,《关于湖北省兴山县人民政府驻地迁移的批复》民行批〔1992〕161号,将兴山县人民政府驻地由高阳镇迁至古夫镇。

浏览 5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