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家金矿遗址

共 1396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4-05-24 11:36

历史沿革

2009年7月,上饶县考古工作者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发现了这里的包家金矿遗址,后经国内专家考察论证,确认包家金矿为“迄今所见中国开采年代最早、开采时间最长、矿业遗迹极为丰富的岩金矿遗址”。同年9月,江西省文物考古专家在包家金矿遗址发掘中发现了一个宋代金矿淘洗池。
2016年9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包家金矿遗址考古发掘工作队第一批专家进驻上饶县茶亭镇包家村。

遗址特点

包家金矿遗址是中国已发现历史最早的金矿遗址,历经唐宋元明清5个朝代,持续开采时间在1100年以上,历时之久,规模之大,世界罕见。分布范围达25平方千米,采矿区面积约14平方千米,由采矿区、洗矿区、冶炼区、道路桥梁、矿工住区、管理机构区、寺庙、祭祀场、采石场等各种类型的文化遗存组成。选矿区、冶炼区及管理机构区面积约1平方千米。采矿遗迹有300多处,包括露天采区的露采坑和探槽;地下采场由平巷、斜巷(斜井)、天井、竖井、盲井等组成的窿洞,有的直径达百米、深度数十米,还有长达数百米、深约10米的探矿槽。已发现古代老窿1112处,有的老窿纵深60余米,其开采深度达30~50余米。在主采区之一的白水坑一带就分布着500余个矿坑,老窿纵深有的达上百米,矿洞周边明显有古代烧爆法痕迹。洗矿区遗存包括人工修筑的淘洗池和利用石岗坡地开凿分级的洗矿场。炼渣堆积区面积约7500平方米以上。区域内有巧妙利用自然巨石开凿的水力自动淘金场,有大量的地下开采遗迹,同时还有通风、提升、运输、排水等完备的矿山体系。
在遗址的虎形山、茶园、猴头山等地,考古人员还发现了6处摩崖石刻。石刻大多位于古矿洞口的崖壁,内容多与当年采矿活动有关。有的标有明确的年月日,有的标记着解读金矿的“藏宝图”。最早一处题刻为唐乾元二年(759年),最晚题刻为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历经千年风雨,这些石刻依旧清晰可辨,为采矿的起始、延续、终止年代提供了直接的实物资料。

文物遗存

摩崖石刻
包家金矿遗址的古冶炼区,挖掘出了元代的影青瓷高足杯、青釉刻花碗底片、元末明初的豆青釉碗底片、明清时期的青花杯、碗残片等。古矿洞口发现了6处摩崖石刻,有的标有明确的年月日,有的标记着解读金矿的“藏宝图”。最早一处题刻为唐乾元二年(759年),最晚题刻为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

文物价值

包家金矿遗址是迄今所见中国最早的金矿遗址。遗址开采年代较早、开采时间较长,矿山体系完备,矿业遗迹极为丰富且保存状况较好,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矿冶技术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保护措施

2009年,广信区邀请了省级专家指导考察,并做好了基础档案工作,初步划定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四至界线:东至高山,西至飘夕溏,北至火炉岗,南至岩脚底,面积约15平方千米,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外延50米。
2013年3月5日,包家金矿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浏览 8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