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河承恩寺
共 1901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11:21
历史沿革
隋年间(605~618年),始建茨河承恩寺,初名“宝岩寺”。
唐二年(764年),茨河承恩寺更名为“广德宝岩禅寺”。
元朝末,茨河承恩寺毁于。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茨河承恩寺原址修建。
明年间(1403~1424年),茨河承恩寺大肆复建。
明五年(1461年),茨河承恩寺改名为“大承恩寺”。
2016年,对茨河承恩寺修葺,完善天王殿、“永安招提”门、东西客房和厢房以及和尚殿。
建筑格局
茨河承恩寺坐北朝南,依山而建,沿中轴线对称布局。现存建筑有天王殿、东西厢房、大雄宝殿(又称水陆崇予殿) 及东西客堂、永安招提门、和尚殿、钟鼓楼等,建筑面积1216平方米。另外,还有公主坟、和尚石塔及石刻等。
茨河承恩寺
主要建筑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为茨河承恩寺的主体建筑。面阔进深各五间,平面布局呈正方形,边长21.08米,单层重檐歇山顶,抬梁式构架。该殿是依据 易经的天圆地方学说和地磁学理念营造。三十六根立柱平面分布早三个规则的正方形,内含三个内切圆,并构成一个完整的八卦。蕴含阴阳、扶正去邪的思想观念,这种布局形式在中国佛教寺院建筑中较为少见。
东西厢房
东西厢房面阔二间5.6米,进深6.8米。单精双层硬山顶,九步檩穿逗式梁架,前檐装隔扇门窗。
天王殿
天王殿面阔五间22.15米,进深10.15米,通高12.40米,单层硬山项,明间构架为抬梁式,次间穿逗式,中前后各一单步梁。立柱二十六根,两梢间各加一根中柱。明间前檐装隔扇,次间与稍间均砌坎墙。殿内梁、榜、柱均饰彩绘。
东西客堂
东西客堂面阔三间9米,进深7.5米。单层硬山顶,五架梁前后双步梁。明间前檐装隔扇门,次间砌次墙加隔扇窗。
钟鼓楼
钟楼坐东朝西,鼓楼坐西朝东。面阔、进深各三间,呈正方形,边长10.05米,通高12.7米。双层重檐歇山顶,五架梁四周出单步梁。前檐明间装隔扇门,次间砌坎墙加隔扇窗。钟楼内供及其二弟子, 楼顶正中悬挂铜钟。铜钟铸于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高2.3米,口径1.57米。重万余斤,通休铭刻古梵文四千八百八十九字。
和尚殿
和尚殿面阔三间12.6米,进深8.01米,单檐硬山项穿逗式构架。前檐有廊,檐柱间为隔扇门窗。
公主坟
公主坟位于茨河承恩寺西200米处,坐北朝南,墓前立有清同治二年(1863年)“隋炀公主之墓”碑记。
石塔
石塔用青石雕琢分块合成,共七级。系清咸丰年间承恩寺“第二十代住持兴山宝公之塔”,上有塔记和浮雕刻有佛像、花鸟、八仙人物图及诗文。
永安招提门
永安招提门是联通第一天井院和第二天井院的关口,具有明清时期典型的垂花门风格。整体上,这是一堵建筑于石砌高台上的灰陶砖墙。墙的屋脊由模制卷草纹的青砖侧立拼砌,其下灰瓦出檐,檐下内收呈半弧状,以墨色装饰成黑底白线,白线中隐见五段墨书文字,颜色斑驳。其下构筑一道双柱单檐式垂悬牌楼。牌楼两柱凸于墙面、垂于地面,上抵牌楼屋顶下部,下抵砖雕柱础。牌楼屋檐呈半弧状,正脊由砖雕连枝纹构成,两端上挑的鸱吻威风凛凛。右侧鸱吻旁的一块平铺叠砌青砖的侧面,刻画有“道光弍十年”纪年文字。牌楼屋檐下由莲花状造型装饰,其下内收呈半弧状,弧面白底黑线与墙体屋檐下的黑底白线形成对比。牌楼檐下镶嵌一块石质横匾,其上由右至左阴刻楷书的“永安招提”四个大字,书写工整。起首纵书有“道光岁重光赤奋若且月谷旦”十二个阴刻小楷文字,落款为“阖院大众建立”字样。牌楼下是拱券顶门洞,拱顶正面饰墨绘卷草连纹,其上端装饰一个弓形横枋,其上就是“永安招提”石匾。
历史文化
许多电影在茨河承恩寺拍摄外景,包括等。
文物价值
茨河承恩寺建筑蕴含易经、阴阳、八卦等传统文化,在历史、建筑、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措施
2006年5月25日,茨河承恩寺被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茨河承恩寺位于北方承恩寺景区内。
交通指引
自驾:自茨河镇人民政府出发,路程约12.9千米,约18分钟到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