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联合创作 · 2001-01-01 00:00

2002年4月5日

  200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人民紧密围绕“富民强市”的宏伟目标,振奋精神,迎难而上,真抓实干,开拓创新,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市经济在外需减弱的不利条件下保持较快增长,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主要人均经济指标占全国、全省和苏北的比重稳步上升,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实现了“十五”计划的良好开局。

  一、综  合

  全市经济稳定增长。据统计,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29.0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9%,分别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高3.6个百分点和0.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4.24亿元,增长6.9%;第二产业增加值135.70亿元,增长13.2%;第三产业增加值99.08亿元,增长11.9%。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422元,比上年增长9.6%,占全国、全省和苏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85.08%、49.69%和93.14%,比上年提高3.83个百分点、0.84个百分点和1.69个百分点。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上年的30.3:40.0:29.7调整为28.7:41.2:30.1,实现了由“二、一、三”到“二、三、  一”的历史性变化。全市行政区划调整顺利实施,为加快城市化进程、做大做强中心城市、优化资源配置创造了条件。
  非公有制经济尤其是私营个体经济发展较快。全年新增私营企业1694户、个体工商户2.19万户。年末全市共有私营企业7388户,个体工商户15.78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19%和11%。全市私营企业注册资金31.97亿元,比上年增长44.4%;当年新增注册资金9.83亿元,完成年度目标196%。全市注册资金100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319户,新增66户。其中,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的企业44户,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2户。全市私营企业当年技术改造投入13.5亿元,比上年增长34%。私营个体经济全年实现销售收入85.2亿元,比上年增长20.2%;入库税金2.98亿元,增长17.9%。
  市场物价平稳运行。2001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与上年持平。从各分类项目来看,食品价格下降0.7%,其中粮食上升7.7%、肉禽及其制品上升0.9%、蛋类上升9.2%、水产品下降5.8%、鲜菜下降8.8%;烟酒及用品类下降4.2%;衣着类下降4.2%;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下降3.6%;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下降1.8%;交通和通讯下降3.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3.1%;居住类上涨8.4%。市区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1.4%。
  劳动就业工作继续加强。年末全市城镇从业人员49.6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88万人;其中在岗职工36.75万人,减少1.05万人。全市私营个体从业人员41.74万人,增加1.74万人;其中农村私营个体从业人员29.77万人,增加0.13万人。多渠道扩大就业,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全市通过多种途径使1.21万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8%。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在结构调整中稳步发展。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83.32千公顷,比上年调减18.84千公顷;总产量301.58万吨,下降0.3%。棉花播种面积为5.05千公顷,比上年增加1.11千公顷;总产量6346吨,增长35.8%。油料播种面积91.62千公顷,比上年下降12.19千公顷;总产量25.06万吨,下降0.4%。其中,油菜籽产量10.91万吨,增长9.6%;花生产量13.83万吨,下降6.0%。蔬菜面积达104.23千公顷,比上年增长2.9%;蚕茧总产量0.63万吨,比上年增长16.7%;茶叶74吨,增长54.2%;水果4.5万吨,下降2.2%。
林业、牧业生产继续增长。全年造林面积6.90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03.7%。主要畜产品中,猪牛羊肉22.49万吨,增长2.6%;禽蛋总产量16.91万吨,增长41.6%。全年水产品产量22.28万吨,下降0.5%。
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326.1千公顷,增长0.1%;节水灌溉面积24.3千公顷,新增5.09千公顷。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提高,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232.55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5.2%。
  农村改革与发展状况良好。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减轻了农民负担。粮棉流通体制改革和农村信用社改革不断深化。乡镇企业经过转制实现速度效益双提高。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总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61.6%提高到62.4%。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08.6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
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72.0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其中,国有工业增加值27.93亿元,增长5.3%;集体工业增加值4.30亿元,下降35.4%。私营工业增加值13.54亿元,增长73%;外商、港澳台商投资工业增加值5.88亿元,下降9.2%。农村工业发展势头较好,大中型工业增长平稳。农村工业完成增加值14.72亿元,增长24.5%;大中型工业增加值42.47亿元,增长10.8%。重工业增长快于轻工业。全年完成轻、重工业增加值40.99亿元、31.0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2%和21.5%。
  技术进步取得新成效。全年完成技改投入50.21亿元,比上年增长23%,开发新产品380个,新产品销售率达21%。规模经济进一步发展,46户重点企业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增长点培育力度加大,全年新增销售1000万元以上项目78个,规模以上企业91个。在4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与上年相比,产量保持增长的有34种,下降的有6种。其中,卷烟增长14.9%、白酒增长25.7%、生铁增长26.8%、成品钢材增长25.5%、改装汽车增长59.6%、化学农药增长27.9%、轮胎外胎增长11.9%、烧碱增长14.1%、肥皂增长17.3%、变压器增长29.2%、电子原件增长21.5%、印染布下降4.6%、水泥下降3.7%、液压元件下降1.6%。
  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全年完成县(区)属以上企业改制110户,对15户大中型企业进行了规范的股份制改造,江苏双合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获准进入上市辅导期。组建了4户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和2户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初步建立起三个层次的国有资产管理、运营和监督体系。企业资产重组得到推进。金湖金晔药业公司与中国神华集团香港分公司重组合作成功;盱眙冷冻加工厂将有效资产转让给连云港大华食品有限公司,组建天鹅湖食品有限公司。在推进各项改革的同时,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努力营造公平、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
  工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改善。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52.9亿元,比上年增长19.1%;实现利税33.1亿元,比上年增长47.8%,其中利润9.96亿元,增长120.5%。国有企业扭亏脱困成效显著。全市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5.4亿元,比上年增长116%;亏损企业亏损额下降60%。
  建筑业较快发展。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27.1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8.3%。建筑企业实现利税总额5.5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其中利润2亿元,增长189%;全员劳动生产率5万元/人,增长31%;全年施工单位工程个数为3013个;施工房屋建筑面积1059万平方米,增长49%;房屋竣工面积706万平方米,增长53%。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稳定增长。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5.02亿元,比上年增长19.7%。其中国有经济投资56.17亿元,增长0.4%;集体经济投资20.37亿元,下降0.1%;私营个体经济投资24.38亿元,增长123.5%;其他各种经济类型投资54.10亿元,增长27.7%。按投资管理渠道划分,基本建设投资38.97亿元,增长2.3%;更新改造投资23.58亿元,增长24.3%;房地产开发投资11.27亿元,增长53.3%。
投资结构继续改善。全市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4.01亿元,比上年增长23.0%;第二产业完成投资54.47亿元,增长21.6%;第三产业完成投资86.52亿元,增长17.8%。在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中,能源工业投资9.89亿元,增长27.9%;原材料工业投资7.06亿元,增长34.2%;机电工业投资2.95亿元,增长35.3%;轻纺工业投资8.95亿元,增长2.1%;运输邮电通信业投资18.83亿元,增长13.6%;文教卫科体投资5.17亿元,增长24.3%。加快投资体制改革,放宽民间资本的准入限制,促进社会投资较大幅度增长。全市私营个体经济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8.4%提高到15.7%。
  重点项目建设继续加强。淮河入江水道金湖大桥建成通车,淮钢集团全连轧生产线、清江石化综合改造项目等24个重点技改项目全部按期建成投产。淮河入海水道、移动GSM网扩容工程、洪泽灌溉总渠大桥、盱眙——滁州公路改建,淮安、淮阴两座三线船闸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农村电网改造基本完成,县级城网建设与改造工程已正式开工。
  建设大城市的步伐加快。2001年,我市建成了承德路、沈阳路等一批主次干道,完成北京新村、城区路灯改造等实事工程,实施城区巷道、旱厕改造等一批民心工程,新建新世纪城市花园等一批重点小区,开工建设市民健身广场,加快水渡口新区启动、建设步伐。
  固定资产投资成果显著。继沂淮江高速公路、宁连公路北段高速化改造完成之后,宁宿徐高速公路全线建成通车,我市高等级公路通车里程已达149公里,位居全省前列。全年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共建成投产项目404个,项目建成投产率为79.7%;新增固定资产40.18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64.2%。

  五、国内贸易

  商贸流通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2001年,我市新亚商城、清江商场等大型骨干企业扩大营业面积,改善购物环境和质量,提高了企业效益;中小流通企业通过建新租旧和售租结合等办法激活机制,整体效益得以改善。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4.3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其中,城市(包括县城)零售额95.5亿元,增长11.4%;农村18.8亿元,增长8.6%。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81.1亿元,增长13.4%;餐饮业10.4亿元,增长21.5%;其他行业22.8亿元,与上年持平。
  商品交易市场已成为日用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重要集散地。2001年,我市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159亿元,比上年增长37.1%;年成交额在亿元以上的重点商品交易市场9家,成交额39亿元,其中成交额2亿元以上的有7家,成交额31亿元。私营个体经济是我市商品交易市场的主要支撑点,在亿元以上重点商品交易市场中,出租给个体的摊位数占98%。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稳定增长。2001年,面对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明显减缓的严峻形势,我市坚持市场多元化、以质取胜和“科技兴贸”战略,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全面实施“免、抵、退”税政策,外贸出口保持一定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2.8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8%。其中出口总额2.01亿美元,增长9.7%;进口总额0.85亿美元,增长29.2%。我市继续巩固传统主体出口市场,对美国、日本、欧盟出口额2483万美元、1330万美元和3570万美元,分别增长2.6%、9.3%和14.8%;对东盟、台湾省出口额1102万美元、244万美元,分别增长0.3%、44.1%。非洲、欧洲等新兴市场进一步拓展,出口额分别增长14.3%和19.3%。出口产品结构趋向优化。机电产品稳定增长,出口3225万美元,增长19.0%,占全市出口总额的16.1%,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一般贸易出口1.30亿美元,增长26.1%。
  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加大。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6个,比上年增加2个,其中总投资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2个。新签利用外资协议金额1.08亿美元,增长14.5%。但实际利用外资金额有所下降,全年实际利用外资5500万美元,比上年下降39.0%。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804万美元,下降35.1%。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继续保持增长。全年签订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同额6659万美元,完成营业额854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4.1%。

  七、交通、邮电业和旅游

  交通运输生产平稳增长。2001年,我市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43.08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1%。其中,公路10.29亿吨公里,增长4.7%;水运32.79亿吨公里,下降0.6%。全市各种运输方式完成旅客周转量22.68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5.5%。其中,公路22.65亿人公里,增长5.5%;水运332万人公里,下降5.4%。港口货物吞吐量1384万吨,比上年增长4.1%。公共交通快速发展,市区公交线路已达48条,营运车辆510辆,营运里程500公里。
  公用通信能力提高,邮政新型业务继续发展。全市年末局用交换机总容量达97万门,新增8万门。其中,市话交换机容量35万门,新增2万门;农话交换机容量62万门,新增6万门。年末电话用户数达68.8万户,新增14.1万户。其中,城市用户28万户,新增5.1万户;乡村用户40.8万户,新增9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29.19万户,新增6.18万户。全市电话普及率达15部/百人,比上年增加1.8部。长途光缆线路总长度2.24万公里,新增600公里。多媒体通信网县级站点全部建成,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到8.36万户,增长了27%。
国内旅游业较快增长。2001年,我市国内旅游接待人数达388.4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0.9%;国内旅游收入17.33亿元,增长35.4%。国际旅游业稳步发展。全年入境人数0.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1%。其中外国人0.41万人次, 港澳台同胞0.29万人次,分别增长2.5%和22.7%。过夜旅游者50.29万人天,增长44.3%。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9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7.4%。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2001年,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34.98亿元,比上年增长35.8%。地方财政收入14.99亿元,增长23.7%,其中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农牧业税分别为3.36亿元、1.99亿元、1.98亿元、1.83亿元,比上年增长41.9%、0.9%、71.4%、323.6%。上划中央收入19.99亿元,增长46.6%,其中一般消费税9.91亿元,增长51.7%。全年财政支出23.96亿元,比上年增长24.7%。
  支出结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基本建设拨款、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农林水气等事业费、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分别为0.55亿元、0.93亿元、0.75亿元、0.85亿元,比上年增长35%、199.1%、14.1%、37.7%;文教、科学事业费分别为6.57亿元、406万元,增长24.4%、11.5%;社会保障补助支出0.44亿元,增长26.9%;行政管理费3.78亿元,增长22.3%。
  金融运行保持平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97.2亿元,贷款余额160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17.59亿元和9.7亿元。存款中,企业存款余额54.46亿元,比年初下降7.02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22.96亿元,比年初增加16.66亿元。贷款中,短期贷款余额128.1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29.94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5.47亿元和3.95亿元。银行现金收入54.07亿元,现金支出53.89亿元,货币净回笼1742万元。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全年保费收入4.55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其中财产险收入1.41亿元,寿险收入3.14亿元,分别增长15.0%、11.9%。全年赔付额0.81亿元,比上年下降9.1%。其中,财产险0.65亿元,下降8.1%;寿险0.16亿元,下降12.8%。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队伍不断扩大。年末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不含非公有经济)达9.48万人,比上年增长4.5%。全市有科研机构25个,其中县以上全民所有制独立科研机构11个。大中型工业企业拥有科技开发机构32个。全市民营科技企业达41个。
  科研开发成效显著。全市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64项,其中省奖2项。全市专利申请170件,其中公开授权103件。组织实施省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64项,获省资助经费551万元,组织实施市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00余项。获省星火、火炬贴息19项,贴息资金181万元,软件应用开发项目获国家财政部资助30万元。
科技示范引导经济发展的力度加大。全市有14项产品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产品,有7家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农业技术创新步伐加快,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得到加强,星火带建设取得新的进展。金湖石油化工机械,淮阴区、洪泽县盐化工,楚州区纺织工业,盱眙县建材、药材先后被省科技厅确认为星火带支柱产业。
  质量检验工作得到加强。年末全市共有法定产品质量检验机构11个,法定计量技术机构14个。监督抽查产品306种,强制检定计量器具1.57万台件,制、修订地方标准2项。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2001年,我市2所普通高校共有在校学生1.6万人,专任教师1494人,分别比上年增长0.24万人和401人。各类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3.08万人,比上年减少0.23万人。全市普通中学在校学生24.52万人,比上年增加0.86万人。小学在校学生59.91万人,比上年增加1.41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96%,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保持在75%以上,高考本科达线人数4550人。创建国家级示范高中2所、省级合格职教中心3所。淮阴电子学校升格为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全年改造中小学危房25万平方米,扩建校舍16.8万平方米。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继续推进文化名城建设,文化产业发展取得新成效。全市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全面繁荣。文化基础设施改善,文化活动健康活跃。年末全市共有文化馆9个,艺术表演团体9个,公共图书馆8个,博物馆5个,公共图书总藏量871千册(件);共有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2座,县级广播电视台6座,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100%。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514 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74个,卫生防疫和防治机构9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9个。全市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7868张,其中医院、卫生院病床7768张;卫生技术人员1.21万人,其中医生4887人,护师和护士3765人;卫生防疫和防治人员561人,妇幼卫生人员428人。全市25%的县达到初级卫生保健先进县标准,适龄儿童计划免疫投保率达95%以上,农村改水新增受益人口达28.2万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在省青少年年度比赛中,全市337名运动员参加了23项比赛,夺得金牌44枚,奖牌132枚,列全省第七位,有7人次打破年龄组纪录,8人次达一级运动员标准,85人次达二级运动员标准。在全国青少年比赛中,全市19名运动员代表江苏省参加比赛,获得金牌19枚、奖牌39枚。全市23名运动员代表江苏省参加在广东举行的全国第九届运动会,共夺得5.5枚金牌,是夺得金牌最多的一次。全市在校学生体育达标率达95.8%。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监测、环境监理和宣教机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取得进展。全市已有4个监测站、6个监理大队、5个宣教中心通过了验收。年末全市共有环境保护人员550人,其中科技人员329人;乡以上环境监理人员108人;环境监测站9个。全市设立自然保护区3个,自然保护区面积0.38万公顷;建成烟尘控制区2个,面积达46.9平方公里;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1个,面积为27平方公里。金湖、盱眙两县被批准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区,其中盱眙县已经建成。
  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大。四季青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已投入运行,日处理能力增至6.9万吨;投资1.2亿元的南水北调应急工程淮阴二站已经开工;输水干线上平桥水质自动监测站已经建成使用;清安河上游已整治完成,中游整治主体工程已竣工;淮河治污取得阶段性成果,修建2.7公里沿淮风光带;新上建设开发项目环保审批率、环境评价率保持较高水平。全市实现了国家要求的14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显著。全年人口出生率8.66‰,死亡率3.84‰,人口自然增长率4.82‰。全市年末总人口514.3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1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8.12万人,增加11.06万人。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根据对100户城镇住户的抽样调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13元,比上年增长6.5%;人均消费性支出4544元,增长4.4%。全年在岗职工工资总额33.23亿元,比上年增长9.6%;在岗职工平均工资8949元,增长12.2%。根据对630户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180元,比上年增长5.3%;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87元,增长3.2%。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13.0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1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26.7平方米,增加1.15平方米。
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不断发展。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职工41.15万人,月平均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1.28万人;参加养老保险职工38.80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20.10万人。年末全市各类福利院拥有床位0.65万张,收养0.56万人。全市建立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204处,其中社区服务中心3个。全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4.14万人,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2.26万人。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0.2亿元,筹集福利资金0.06亿元。

  综上所述,2001年我市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显著改善。全市财政总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8.85%提高到10.63%,上升1.78个百分点。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有:⑴工业经济适应市场变化能力较弱,综合竞争力有待增强。⑵经济外向度偏低,实际利用外资下降。⑶城镇就业形势严竣。年末全市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达1.11万人,占国有企业职工总数的4.3%。⑷部分低收入职工、农民生活比较困难,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

 

时光轴

RAG12
RAG信息RAG类型操作时间
2002年4月5日  200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人民紧密围绕“富民强市”的宏伟目标,振奋精神,迎难而上,真抓实干,开拓创新,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市经济在外需减弱的不利条件下保持较快增长,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主要人均经济指标占全国、全省和苏北的比重稳步上升,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实现了“十五”计划的良好开局。  一、综  合  全市经济稳定增长。据统计,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29.0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9%,分别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高3.6个百分点和0.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4.24亿元,增长6.9%;第二产业增加值135.70亿元,增长13.2%;第三产业增加值99.08亿元,增长11.9%。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422元,比上年增长9.6%,占全国、全省和苏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85.08%、49.69%和93.14%,比上年提高3.83个百分点、0.84个百分点和1.69个百分点。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上年的30.3:40.0:29.7调整为28.7:41.2:30.1,实现了由“二、一、三”到“二、三、  一”的历史性变化。全市行政区划调整顺利实施,为加快城市化进程、做大做强中心城市、优化资源配置创造了条件。  非公有制经济尤其是私营个体经济发展较快。全年新增私营企业1694户、个体工商户2.19万户。年末全市共有私营企业7388户,个体工商户15.78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19%和11%。全市私营企业注册资金31.97亿元,比上年增长44.4%;当年新增注册资金9.83亿元,完成年度目标196%。全市注册资金100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319户,新增66户。其中,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的企业44户,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2户。全市私营企业当年技术改造投入13.5亿元,比上年增长34%。私营个体经济全年实现销售收入85.2亿元,比上年增长20.2%;入库税金2.98亿元,增长17.9%。  市场物价平稳运行。2001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与上年持平。从各分类项目来看,食品价格下降0.7%,其中粮食上升7.7%、肉禽及其制品上升0.9%、蛋类上升9.2%、水产品下降5.8%、鲜菜下降8.8%;烟酒及用品类下降4.2%;衣着类下降4.2%;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下降3.6%;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下降1.8%;交通和通讯下降3.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3.1%;居住类上涨8.4%。市区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1.4%。  劳动就业工作继续加强。年末全市城镇从业人员49.6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88万人;其中在岗职工36.75万人,减少1.05万人。全市私营个体从业人员41.74万人,增加1.74万人;其中农村私营个体从业人员29.77万人,增加0.13万人。多渠道扩大就业,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全市通过多种途径使1.21万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8%。RAG-ES2024-09-11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在结构调整中稳步发展。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83.32千公顷,比上年调减18.84千公顷;总产量301.58万吨,下降0.3%。棉花播种面积为5.05千公顷,比上年增加1.11千公顷;总产量6346吨,增长35.8%。油料播种面积91.62千公顷,比上年下降12.19千公顷;总产量25.06万吨,下降0.4%。其中,油菜籽产量10.91万吨,增长9.6%;花生产量13.83万吨,下降6.0%。蔬菜面积达104.23千公顷,比上年增长2.9%;蚕茧总产量0.63万吨,比上年增长16.7%;茶叶74吨,增长54.2%;水果4.5万吨,下降2.2%。林业、牧业生产继续增长。全年造林面积6.90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03.7%。主要畜产品中,猪牛羊肉22.49万吨,增长2.6%;禽蛋总产量16.91万吨,增长41.6%。全年水产品产量22.28万吨,下降0.5%。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326.1千公顷,增长0.1%;节水灌溉面积24.3千公顷,新增5.09千公顷。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提高,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232.55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5.2%。  农村改革与发展状况良好。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减轻了农民负担。粮棉流通体制改革和农村信用社改革不断深化。乡镇企业经过转制实现速度效益双提高。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总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61.6%提高到62.4%。RAG-ES2024-09-11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08.6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72.0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其中,国有工业增加值27.93亿元,增长5.3%;集体工业增加值4.30亿元,下降35.4%。私营工业增加值13.54亿元,增长73%;外商、港澳台商投资工业增加值5.88亿元,下降9.2%。农村工业发展势头较好,大中型工业增长平稳。农村工业完成增加值14.72亿元,增长24.5%;大中型工业增加值42.47亿元,增长10.8%。重工业增长快于轻工业。全年完成轻、重工业增加值40.99亿元、31.0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2%和21.5%。  技术进步取得新成效。全年完成技改投入50.21亿元,比上年增长23%,开发新产品380个,新产品销售率达21%。规模经济进一步发展,46户重点企业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增长点培育力度加大,全年新增销售1000万元以上项目78个,规模以上企业91个。在4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与上年相比,产量保持增长的有34种,下降的有6种。其中,卷烟增长14.9%、白酒增长25.7%、生铁增长26.8%、成品钢材增长25.5%、改装汽车增长59.6%、化学农药增长27.9%、轮胎外胎增长11.9%、烧碱增长14.1%、肥皂增长17.3%、变压器增长29.2%、电子原件增长21.5%、印染布下降4.6%、水泥下降3.7%、液压元件下降1.6%。  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全年完成县(区)属以上企业改制110户,对15户大中型企业进行了规范的股份制改造,江苏双合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获准进入上市辅导期。组建了4户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和2户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初步建立起三个层次的国有资产管理、运营和监督体系。企业资产重组得到推进。金湖金晔药业公司与中国神华集团香港分公司重组合作成功;盱眙冷冻加工厂将有效资产转让给连云港大华食品有限公司,组建天鹅湖食品有限公司。在推进各项改革的同时,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努力营造公平、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  工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改善。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52.9亿元,比上年增长19.1%;实现利税33.1亿元,比上年增长47.8%,其中利润9.96亿元,增长120.5%。国有企业扭亏脱困成效显著。全市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5.4亿元,比上年增长116%;亏损企业亏损额下降60%。  建筑业较快发展。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27.1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8.3%。建筑企业实现利税总额5.5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其中利润2亿元,增长189%;全员劳动生产率5万元/人,增长31%;全年施工单位工程个数为3013个;施工房屋建筑面积1059万平方米,增长49%;房屋竣工面积706万平方米,增长53%。RAG-ES2024-09-11
浏览 7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