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岭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1年是“十五”计划的开局年,也是跨入新世纪的第一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高起点开局、跨跃式发展”的经济方针指导下,全市上下齐心协力、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努力消除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各种不利因素影响,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为“十五”计划的顺利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也存在一定问题,主要是:经济发展对居民收入增长的支撑力不足,城镇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一、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据统计,2001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8.0亿元,比上年增长9.0%。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1.0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8.0亿元,增长12.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9.0亿元,增长10.0%。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9.7%、34.8%和35.5%。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9.0亿元,比上年增长28.0%,其中各种税收收入完成7.4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全年地方财政支出达19.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4%,其中用于科技支出增长11.8%、教育支出增长27.7%、社会保障支出增长10.5%。
【农业】农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大灾之年继续增长。2001年实现农业总产值90.5亿元,比上年增长6.6%,其中农业产值51.6亿元,比上年增长4.8%;林业产值1.7亿元,增长17.6%;牧业产值36.5亿元,增长8.7%;渔业产值0.7亿元,下降5.6%。
种植业结构调整又有新突破。全年实现粮豆总产量185.7万吨,增长3.5%;新开发蔬菜保护地3.5万亩,总面积达23.5万亩,全市千亩以上蔬菜生产小区发展到40个,粮食作物与非粮食作物实际种植面积比例达到65:35(地方口径)。
林业生产步伐加快。全年植树7447.2万株;完成造林面积10133公顷,其中用材林5130公顷,经济林1463公顷,防护林3210公顷;新封山育林面积16600公顷;幼林抚育实际面积22604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32.3%。
畜牧业生产稳中有升,并向规模化方向发展。全年牛存栏58.2万头,猪存栏123.1万头,羊存栏24.4万头,分别增长0.4%、8.0%和3.4%。全年肉类总产量36.5万吨,比上年增长14.8%,其中,猪牛羊肉产量26.4万吨,增长12.8%;禽肉产量9.6万吨,增长7.9%;牛奶产量2.0万吨,增长1.2倍。全年新发展专业畜牧小区40个,全市肉牛饲养量万头以上的乡镇达到49个,生猪饲养量3万头以上的乡镇达到36个。
渔业生产下降,全年水产品产量1.0万吨,比上年下降9.1%。
农业生产条件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年末农村机械总动力102.7万千瓦时,比上年末增长2.5%;全年农村用电量4.5亿千瓦时,比上年下降2.2%;化肥施用量(折纯)18.7万吨,与去年持平;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7182吨,比上年增长40.0%;每公顷耕地农村机械动力1.90千瓦,与上年持平;年末有效灌溉面积15.3万公顷,比上年增长7.0%;节水灌溉面积2.1万公顷,增长31.3%。
【工业】工业生产速度较快。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实现工业总产值91.1亿元,增长15.4%,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50.2亿元,比上年下降16.3%,非国有经济完成总产值40.9亿元,增长59.3%;轻工业完成产值22.6亿元,比上年增长26.1%,重工业完成产值68.5亿元,比上年增长10.0%。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结构调整继续提高:
新产品开发力度加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3.0亿元,比上年增长51.7%,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3%,提高1.0个百分点。全市完成重点项目技术改造15项,技改投资达6.2亿元,开发新产品83项。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水平有所下降。2001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4.1%,比上年同期下降1.4%;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8.2亿元,下降14.2%;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91.9%,比上年下降11.5个百分点。
【建筑业】建筑业持续增长,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改善。2001年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9.3亿元,比上年增长6.0%,全年建筑企业完成施工产值27.5亿元,比上年增长54.5%;施工面积218.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4%;房屋竣工面积151.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6.8%。建筑业全年实现利税14319万元,比上年增长86.6%。工程质量有所提高,全市建筑工程优良品率达39.8%,比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发展。200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9.2亿元,比上年增长7.7%,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33.1亿元,增长4.4%;农村固定资产投资6.2亿元,增长30.1%。
按经济类型划分,国有单位投资15.4亿元,比上年下降28.4%;非国有经济23.8亿元,增长59.7%。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3.4亿元,下降6.4%;技术改造投资4.8亿元,下降37.7%;房地产开发建设投资7.4亿元,增长89.9%。投资结构趋向合理。全年第一产业完成投资6.5亿元,比上年增长17.1%;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3.2亿元,下降7.0%,其中工业完成投资12.6亿元,增长11.5%;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9.5亿元,下降8.9%,其中以城市基础设施为重点的社会服务业投资1.2亿元,比上年增长6.3倍。
投资效益得到提高。全年全社会新增固定资产28.5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达72.8%;竣工各类房屋建筑面积211.6万平方米,竣工率为73.4%;新增主要生产能力:输电线路长度(11万伏及以上)24.10公里;新增水泥8万吨/年;程控交换机5.30万线/年;新建公路154公里,改建公路260公里;新建学生席位3108个,面积1.2万平方米;城市煤气生产能力5万立方米/日;城市自来水供水能力新增5万吨/日。
【房地产业】房地产开发保持适度规模,积极引导住宅消费。全市房地产业增加值3.4亿元,比上年增长14.0%。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99.6万平方米,比上年同期增加45.9万平方米,增长85.5%;商品房竣工面积59.5万平方米,比上年同期增加20万平方米,增长50.6%。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47.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4.5万平方米,增长10.4%,其中,商品房住宅销售面积41.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5.9万平方米,增长16.4%,占商品房销售面积总量的96.5%。
【交通邮电通信业】全年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增加值9.6亿元,比上年增长8.6%。
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全年全社会货物运输量完成2243万吨,货物周转量完成70168万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7.3%和27.7%;旅客运输量2803万人,客运周转量93573万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4.9%和22.8%。
公路建设突飞猛进。2001年末,全市拥有各级公路4404公里,比上年增加134公里,每百平方公里的公路密度达34公里,比上年增加1.1公里。在各级公路里程中,中等级公路达4376公里,占总里程的99.4%;有路面里程达到4398公里,占总里程的99.9%;晴雨通车里程4404公里,占总里程的100%;绿化里程3172公里,占宜林里程的81.6%。
邮电通信业务发展较快。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837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3%。在邮政业务中,全年完成函件556.9万件,比上年增长0.6%;特快专递8.3万件,增长31.7%;邮政储蓄平均余额完成16.5亿元,比上年增长28.9%;年末城乡电话交换机容量46.4万门,比上年末增长11.5%;城乡电话用户35.7万户,比上年末增加6.0万户,增长20.2%;其中,住宅电话31.5万户,占电话用户总量的88.2%;电话普及率为11.95%,其中城市27.22%,农村6.7%。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络继续发展。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27.5万户,比上年增长44.7%;互联网用户达4.5万户,增长2.5倍;数据通信用户1118户,增长15.9%。
【国内贸易】国内贸易进一步扩大。全年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增加值11.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0%;商品销售总额66.9亿元,比上年增长35.4%,其中,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商品销售额14.7亿元,比上年增长45.5%;限额以下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商品销售额52.2亿元,比上年增长39.3%。
消费品市场活跃。随着国家扩大内需改策拉动和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消贯者信心进一步增强,消费品市场销售稳定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63.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9%,其中国有商业企业消费品零售额3.8亿元,比上年增长5.8%,集体商业企业消费品零售额3.1亿元,下降29.0 %;股份制商业企业消费品零售额0.2亿元,增长8.0%;私营经济消费品零售额4.8亿元,增长21.5%;个体经济消费品零售额41.3亿元,增长12.8%;从城乡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8.2亿元,比上年增长8.9%;农村消费品零售额14.9亿元,增长13.0%。
商品交易市场继续发展。2001年全市商品交易市场达165个,全年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25.6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其中销售额超亿元的商品交易市场3个,成交额8.5亿元,占全部成交额的33.4%。
【市场价格】市场物价保持基本稳定。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0%,其中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为106.5%,消费品价格指数为99.8%。在消费品价格指数中,食品价格指数为102.6%;烟酒及日用品价格指数为97.1%;衣着类价格指数为96.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指数为98.0%;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指数为93.7%;交通和通讯类价格指数为98.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指数为107.3%;居住类价格指数为100.0%。
【对外经济贸易及国际旅游】实际利用外资大幅度增长。为积极应对中国加入WTO新的形势,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全市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年内引进672个域外投资项目,到位资金38.9亿元,其中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108个,到位资金占总额的67.3%。特别是通过赴欧洲、韩国和南昌、乌鲁木齐、深圳等大型招商引资和经贸洽谈活动,吸引一批国内外著名品牌、上市公司和高新技术企业在我市落户,对我市招商引资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标志着我市招商引资上了一个新的水平。2001年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52家,协议外资额9437万美元,外商实际缴资额5441万美元,分别增长70%和52%。2001年全市注册三资企业52家,其中投产(开业)4家;外派劳务人员1300人次;对外经济合作区域已扩展到10多个国家和地区。引智工作成果显著,完成专家项目20个,组织出国培训项目25个、42人次。
对外开放水平有所提高。全市外贸出口克服了诸多不利因素,完成出口总额3807万美元,增长17.9%,技术设备出口实现380万美元,劳务输出1300人次,分别增长5%和85.7%。
2001年全市努力挖掘红楼历史文化,积极实施铁岭文化名城战略,全力打造红楼之乡、小品之乡、冠军之乡、煤电之城四大品牌,体现了铁岭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风采和艺术魅力。通过诸多举措和辽北特有的风采吸引了八方业客,全年共接待海外旅游者560人次,比上年增长78.9%;旅游外汇收入2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8.6%。
【财政、金融、保险】财税收入实现较大增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8.5亿元,比上年决算增长25.6%;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9.4亿元,比上年决算增长22.1%。全年完成国税收入7.0亿元、地税收入7.01亿元,分别增长3.5%和19.5%。
金融运行平稳,存、贷同步增加。2001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58.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3.9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24.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7亿元;储蓄存款余额133.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0.1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69.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6.8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43.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2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21.3亿元,比上年末增加7.3亿元。金融机构现金收入539.4亿元,比上年增长7.0%;现金支出561.0亿元,比上年增长6.0%;现金累计净投放21.6亿元,比上年同期少投4.4亿元。
保险业务日益扩大,保费收入不断提高。2001年全市保险机构累计承保金额为206.7亿元;保费收入3.0亿元,增长20.0%,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0.9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2.1亿元,分别增长12.5%和23.5%;全年赔款金额5625万元,比去年下降12.5%,其中财产险赔款金额4570万元,人身险赔付金额1055万元,分别下降30.1%和38.4%。
二、社会事业
【科技】2001年全市大力实施科技兴市战略,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推动科技发展取得了新突破。农业科技攻关和新品种选育取得新成果,实施了“315”工厂化高效农业示范工程,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建设全面展开;高新技术产业有新发展,有5家企业被省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实现6.9亿元,增长55.0%;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120家,实现科工贸收入6.7亿元,利税6400万元,分别增长43.0%和41.0%;科技交流与合作领域不断拓宽,与美国、德国等国家达成项目合作协议6个,特别是与中科院、清华、北大等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签订意向性协议36项,标志着我市对外科技合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科技事业成效显著。年末全市市级科学研究开发机构11个,从事科研活动人员456人;全年科技事业经费支出1100万元,其中研究和发展经费支出670万元;全年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22项,其中达到省以上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22项,得到推广与应用的15项,推广应用率达68%,新增产值8000万元,创利税1000万元;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14项,成交金额8300万元;全年共受理专利申请178件。
【教育】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学校1465所,在校生39.6万人。其中,普通高等院校共招收学生720人,在校生2508人;中等专业学校招收学生1271人,在校生3367人;初中在校生11.5万人,初中入学率达93.5%;小学在校生24.1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6%。教育结构和学校布局得到进一步调整,初步完成了师专与职大的合并,撤并中小学校217所。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继续发展。全市成人高中等专业学历教育共招收学生187人,在校学生792人。教学条件不断改善,新建、维修校舍18.3万平方米,并对168所学校的危房进行了改造,又有13所农村初中达到标准化水平,达标率为47.6%。现代化教学技术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文化和广播】文化、新闻、出版和广播事业日益繁荣。年末共有艺术表演团体6个,全年演出871场次,观众900千人次;群众艺术馆、文化馆9个,文化站104个;公共图书馆9个,馆藏46.6万册,图书流通39.0千人次。文艺作品不断出新,我市创造的电视剧《今天是个好日子》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有两部作品获辽宁省第五届艺术节金奖和银奖。
广播电视事业有新发展。全市有市县级广播电台7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2座,广播电台开办节目7套,广播人口覆盖率95.29%;全市有市县级电视台及有线电视台5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7座,电视台及有线电视台开办节目8套,电视人口覆盖率95.39%。
【卫生】卫生事业取得新进展,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医疗条件不断改善。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703个,个体诊所420个;医疗床位7613张;卫生技术人员11899人,其中医院、卫生院医生3943人,护士2832人。预防保健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共有卫生防疫、防治机构33个,卫生技术人员1054人,妇幼卫生机构7个,卫生技术人员231人。年末全市共有乡镇卫生院98个。推广和完善了乡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的办医模式,全市甲级村卫生所达到85%。
【体育】竞技体育屡创佳绩。我市运动员在省以上重大比赛中共获金牌28枚,其中我市组队参加辽宁省年度比赛,散手和跆拳道获金牌和总分第一名,拳击和摔跤获第二名,举重获第三名,射击获取第四名,射箭获第五名。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成功地组织开展了以“支持北京申办奥运”为主题的“2001年全民健身活动月”活动。全市在“活动月”期间共举办各种健身活动150余项次,参加活动人数达180万余人次;完成了银州区长青园小区等五项“全民键身工程”建设安装任务;组织开展了“夕阳红”老年人健身旅游专列活动,共三次156人参加,大大丰富了老年人的业余生活。全市体育人口过90.0万人;学校体育运动活跃,有98.4%的在校学生达到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优秀率达28.2%。
三、人口、就业和人民生活
【人口与计划生育】2001年,全市总人口达298.9万人,比上年增加3611人。在总人口中,市区人口43.1万人,县(市)人口255.8万人;农业人口207.6万人,非农业人口91.3万人。
计划生育继续保持了低生育水平。全市人口出生率为7.2‰,下降2.42个千分点;死亡率5.28‰,下降0.61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92‰,下降1.81个千分点。
【就业】年末全市全部从业人员143.2万人,比上年末增长15.6%。其中城镇从业人员70.3万人,比上年末增长25.1%。在城镇从业人员中,在岗职工总数25.4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3万人,下降4.9%;在岗职工人数中,第一产业1.7万人,下降15.5%,第二产业10.7万人,下降4.8%,第三产业13.0万人,下降3.1%;在岗职工人数中,国有15.8万人,减少1.5万人;集体3.3万人,减少0.4万人;其他6.3万人,增加0.7万人。城镇私营个体从业人员29.0万人,比上年末增长1.2倍。全市通过实施就业技能培训,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等措施,培训下岗失业职工2.1万人,安置就业人员4.1万人;2001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4%。
【居民收入】职工工资水平有所提高。2001年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7899元,比上年增加880元,增长12.5%。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03元,比上年增长9.6%;人均消费性支出3423元,增长2.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663元,比上年增长6.4%;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1565元,比上年下降2.9%。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达4457元,比上年增长7.7%。
【居住水平】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全年城镇竣工住宅面积75.5万平方米,农村竣工住宅面积130.1万平方米。据住户调查资料,年末全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居住面积8.5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0.2平方米;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居住面积21.6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0.7平方米。
【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发放、国有下岗职工的生活保障以及对社会特困群体的救助,一直是市委和市政府关心的大事。年内共筹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金9965万元,收缴养老保险费2亿元,支付养老金2.7亿元,确保了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的及时发放;城乡最低生活保障面逐步扩大,保障人数达到7.8万人,发放保障金2000万元;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工作进展顺利,已有4.4万人与企业解除了劳动关系;医疗保险全面启动,参保人数达到4.1万人。
福利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市各类社会福利设施床位3876张,收养3197人。开展了大规模的送温暖、扶贫帮困等活动,共筹集帮扶款物折合人民币6448万元,发放救济金和救灾款3383万元,全面完成了1113户在乡“三老”建房任务,新建12所高标准敬老院。
四、土地、城建与环保
【土地资源及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工作成效显著。年末,全市实有耕地54.1万公顷,全年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万公顷。
【城市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供热面积不断扩大,年内对城市供热管网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城市集中供热总面积达467万平方米,新建住宅实施了一户一阀;煤气用户发展较快,2001年通过引进铁法煤层气,煤气用户发展到7.0万户,城市用气综合普及率达75.0%,其中:煤气气化率50.6%;供水能力增强,全市日供水能力达18.6万立方米。
经营城市取得初步成效。2001年是我市城市建设投入最多、规模最大、面貌变化最明显的一年。年内改造了红旗广场,新建了博物馆游园,完成了市区南出口、银州路等10条主要街路和33条小街小巷的新建、改建任务,新装和改装9条主要街路的路灯,共增加高标准路灯3830盏;旧城区改造步伐加快,开发建设面积37.2万平方米;城市绿化实现较大突破,共栽树21.3万株,新建公共绿地5.6万平方米,完成庭院绿化面积138万平方米,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7%。
【环境保护和治理】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市积极推进区域环境和城市整体环境的整治。年末全市环境保护系统单位26个,其中,环境保护监测站7个;全年完成污染治理项目36个,投资0.9亿元。
时光轴
RAG信息 | RAG类型 | 操作时间 |
---|---|---|
2001年是“十五”计划的开局年,也是跨入新世纪的第一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高起点开局、跨跃式发展”的经济方针指导下,全市上下齐心协力、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努力消除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各种不利因素影响,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为“十五”计划的顺利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也存在一定问题,主要是:经济发展对居民收入增长的支撑力不足,城镇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一、经济发展【经济总量】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据统计,2001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8.0亿元,比上年增长9.0%。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1.0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8.0亿元,增长12.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9.0亿元,增长10.0%。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9.7%、34.8%和35.5%。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9.0亿元,比上年增长28.0%,其中各种税收收入完成7.4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全年地方财政支出达19.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4%,其中用于科技支出增长11.8%、教育支出增长27.7%、社会保障支出增长10.5%。 | RAG-ES | 2024-09-11 |
【农业】农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大灾之年继续增长。2001年实现农业总产值90.5亿元,比上年增长6.6%,其中农业产值51.6亿元,比上年增长4.8%;林业产值1.7亿元,增长17.6%;牧业产值36.5亿元,增长8.7%;渔业产值0.7亿元,下降5.6%。种植业结构调整又有新突破。全年实现粮豆总产量185.7万吨,增长3.5%;新开发蔬菜保护地3.5万亩,总面积达23.5万亩,全市千亩以上蔬菜生产小区发展到40个,粮食作物与非粮食作物实际种植面积比例达到65:35(地方口径)。林业生产步伐加快。全年植树7447.2万株;完成造林面积10133公顷,其中用材林5130公顷,经济林1463公顷,防护林3210公顷;新封山育林面积16600公顷;幼林抚育实际面积22604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32.3%。畜牧业生产稳中有升,并向规模化方向发展。全年牛存栏58.2万头,猪存栏123.1万头,羊存栏24.4万头,分别增长0.4%、8.0%和3.4%。全年肉类总产量36.5万吨,比上年增长14.8%,其中,猪牛羊肉产量26.4万吨,增长12.8%;禽肉产量9.6万吨,增长7.9%;牛奶产量2.0万吨,增长1.2倍。全年新发展专业畜牧小区40个,全市肉牛饲养量万头以上的乡镇达到49个,生猪饲养量3万头以上的乡镇达到36个。 | RAG-ES | 2024-09-11 |
渔业生产下降,全年水产品产量1.0万吨,比上年下降9.1%。农业生产条件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年末农村机械总动力102.7万千瓦时,比上年末增长2.5%;全年农村用电量4.5亿千瓦时,比上年下降2.2%;化肥施用量(折纯)18.7万吨,与去年持平;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7182吨,比上年增长40.0%;每公顷耕地农村机械动力1.90千瓦,与上年持平;年末有效灌溉面积15.3万公顷,比上年增长7.0%;节水灌溉面积2.1万公顷,增长31.3%。【工业】工业生产速度较快。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实现工业总产值91.1亿元,增长15.4%,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50.2亿元,比上年下降16.3%,非国有经济完成总产值40.9亿元,增长59.3%;轻工业完成产值22.6亿元,比上年增长26.1%,重工业完成产值68.5亿元,比上年增长10.0%。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结构调整继续提高: | RAG-ES | 2024-09-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