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博物院
南通博物院位于风光秀美的江苏省南通市濠河之滨,由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驱、晚清状元张謇于1905年创办。建苑初期,博物苑藏品分天产、历史、美术、教育四部,主要陈列于南馆、北馆等展馆内,而大型文物标本则展示于室外。其是中国人独立创办的第一座公共博物馆,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人文历史
历史发展
1905年,张謇将建设中的通州师范学校公共植物园规建为“博物苑”,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公共博物馆,隶属通州师范学校管理。张謇自为苑总理,孙钺为苑主任。1912年,通州改建置为南通县,博物苑脱离通师而独立,称“南通县博物苑”。1938年3月17日,日本侵略军侵占南通,南通博物苑遭到破坏和掠夺,苑址被日军占用为马厩,文物除一部分在南通沦陷前夕转移外,大部分散失。1949年2月2日,南通解放,南通市人民政府着手恢复南通博物苑,于1950年成立南通博物苑修建委员会,并开始修建工作。1951年,修建后的博物苑改称为“南通博物馆”,由钱啸秋副市长兼任南通博物馆馆长。1952年8月,改称“苏北南通博物馆”,直属苏北人民行政公署文教处。1953年,苏南苏北合并,改称“江苏省南通博物馆”,直属江苏省人民政府文化事业管理局。1954年4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决定撤销江苏省南通博物馆,馆藏文物、家具大部分移交江苏省博物馆筹备处。1957年4月,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决定重建南通博物馆,作为南通市文化事业机构之一,由南通市领导。8月,南通博物馆筹备处成立。9月,开始维修馆舍。1958年10月1日,南通博物馆正式恢复,由尤勉斋任馆长。1984年4月,江苏省文化厅同意恢复南通博物苑原名及原貌。7月,正式恢复“南通博物苑”名称。2005年9月24日至26日,南通博物苑百年暨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百年纪念大会庆典在江苏南通隆重召开。大会当天,举行南通博物苑新馆的开馆仪式。
主要展馆
南馆
南馆建于1906年,初名“动矿物陈列室楼”,后称“博物馆”,是博物苑主要的陈列室,当年陈列天产、历史、美术、教育四部。楼上陈列历史文物,楼下陈列动、植、矿物标本。在二楼半圆型的月台上,悬挂着张謇手书的一副著名的对联:“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道出了张謇创办博物苑的宗旨,就是辅助学校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南馆朝北大门两旁各有一座亭子,陈列古玄妙观的三清塑像。
中馆
中馆建于1906年,始称测候所,用以测报天气,是中国最早的气象观测机构所在地。1914年,测候所迁至农校,中馆改建后,作为金石碑帖陈列室。张謇先生亲笔题写了中馆匾额。
北馆
北馆,建于1911年,北馆当初本是作为金石书画陈列,张謇为北馆作铭辞为:“将究四类,其广海会。金概所藏,州厅县界。力所弗堪,举例犹派。事固无小,道奚病隘。”北馆建设中,为了陈列当时从吕四海滨出土的长达十多米的鲸骨架,张謇将其改建,楼下陈列除鲸骨架外,还陈列了苑中所藏许多其它动物的骨骼标本和化石,楼上用特制的格屏,陈列通、如、泰、海名家书画,东西两间可以展阅一幅清代南通画家钱恕所作长达10米以上的山水长卷。
东馆
东馆,建于1914年,又称苑事室,是当年博物苑的办公室和接待室。南面原有东西向的苑门,向东有长堤通往我国最早的师范学校——通州师范。现长堤北移并改建五孔怡桥。
新展馆
新展馆建于2005年,由两院院士、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领衔规划和设计,展陈面积6330m²。新馆位于博物苑南侧,沿博物苑原址形成二条轴线铺开,将传统和现代完美结合在一起。
南通范氏诗文世家陈列馆
为保存乡邦文献、传承前代文脉,范氏诗文世家的当代传人,也即当代著名学者、诗人、书画家范曾先生捐资在其家乡南通博物苑建设了《南通范氏诗文世家陈列馆》,该馆经过两年多紧张的筹备,于2008年4月16日在南通博物苑正式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