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武县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国家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的关键一年,临武县按照中央、省委、市委的部署,克服宏观经济环境偏紧、资源环境约束增大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三县”建设为总揽,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经济社会发展质效实现再提升。
一、综 合
2011年,全县GDP为723479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3.1%。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21320元,比上年增长6.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99875万元,同比增长2.2 %;第二产业增加值372871万元,同比增长18.9%;第三产业增加值250733万元,增长9.3%。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二、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2.3%、71.2%和26.5%,分别拉动GDP增长0.3、9.3和3.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13.6:49.1:37.3变为13.8:51.5:34.7。
全县城镇新增就业人员3282人,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1087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93%,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就业援助率100%,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621人。
二、农 业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13.9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4%。其中,农业产值7.83亿元、林业产值0.56亿元、牧业产值5.09亿元、渔业产值0.23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24亿元,分别增长2.1%、3.0%、2.5%、9.3%和6.9%。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22.83千公顷,同比下降3.79%,粮食总产量12.31万吨,下降4.89%。其中,水稻种植面积14.97千公顷,水稻产量8.82万吨,下降4.35%。蔬菜种植面积6.82千公顷,增长5.39%,蔬菜产量19.75万吨,增长4.85%。优质稻种植面积14.97千公顷,占水稻面积比重100%。年末果园面积5.03千公顷,水果产量4.93万吨。 全年出栏生猪25.2万头,下降8.5%;出栏牛0.48万头,下降2.0%;出栏羊6.3万只,下降1.0%;出笼家禽422.1万羽,增长1.2%;肉类总产量28403吨,下降5.3%,其中猪肉产量18360吨,下降3.2%。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全县拥有10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全年实现企业总产值53945万元,增长50.7%;带动基地总产值37918万元,增长28.5%。全县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46家,其中省级示范合作社2家,市级示范合作社4家,县级示范合作社6家,合作社成员总数6189个。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全县共动工各类水利工程5600处;;投入水利建设资金9850万元;完成土石方210万方。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11座。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平方公里,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2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5公顷。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46.2万千瓦。
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全年改造县乡公路10.1公里;新建乡镇到村水泥路(沥青路)15.7公里;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数2.51万人。建设农家书屋147家,新增通电话自然村14个,新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示范点7个,新增通宽带行政村22个。新建农村沼气池802口。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县全部工业增加值350031万元,比上年增长18.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15011万元,比上年增长23.6%(折算系数后增幅)。其中轻工业完成增加值15037万元,同比增长69.1%,重工业完成增加值199974万元,同比增长 31.1%;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186230万元,增长44.4%;大中型企业增加值21536万元,下降4.5%; 园区工业完成增加值68256万元,增长41.7%,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31.7%;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设备等高技术行业类增加值完成1349万元,增长118.16%,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为6.3%;高耗能工业增加值21624万元,下降22.65%,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10.1%。 全县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17户。
在规模企业中,采矿业完成增加值175575万元,同比增长43.3%,其中煤炭采掘业完成增加值51427万元,增长22.7%,有色金属采掘业完成增加值122663万元,增长56.3%;制造业完成增加值38680万元,增长3.62%,其中有色金属冶炼业完成增加值16739万元,下降30.2%;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业完成755万元,同比增长6.54%。
原煤155.81万吨,下降20.9%;锡精矿折含量22308吨,增长27.4%;钨精矿折含量2128.6吨,下降5.4%;铅精矿折含量8116吨, 增长8.2%;锌精矿折含量7860吨, 增长7.4%;锡锭3322吨,下降22.4%;发电量5018万千瓦小时,下降10.5%。
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总额9.9亿元,增长69.16%。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4.8亿元,增长77.96 %。
新型工业化强力推进。全县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8.4%,对GDP的贡献率为66.5%,拉动GDP增长8.68个百分点。
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2840万元,增长21.0%。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对经济拉动作用强劲。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77704万元,增长35.2%。其中,500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413463万元,增长23.3%。房地产开发投资9112万元,增长2342.9%。500万以下及分配项目投资155129万元,增长69.2%。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日益活跃。2011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4873万元,比上年增长14.8%,其中城镇150090万元,增长16.7%;乡村24783万元,增长4.7%。分行业看,批发业28988万元,增长3.7%;零售业130985万元,增长17.7%;住宿业5832万元,增长11.9%;餐饮业9068万元,增长15.3%。“家电下乡”政策成效显著,全年“家电下乡”累计销售家电22824件,销售金额6788万元,发放补贴资金812万元。
六、对外经济贸易与旅游
外经外贸取得新进展。2011年,全县外贸进出口总额为404万美元,比上年下降0.25%;其中外贸出口389万美元,同比增长7.76%,外贸出口15万美元,同比下降65.91%。全年引进内资14.9亿元,同比增长32.9%;其中,工业引进资金9.79亿元,增长57.9%。实际利用外资2739.7万美元,增长16.1%,其中,工业实际利用外资2739.7亿美元,增长16.1%。外派劳务120人。
全年接待各类旅游者58.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0%。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31亿元,比上年增长17.8%。
七、交通、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继续发展。2011年,全社会客货运周转量408773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2.3%。
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6609万元,增长12.2%,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625万元,电信业务总量14984万元。
八、财政、金融与保险
财税收入质量明显提高。2011年,全县财政总收入完成70189万元,同口径增长40.07%。其中上划中央收入26639万元,同口径增长31.82%;上划省级收入4413万元,增长36.85%;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9137万元,同口径增长46.71%。完成税收收入总量48368万元,其中工商税收收入46997万元。税收总量占财政总收入比重为68.91%,地方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为55.76%。全县完成支出134173万元,同比增长35.3%,基本公共管理与服务支出13800万元,同比增长15.0%。
金融机构存贷款快速增长,对经济的支持力度加大。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651211万元,比年初增加100973万元,同比增长18.4%。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20820万元,比年初增加90876万元,同比增长21.1%。
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55092万元,比年初增加17654万元,同比增长12.8%。其中,短期贷款余额91661万元,比年初增加10089万元,同比增长12.4%;中长期贷款余额63431万元,比年初增加7565万元,同比增长13.5%。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年保费收入13282万元,同比增长16.5%。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县普通小学187所,其中教学点121所,普通中学16所,幼儿园28所,建设义务教育合格学校12所。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100%,初中在校学生辍学率1.67%。全县现有小学生48509人,初中11257人,高中2403人,职业中专学生560人,在园幼儿数12538人。全县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3108人,其中幼儿园专任教师455人,小学专任教师1778人,中学专任教师808人,中职专任教师67人。全县小学拥有计算机1395台,图书45.48万册;中学拥有计算机 1373台,图书30.35 万册。
科技工作有新突破。完成专利申请116项,专利授权44项。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年末全县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乡镇文化站22个。全年完成1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147家农家书屋的建设。
广播电视事业日益繁荣。全年共采编新闻2456条,编播《舜峰大视野》48期,摄制《岁月写真》49期。拥有电视台1座,调频转播发射台1座,有线电视用户数36089户,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9.03%,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8.02%。投入710万元,完成对城区双向网络改造,新架干线80多千米。完成130个20户以下自然村通广播电视。添置11套数字电影放映设备,完成巡回放映3816场。
卫生医疗保健事业发展加快。全县卫生机构共有32个。其中医院7个,卫生院22个,妇幼保健院1所。卫生技术人员891人,医院、卫生院实有床位数894张。大力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25.17万人,参合率100%。
体育事业不断发展。拥有运动场2个,开展全民建设项目16项次。32个村委“农民健身工程”进展顺利。在参加省级比赛获银牌1块。
十一、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环境治理力度加强,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2011年,全县有环保监测站1个,环境监测人员20人;建成烟尘控制区1个,面积3.6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1个,面积3.6平方公里。城区空气质量达标率10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地表水监测断面功能区达标率100%,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47分贝,交通噪声平均值67分贝。
安全生产形势趋向好转。2011年全县发生生产安全事故10起,共死亡7人,亿元GDP事故死亡率为0.1;工矿商贸事故10起,死亡7人,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十万人生产事故死亡人数3.17人;其中煤矿事故死亡6人,百万吨煤矿死亡率3.85;道路交通事故死亡1人,道路交通万车死亡人数0.6人。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县年末总人口37.74万人,年末常住人口34.02万人,乡村人口32.04万人,城镇化率31.55%。全县人口出生率12.97‰,死亡率6.83‰,人口自然增长率6.14‰。全县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243人,发放奖励扶助金17.5万元;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对象41人,发放扶助金4.68万元。
2011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36元,增长13.7%;其中人均工薪收入9708元,增长3.4%,经营净收入3458元,增长72.5%,财产性收入702元,下降6.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84元,增长10.8%,其中工资性收入3620元,增长22.3%;家庭经营收入1530元,下降6.5%。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0708元,增长9.9%;其中食品消费支出3695元,增长14.0%;衣着消费支出1218元,增长13.1%;人均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支出1546元,同比增长7.7%;人均交通通信支出944元,同比增长13.3%;人均家庭设备用品支出989元,同比下降1.3%;人均居住支出910元,同比增长15.2%。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4.5%,人均住房面积29.42平方米。在农村居民总支出中,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715元,同比增长36.2%;其中食品消费支出2291元,增长41.1%,衣着消费支出289元,增长36.6%,居住消费支出724元,增长26.87%,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8.6%;人均住房面积31.25平方米。
社会保障工作得到加强。2011年,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7249人,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人数7682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1254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7007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 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23913人。全县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133人。城市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169元,农村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73.8元。实施灾民住房和农村安居房改造400户。全年发放救灾救济款391万元。农村低保覆盖率为5%。年末全县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1291张,收养各类人员1101人。完成改扩建乡镇敬老院1个。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74683人,累计发放养老保险金3038万元。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医疗卫生机构数不含乡村卫生室。
时光轴
RAG信息 | RAG类型 | 操作时间 |
---|---|---|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国家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的关键一年,临武县按照中央、省委、市委的部署,克服宏观经济环境偏紧、资源环境约束增大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三县”建设为总揽,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经济社会发展质效实现再提升。一、综 合2011年,全县GDP为723479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3.1%。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21320元,比上年增长6.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99875万元,同比增长2.2 %;第二产业增加值372871万元,同比增长18.9%;第三产业增加值250733万元,增长9.3%。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二、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2.3%、71.2%和26.5%,分别拉动GDP增长0.3、9.3和3.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13.6:49.1:37.3变为13.8:51.5:34.7。全县城镇新增就业人员3282人,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1087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93%,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就业援助率100%,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621人。 | RAG-ES | 2024-09-11 |
二、农 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13.9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4%。其中,农业产值7.83亿元、林业产值0.56亿元、牧业产值5.09亿元、渔业产值0.23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24亿元,分别增长2.1%、3.0%、2.5%、9.3%和6.9%。全年粮食种植面积22.83千公顷,同比下降3.79%,粮食总产量12.31万吨,下降4.89%。其中,水稻种植面积14.97千公顷,水稻产量8.82万吨,下降4.35%。蔬菜种植面积6.82千公顷,增长5.39%,蔬菜产量19.75万吨,增长4.85%。优质稻种植面积14.97千公顷,占水稻面积比重100%。年末果园面积5.03千公顷,水果产量4.93万吨。 全年出栏生猪25.2万头,下降8.5%;出栏牛0.48万头,下降2.0%;出栏羊6.3万只,下降1.0%;出笼家禽422.1万羽,增长1.2%;肉类总产量28403吨,下降5.3%,其中猪肉产量18360吨,下降3.2%。 | RAG-ES | 2024-09-11 |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全县拥有10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全年实现企业总产值53945万元,增长50.7%;带动基地总产值37918万元,增长28.5%。全县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46家,其中省级示范合作社2家,市级示范合作社4家,县级示范合作社6家,合作社成员总数6189个。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全县共动工各类水利工程5600处;;投入水利建设资金9850万元;完成土石方210万方。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11座。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平方公里,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2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5公顷。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46.2万千瓦。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全年改造县乡公路10.1公里;新建乡镇到村水泥路(沥青路)15.7公里;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数2.51万人。建设农家书屋147家,新增通电话自然村14个,新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示范点7个,新增通宽带行政村22个。新建农村沼气池802口。 | RAG-ES | 2024-09-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