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州故城

共 1886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12:24

历史沿革

越州故城为南朝宋泰始七年(471年),分广州、交州二州地增置的越州府治所在,即南朝岭南越州。
1962~1978年,发掘越州故城。
2019~2022年,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中山大学对越州故城遗址进行了连续4年的主动性考古发掘工作,取得重要成果。累计发掘面积约4000平方米,共清理城门1座,解剖墙体6段,发掘院落、大型建筑基址、排水沟渠、散水、沙井、水井、灶、灰坑、瓮棺等遗迹500余个,出土各类遗物5000余件。通过发掘对南朝时期州城遗址的结构形制和建筑布局形成了初步的认识。

遗址特点

综述
越州故城遗址由外城和内城构成。外城平面形状近似半椭圆形,北城墙沿着山脊修筑,部分地方直接利用自然山体为屏障,东、南、西城墙相对较直,北城墙弧折。外城周长约2080米,总面积约25万平方米。内城位于外城西部,平面长方形。内城城墙上倒塌大量板瓦、筒瓦,似有墙上建筑。内城城墙外有护城壕。
院落建筑群
越州故城
考古发现越州故城三组带围墙的院落建筑群,院落呈阶梯式分布,第一组院落初步确认有六进七开间,面阔约36米,进深约15米,出土以脊头瓦为代表的高等级建筑构件,推测为衙署办公区;第二组院落发现出土鼓风管、坩埚的灰坑及大量柱洞,以及一个灶,推测为冶铁作坊区;第三组院落功能尚不明确。
防御系统
越州故城外城东门的形制为利用自然山体劈山为门,门道与内城东门连通,自然山体两侧再垒起城墙连接山体,东门前人工垒起一个平台,城壕一直通到平台处,形成城壕、平台、城门、城墙为一体的防御系统。
墓葬
越州故城周围地区发现20余处墓葬地点,6座南北朝时期的墓葬。
城址外遗迹
越州故城南边沿江地带发现1处与越州故城同时期的聚落遗址,以及1座宋代窑址。

文物遗存

越州故城城址出土遗物包括大量陶质建筑构件,以及陶器、瓷器、铁器、青铜器等。陶质建筑构件主要包括筒瓦、板瓦、瓦当和砖,残片居多,完整的较少。瓦当根据纹饰差异可划分为人面纹瓦当、兽面纹瓦当、莲花纹瓦当三种。陶器以硬陶为主,少数表面有陶衣,器型有罐、碗、钵、盏、环等,以素面为主,少量装饰水波纹。瓷器以青黄釉为主,器型主要为罐、碗,表面偶见莲花纹。陶瓷器破碎比较厉害,估计散片大约有2000片。出土铁器数量共39件,锈蚀非常严重,除个别可辨认出为刀、凿之外,余皆不可辨认。铜器则只有1件铜片。

研究价值

越州故城依山势而建,考古发现城门属开凿自然山体为门道,与文献记载越州“穿山为城门”相合。城门、城墙(角楼、马面)、护城壕形成坚固的防御体系,布局结构清晰,不仅为研究南朝时期州治类城堡的形制特征、而且也为探讨中国古代城市制度发展史提供了宝贵资料。
越州故城遗址出土的兽面纹瓦当形制多样,丰富了六朝瓦当体系。在城址内发现与冶铁有关的作坊遗址、以及鼓风管、坩埚、大量铁器、铁渣等,对于研究南朝时期岭南地区冶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遗址出土的玻璃珠属于印度-太平洋玻璃珠,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从南亚、东南亚地区传入,该发现为深入研究南北朝时期中外文明交流补充了新材料。
越州故城遗址前岭南地区已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好、年代明确、布局清晰、结构独特,选址理念凸显,防卫意图强烈的南朝时期城址,对于探究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下南朝在南疆地区的管理开发具有重要价值。

保护措施

2013年5月,越州故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越州故城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浦北县坡子坪村委。

交通信息

自驾:自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浦北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越州故城遗址,路程约58.8千米,用时约1小时12分钟。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