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德中学旧址
育德中学旧址
共 2460字,需浏览 5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育德中学旧址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春,受中国同盟会本部之命,从日本归国组织河北同盟分会,将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建立的直隶高等小学堂改为中学堂,也作为同盟会集会之地。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11月18日,禀准直隶总督署立案,定名育德中学,购地15亩,建教室3座,宿舍44间,次年正月招生,陈幼云为监督。
民国六年(1917年),、建议在育德中学设立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育德中学校长王国光筹建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
育德中学
民国七年(1918年),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招收第二期。
民国六年(1917年)8月到民国十年(1921年),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先后招生4班,毕业学生213人。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春节后,英文战争原因,育德中学学校将图书、仪器运到河南西峡口。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战胜利后,返回保定,恢复育德中学。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育德中学迁。
1983年2月,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在保定育德中学旧址建立“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
1992年6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为纪念馆题写了馆名。
2016年,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进行改建工程。
遗址特色
育德中学旧址包括当时平房教室一排、陈幼云祠堂一座和1983年经修复并在祠东侧修建的。
育德中学旧址按始建于民国六年(1907年)的原育德中学旧貌修复而成,大门坐西朝东,青砖、布瓦、黑色木板门的古式门楼。这是一座典型的清末民初时期砖木结构青砖灰布瓦顶硬山高脊的四合院建筑。占地2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展览陈列面积700平方米。由两进院落建筑组成。第一进院落正房为陈幼云祠堂;第二进院落正房为幼云堂。院子中间为面阔3间的过厅,把一个四合院隔成前后两个部分,过厅的两边与前后院相通。第一进院落为陈幼云祠堂,现为游客登记处,一进两侧建筑为“”展览。 第二进院落主建筑“幼云堂”,现为育德中学校史展。
育德中学遗址大门
过厅
文物遗存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馆藏近现代文物129件,其中珍贵文物87件,主要为留勤工俭学生在法国的工作证明、学习日记、笔记、做工工具、毕业证、明信片、照片等。
主要展览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设有两个常设展览,分别为基本陈列——《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史料展》和专题陈列——《育德中学校史料展》。《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史料展》是中国唯一一个全面系统介绍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始末的展览。《育德中学校史料》陈列设立于馆内文物本体建筑——“幼云堂”(为纪念育德中学首任校长先生而建的祠堂)内,用文物、图片、文字等展示介绍育德中学的百年校史。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
历史文化
历史人物
陈幼云(1879~1909年),名兆雯,字幼云,保定蠡县人,社会活动家、教育家,育德中学创始人,宣统元年(1909年),陈兆雯因积劳成疾病故。
(1879~1955年),名濯,字仲青,河北霸州人。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毕业于保定直隶高等师范学堂,任育德中学监督时被推为河北同盟分会主盟人。民国十年(1921年)返回保定重任育德中学校长,为育德中学制定了“不敷衍,不作弊”的校训。
校歌
卢沟月冷,大河无声,千里逐飘蓬。
家仇国仇,遥指东瀛,悲愤总填膺!
练尔体魄,砺尔学行,有志事竟成。
诸君共勉,曷当有日,痛饮在黄龙。
留法预备班
育德中学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以“养成专门技艺,实行制造之人才”为宗旨,以初中生和相当学力、身体健康者为资格,修业一年,以法文和铁工为主科,机器原理、工艺图画、土木工程等科为副科。预备班法文教员由巴黎中国豆腐公司工人李广安等担任。机械教员由育德中学已毕业的学生、香港大学毕业生刘仙洲担任。
文物价值
育德中学旧址作为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发祥地之一,使许多青年学生踏上寻求真理、探求科学知识和救国救民的道路,成为保定教育史上的创举,写下中国教育的辉煌篇章,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是一座历史类专题纪念馆,为中国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资料收藏研究中心、展示中心和思想宣传阵地。
育德中学旧址
文物保护
1993年,育德中学旧址成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5年,育德中学旧址成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6年5月25日,育德中学旧址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育德中学旧址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育德中学旧址位于河北省保定市金台驿街86号。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
周二至周五
门票价格
免费
交通信息
自驾:由保定火车站东行500米北拐即到。自驾车可由京港澳高速保定口下道,沿七一路向西直行5公里向南拐入恒祥大街到裕华路右拐西行200米即到。
公交:在保定市火车站乘1、2、3、4、12、18、19、22、27、31、32、102、105路公交车在市邮政局(原保定宾馆)下车北行约200米即可到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