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旧城城墙

井陉旧城城墙

共 1167字,需浏览 3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在唐朝就已经建有城池。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建县治,初时以土夯建,城墙长三里,高三丈五尺,厚一丈六。明嘉靖九年(1530年),南城被河水冲坏,后以石砌南城。明隆庆六年(1572年),大雨,雉堞崩毁,全部改砌石城以防水患,并在东、西、南三门外增加瓮城和弩台,以防外敌来袭。
2008年5月,天长镇政府投资,历时6个月,对南门瓮城进行了抡救性维修,“览秀楼”重建于“会源”门之上,昔时南门瓮城原貌得到恢复。

建筑格局

井陉旧城城墙紧挨北岸而建,古城地势南低北高,若从高处俯瞰,整个古城形如簸箕倚立在太行山的山麓,因此当地人又把旧城俗名“簸箕城”。由于地势和防御战略的原因,井陉旧城墙将城北的北岭作为天然屏障,因此北面只有夯土城墙,不设城门。城墙在东、西、南三侧各有一座石砌城门和一座瓮城,整个古城墙总长1758.3米。井陉古城正好建在绵河一个河曲之处,使得古城形成了三面环水的城防体系。

主要建筑

南城门
南城门
南城门作为城防系统最紧要的位置,城门巍峨森严,城墙高立。南城门的城墙为块石包砌,现保存较好。城墙突出部分就是瓮城,南城墙及瓮城长520.3米,高约20米,城墙为底部宽约12米,顶部宽5.25米的梯形剖面,在南城门用条石砌筑的券洞上,镶嵌有青石雕刻的匾额——“文明门”。瓮城的青石题额为“会源门”,落款为“大明天启元年春二月吉旦,崇祯十三年十月十日鹏重新”,而在南门的正门上建有阁楼名曰“览秀”,飞檐斗拱颇有欧阳修笔下“翼然”的神态。南城门瓮城东侧开有东门,是明朝末年为避免绵河的水患所建,因此门上题额“宁河门”。
东、西门
东门
井陉古城的东西两侧城墙及其瓮城同为块石包砌,其中东门题额为“东聚”,西门题额为“镇武”。在东门瓮城的城门原在南侧,但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日伪军占据井陉时打破东门瓮城的东侧一段城墙改为城门,南侧的旧门被封堵弃用。

文物价值

井陉旧城城墙
井陉旧城城墙及相关设施整体形态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依山就势、因地制宜的造城理念,代表了古代城垣建设的较高水准,具有较高的美学和古建筑研究价值,并且是研究古代城镇建设、城防体系的实物资料。

保护措施

井陉旧城城墙遗址碑
2013年5月,井陉旧城城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井陉旧城城墙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天长镇。

交通信息

自驾:自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井陉旧城城墙,路程约15.7千米,用时约26分钟。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