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联合创作 · 2021-01-01 00:00

娄底市统计局

2022年3月23日

2021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和新冠肺炎散发等多重考验,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和“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推动“三高四新”战略在娄底落地落实,着力打造中部地区“材料谷”,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提质态势,大部分主要经济指标两年平均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25.76亿元,同比增长7.7%,两年平均增长5.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4.1亿元,同比增长9.2%,两年平均增长6.8%;第二产业增加值723.65亿元,同比增长6%,两年平均增长5.5%;第三产业增加值898.02亿元,同比增长8.7%,两年平均增长5.8%。

图1:2017-202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

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1.9:38.8:49.3调整为11.2:39.6:49.2,第二产业占比提高0.8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分别为14.2%、30.2%和55.6%,分别拉动全市GDP增长1.1个、2.3个和4.3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7893元,同比增长8.1%。

图2:2017-2021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

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61.34亿元,同比增长11.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0.77亿元,同比增长12.6%。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38.44亿元,同比增长2.7%,其中,教育、科技、文化、交通、医疗卫生、节能环保、社会保障与就业、城乡社区事务、农林水、住房保障等民生支出245.49亿元,占全市财政支出的比重达72.5%。

表1:2021年全市财政收入和支出

图3:2017-2021年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0.3%,其中食品烟酒类下降1.6%,衣着类上涨0.7%,居住类上涨0.8%,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下降0.3%,交通和通信类上涨4.6%,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1.1%,医疗保健类上涨0.3%,其它用品和服务类下降6.6%。

全市实现制造业增加值501.42亿元,同比增长8.0%,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7.5%,高于上年0.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中,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39.5%和19.7%;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为32.6%,高于上年3.5个百分点;全市省级以上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4%,高于全市规模工业增速4.6个百分点,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比提升到75.2%;投资结构持续优化,民间投资增长8.7%,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62.7%,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增长12.8%,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42.6%,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产业投资同比增长4.9%,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65.9%,高于上年0.5个百分点。

二、农业

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11.38亿元,同比增长9.1%。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42.29亿元,增长10.3%。其中,农业产值165.05亿元,同比增长3%;林业产值8.5亿元,同比增长9.7%;牧业产值139.72亿元,同比增长19.9%;渔业产值16.61亿元,同比增长3.6%,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12.4亿元,增长6.8%。

表2:2021年全市农林牧渔业产值及增速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245.9千公顷,同比增长0.9%,粮食总产量158.43万吨,增产1.6%;蔬菜种植面积43.11千公顷,增长2.9%,蔬菜及食用菌产量166.92万吨,增产2.4%;油料种植面积42.32千公顷,增长4.7%,油料产量7.45万吨,增产3%;猪牛羊肉产量32.06万吨,增长25.9%,其中猪肉产量28.81万吨,增长29.6%;禽蛋产量4.11万吨,增长24.9%;生猪出栏401.86万头,增长31.5%,年末生猪存栏284.99万头,增长9.8%;水产品产量9.16万吨,增长1.1%。

表3:2021年全市主要农产品产量及增速

全市2584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21.87亿元,同比增长8%(口径调整,数据与上年不可比);全市1964个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实现经营收入32.68亿元,增长3.1%。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7752个,增长7.0%,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15.49万户,增长10%;家庭农场3559个,增长47.9%;“二品一标”农产品认证个数220个,其中绿色食品216个,有机农产品2个,农产品地理标志2个;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373万千瓦,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8.25万吨。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市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579.34亿元,同比增长7.2%。全市在库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40个,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8%。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增长14.4%;集体企业下降53.2%,股份制企业增长6.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21.7%。分门类看,采矿业下降24.3%,制造业增长9.3%,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2.2%。分行业看,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6%,汽车制造业增长22.3%,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23.3%,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1.2%。

图4:2017-2021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

表4:2021年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

全市重点监测的1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规模工业企业),原煤产量290.2万吨,同比下降30.9%;生铁1140.9万吨,增长4.5%;粗钢1335.7万吨,与上年同期持平;钢材1700.1万吨,增长13.7%;氮肥(折纯)5.22万吨,下降0.7%;发电量146.2亿千瓦时,增长9.7%;焦炭377.6万吨,增长1.9%;纯碱18.96万吨,下降0.3%;锑品5.66万吨,下降10.9%;水泥975万吨,下降13.8%。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3.3%,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营业收入利润率为5.2%。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41%,每一百元营业收入中营业成本为87.6元。规模工业企业亏损面为5.3%,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

全市建筑业增加值144.4亿元,同比增长1.5%;全市具有建筑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161家,比上年增加11个,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11.54亿元,增长12.3%。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504.06万平方米,增长9.8%;房屋建筑竣工面积855.02万平方米,下降3%。

四、服务业

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898.02亿元,同比增长8.7%,占GDP的比重为49.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5.6%。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76.62亿元,增长10.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94.9亿元,增长7.5%;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34.65亿元,增长12.6%;金融业增加值75.13亿元,增长4.2%;房地产业增加值97.06亿元,增长3.3%;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24.93亿元,增长13.8%;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34.93亿元,增长10.1%。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157.75亿元,增长15.1%。其中以信息技术、商务服务、文体娱乐等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6.6%、27.3%和18.7%。

图5:2017-2021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及增长速度

全市公路(不含高速公路)线路里程14747公里。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50.48万辆,增长9.5%,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47.92万辆,增长9.5%。全市完成邮政业务总量(2020年不变价)12.38亿元,增长31.3%。邮政函件业务22.26万件,包裹业务0.25万件,规模以上快递企业业务量7900.1万件,快递业务收入5.17亿元。电信业务总量(2020年不变价)34.33亿元,增长32.6%,固定电话用户总数20.29万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379.82万户,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23.47万户,同比增长9.9%。

全年旅游总人数3293.5万人次,其中国内游客3293万人次,入境游客0.4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39.9亿元,其中国内旅游收入339.4亿元,旅游外汇收入79.92万美元。

五、固定资产投资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2%。分类型看,国有投资下降19%,非国有投资增长14.3%,其中民间投资增长8.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21%,第二产业投资增长8.6%,第三产业投资下降1.2%,三次产业投资构成为4.2%:49.5%:46.3%。从投资方向看,全市工业投资增长8.5%,工业技改投资增长7.2%,基础设施投资下降2.9%,高技术产业投资下降5.7%,生态环境投资增长22.1%,民生工程投资增长15.5%。

图6:2017-2021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

 

 

表5:2021年全市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150.24亿元,同比增长12.4%。其中住宅投资121.86亿元,增长17.1%。商品房销售面积342.8万平方米,下降3.0%,其中住宅销售面积316万平方米,增长4.3%;商品房销售额181.07亿元,下降5.5%;商品房待售面积47.25万平方米,下降33.5%。

六、贸易外经

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8.2亿元,同比增长14.6%。按经营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654.75亿元,增长14.7%,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23.44亿元,增长14.5%。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额711.42亿元,增长13.5%,餐饮消费额66.78亿元,增长28.2%。按限额类别分,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251.55亿元,增长17.8%;限额以下零售额526.65亿元,增长13.2%。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49.27亿元,增长39.7%;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11.74亿元,增长59.5%;化妆品类3.03亿元,增长449%;金银珠宝类1.19亿元,增长22.5%;日用品类10.85亿元,增长61.4%;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14.3亿元,增长0.8%;五金电料类6.92亿元,下降6.5%;石油及制品类60.86亿元,增长21%;汽车类47.39亿元,增长1.8%。

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191.77亿元,同比增长28%,其中,出口额38.79亿元,下降5.3%,进口额152.98亿元,增长40.4%。全市实际利用外资3001万美元,同比增长102.8%,实际到位内资586.13亿元,增长29.1%。

七、金融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368.97亿元,比年初增加165.32亿元,其中住户存款余额1831.39亿元,比年初增加187.42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227.89亿元,比年初减少23.04亿元;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517.97亿元,比年初增加182.1亿元,其中住户贷款658.05亿元,比年初增加108.61亿元,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859.91亿元,比年初增加73.49亿元。

表6:2021年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及增速

全市7家证券公司营业部股票基金交易量2802.15亿元,同比增长10.8%;1家期货公司营业部期货交易量1813.55亿元,下降8.1%。全市原保险保费收入62.81亿元,增长7.1%,其中财产保险收入14.85亿元,下降2.3%,寿险收入30.88亿元,增长10.2%,健康险收入15.41亿元,增长11.6%,意外伤害险收入1.66亿元,增长2.0%;各项赔款与给付支出21.67亿元,增长5.2%,其中财产保险赔付10.2亿元,增长11.8%,寿险赔付4.69亿元,下降8.4%,健康险赔付6.41亿元,增长8.7%,意外伤害险赔付0.37亿元,下降20.3%。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市普通高校4所,比上年新增1所;普通高等教育招生1.43万人,在校生4.31万人,毕业生1.1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2.09万人,在校生5.42万人,毕业生1.36万人;40所普通高中招生3.21万人,在校生9.15万人,毕业生2.65万人;260所初中学校招生5.77万人,在校生16.76万人,毕业生5.47万人;728所普通小学招生5.41万人,在校生36.12万人,毕业生5.67万人;特殊教育招生387人,在校生2996人,毕业生337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2.93万人;各类民办学校542所,在校学生13.11万人。发放中职国家助学金4282.3万元,资助中职学生4.27万人次;发放高校国家奖学金、助学金2319.4万元,资助高校学生1.07万人次;发放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4271万元。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4.58%。

全市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1800亿元,同比增长28.9%;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400.6亿元,增长23.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升到21.9%。全市专利授权2897件,增长12.7%,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15件,增长56.9%。

年末全市检验检测机构70个,其中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1个,法定计量检定机构5个,特种设备生产单位35家,重点工业产品定期抽查合格率95.0%,参与制定国家标准8项,组织制定地方标准9项。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5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6个,博物馆、纪念馆4个,公共图书馆7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5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14个。

年末共有医疗卫生机构4130个,其中医院127个,乡镇卫生院7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8个,村卫生室3098个,诊所、卫生室、医务室783个,妇幼保健机构6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6个;卫生技术人员2.59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1.07万人,注册护士1.13万人;医院床位数1.91万张,乡镇卫生院床位数0.57万张。

全市各类体育场地7644个,其中体育馆723座,运动场475个,游泳池53个,各种训练房321个。开展全民健身项目121项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189.6万人,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行政村263个。

十、资源、环境和应急管理

全市已发现的矿种56种,已探明资源储量的矿种28种,其中新能源矿产1种,金属矿产11种,非金属矿产16种。实施地质勘查项目(含续作项目)6个。

初步核算,全年能源消费总量比上年增长3.4%,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4.0%。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0.59万公顷,年末林地面积41.23万公顷。实际监测的地表水断面中,满足Ⅲ类标准及以上的断面比例100%;全年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34天,优良率为91.5%;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达98.7%,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54平方公里,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9.64平方米。

全年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72起,死亡80人,亿元GDP事故死亡人数为0.0438人。道路交通事故万车死亡人数1.806人。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448.49万人;常住人口379.6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81.33万人,乡村人口198.35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7.76%,比上年提高0.81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3.16万人,出生率为8.28‰,死亡人口2.37万人,死亡率为6.23‰,自然增长率为2.05‰。

表7:2021年末全市常住人口数及构成

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010元,比上年增长9.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702元,增长7.9%,其中,工资性收入20027元,经营净收入3181元,财产净收入2093元,转移净收入940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28元,增长10.5%,其中,工资性收入6917元,经营净收入3514元,财产净收入151元,转移净收入5045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的2.27:1缩小为2.22:1。

全年全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328元,比上年增长9.4%。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3066元,增长6.2%;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614元,增长13.1%。全市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9%,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1.4%。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现住房建筑面积为4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现住房建筑面积为84.1平方米。

全市新增城镇就业人员3.56万人,帮助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8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58%。年末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70.62万人,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4.91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98.89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86.82万人,其中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347.71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39.11万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35.04万人,全年领取失业保险金职工人次为2.08万人次。参加工伤保险职工人数39.76万人。参加生育保险职工人数22.62万人。全市共有1.79万人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经费9241万元;9.78万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发放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经费2.93亿元。年末提供住宿民政机构床位数11240张,共收养人员5131人。改造养老服务床位250张,新增护理型服务床位230张。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生产总值(GDP)、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照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资料来源:本公报中财政数据来自市财政局;居民消费价格、居民收入和支出、住房面积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娄底调查队;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两品一标”数据来自市农业农村局;公路里程数据来自市交通运输局;汽车保有量、道路交通事故、户籍人口数据来自市公安局;电信业务量、移动电话用户、固定电话用户、互联网宽带用户数据来自市工信局;邮政业务量数据来自市邮政管理局;旅游、文化、体育数据来自市文旅广体局;进出口数据来自市商务粮食局;存贷款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娄底中心支行;证券、期货数据来自市政府金融办;保险业数据来自市银保监局;教育数据来自市教育局;专利、质量检测、行业标准数据来自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卫生数据来自市卫健委;矿产资源数据来自市自然资源局;林业数据来自市林业局;地表水质量、空气质量数据来自市生态环境局;城市建设数据来自市住建局;安全生产数据来自市应急管理局;城镇新增就业、社会保险数据来自市人社局;医疗保险、生育保险数据来自市医保局;城乡低保、社会福利数据来自市民政局;其他数据来自市统计局。

时光轴

RAG19
RAG信息RAG类型操作时间
娄底市统计局2022年3月23日2021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和新冠肺炎散发等多重考验,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和“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推动“三高四新”战略在娄底落地落实,着力打造中部地区“材料谷”,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提质态势,大部分主要经济指标两年平均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25.76亿元,同比增长7.7%,两年平均增长5.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4.1亿元,同比增长9.2%,两年平均增长6.8%;第二产业增加值723.65亿元,同比增长6%,两年平均增长5.5%;第三产业增加值898.02亿元,同比增长8.7%,两年平均增长5.8%。图1:2017-202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RAG-ES2024-09-10
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1.9:38.8:49.3调整为11.2:39.6:49.2,第二产业占比提高0.8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分别为14.2%、30.2%和55.6%,分别拉动全市GDP增长1.1个、2.3个和4.3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7893元,同比增长8.1%。图2:2017-2021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RAG-ES2024-09-10
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61.34亿元,同比增长11.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0.77亿元,同比增长12.6%。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38.44亿元,同比增长2.7%,其中,教育、科技、文化、交通、医疗卫生、节能环保、社会保障与就业、城乡社区事务、农林水、住房保障等民生支出245.49亿元,占全市财政支出的比重达72.5%。表1:2021年全市财政收入和支出图3:2017-2021年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RAG-ES2024-09-10
浏览 6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