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溧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7

联合创作 · 2017-10-21 00:00

2017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凝聚精气神,建设新溧阳”总要求,高扬“实干强市”主旋律,以打造“宁杭生态经济带最美副中心城市”为目标,“四大经济”为布局,深入开展“重大项目攻坚年”和“文明城市攻坚年”活动,开拓创新,统筹谋划,积极作为,努力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市经济社会呈现出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综合经济

    经济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突破850亿大关,达858.0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8%,人均GDP达到11.26万元(按常住人口),比上年增加0.73万元。从三次产业完成情况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0.65 亿元,增长2.8%;第二产业增加值417.06 亿元,增长5.7%;第三产业增加值390.33 亿元,增长11.3%。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全年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5.9∶48.6∶45.5,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全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上年增长15.3%,总量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26.6%,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经济活力持续增强。年末全市市场监管部门登记的新增各类市场主体 10806 户,注册资本 354.12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36.7%、50.1% 。其中:新增各类企业 2254 户,注册资本 341.28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19.58%、51.5% ;新增个体工商户 8485 户,同比增长 42.9%。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年末城镇化率达60.2%,比上年提高0.19个百分点。

四大经济融合加速。2017年,我市“四大经济”全产业累计完成增加值369.38 亿元(合计数已剔除重合部分),同比增长10.8%(同口径),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3%,较上年提高6.4个百分点。全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63亿元,税收35.06亿元(列统口径),分别增长11.9%,6.6%。2017年,我市“四大经济”增加值重合部分达到80.23亿元,增长14.3%;主营业务收入与税收重合部分分别为400.17亿元和9.27亿元,增长27.5%、13.4%;三项指标增速均列各类经济增速前位。

    地方财政稳步增长。2017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61.3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收2.4亿元,增长4%,收入总量和收入增幅分别在常州一市五区中位列第三和第六,在全省县市中分别位列第十一和第十。收入结构为:税收收入50.19亿元,同比增收3.45亿元元,增长7.4%;非税收入11.18亿元,同比减收1.07亿元,下降8.8%。税收占比为81.8%。财政总收入完成233.51亿元(含上缴中央四税收入33.23万元),同比减收27.90亿元,下降10.7%。

二、农业与农村经济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市农业总产值为93.95亿元,同比增加4.7%。其中,农业种植业产值为50.76亿元,同比增长3.4%;林业产值为1.19亿元,同比增长4.3%;畜牧业产值6.9亿元,同比增长5.5%;渔业产值31.08亿元,同比增长6.9%,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4.02亿元,同比增长3.4 %。全市农林牧渔业(含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完成53.1亿元,同比增加4.8%。其中,农业增加值31.77亿元,增长3.6%;林业增加值0.5亿元,增长4.4%;畜牧业增加值2.31亿元,增长6.6%;渔业增加值16.06亿元,增长7.2%;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2.46亿元,增长3.0%。

    现代农业推进加快。全市建成了60万亩优质粮油、6万亩特色果品、7.2万亩茶、20万亩水产、600万只良种畜禽等一批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集生态、旅游、休闲功能于一体的省、常州市级现代农业园区17家。建成设施农业面积19.15万亩,设施渔业面积8.9万亩,高标准农田面积51.45万亩,农机总动力57.4万千瓦。培育常州市级以上农业科技型企业53家,国家、省市级“一村一品”专业镇村12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家。拥有有效期内“三品”总量539只。拥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229家,家庭农场1172家。

三、工业

    工业经济较快发展。2017年,全市工业总产值、产品销售收入分别达1630.59亿元、1634.37亿元,比上年增长9.3%、 11.3%,实现工业利税总额158.55亿元、利润总额100.97亿元,比上年增长10.3%、17.9%;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产品销售收入分别达1410.14亿元、1420.94亿元,比上年增长10.6%、12.8%,规模以上工业利税、利润总额分别为141.18亿元、89.27亿元,比上年增长10.7%、17.2%。全年工业用电量652278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8.1%。

全市共有工业企业50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02家。新兴特色产业主要有智能电网、汽车及零部件、农牧与饲料机械、动力电池四大产业,传统产业主要包括机械、冶金、建材、纺织轻工等。47家工业企业技术中心,其中国家级2家(华朋、上上),省级21家,常州市级24家。全市星级工业企业(净入库税金3000万元以上)共13家,其中五星(入库税金5000万元及以上)5家(金峰水泥、华朋集团、上上电缆、供电公司、国强镀锌)。全年工业应税销售收入1239.5亿元,同比增长14%。金峰水泥、国强镀锌、上上电缆、华朋集团4家企业入围2017年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

              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单  位

2017年

比上年增长%

水  泥

万  吨

2060.55

10.5

硅酸盐水泥熟料

万  吨

1520.60

12.5

电力电缆

万千米

49.17

-8.6

服  装

万  件

2410.75

6.5

钢  材

万  吨

310.85

-8.3

啤  酒

千  升

168636.00

-1.6

生  铁

万  吨

192.91

-3.3

6788.11

-6.0

变压器

万千伏安

5840.85

6.7

发电量

亿千瓦时

23.20

63.9

    节能降耗常抓不懈。统筹兼顾稳增长和降能耗,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497.42万吨标准煤,在工业产值增长10.6%的情况下,能耗同比下降0.4%。规模以上工业万元产值能耗为0.3527吨标准煤/万元。

四、建筑业

    建筑业实力不断壮大。 全市有建筑企业294家,其中特级2家、一级31家、二级120家、三级127家、劳务及一体化33家。2017年年底,建筑行业有注册建造师4362人,其中一级建造师904人、二级建造师3458人。全市建筑业累计完成施工总产值663.9亿元,实现劳务收入205.81亿元,同比均增长10.5%,占常州地区的43.48%;完成入库税收15.05亿元,较去年12.33亿元增长22%,建筑业对税收贡献从2015年的14.8%提升到19%。全市施工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有13家,超50亿元的企业有3家(江苏天目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苏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龙海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超100亿元的企业有1家(龙海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龙海集团成功获批特级资质,实现了常州市建筑企业特级资质“零”突破,晋升一级资质企业4家,我市建筑企业累计摘得“鲁班奖”6次(其中参建一次),同时,4家企业被评为“中国建筑业成长性200强”企业,5家企业被评为江苏建筑业“江苏建筑业百强”企业,8家企业获江苏省建筑业“双百强”,龙海集团、苏华集团获2017年“江苏省建筑业优秀企业”。全年申报江苏省文明工地项目25个、申报常州市文明工地项目1个,申报常州市优质结构项目27个,共有7个项目获得常州市金龙杯,2个项目获得常州市文明工地。

五、固定资产投资

    项目攻坚取得突破。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30.71亿元,同比增长9.1%。分行业看,一产投资1亿元,增长67.3%;二产投资382.81亿元,增长9%;三产投资146.91亿元,增长9.1%。二产投入中制造业投资仍处主导地位,完成投入360.21亿元,同比增长10.5%。动力电池产业集聚效应逐步形成。成功引进并开工建设总投资超百亿的先进动力电池产业基地、总投资50亿元的璞泰来锂离子电池材料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推进时代新能源锂电池长三角基地、北星高分子复合材料等一批在建项目,与中科院物理所共建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有效促进动力电池产业集聚发展。截止2017年底,全市动力电池产业链签约与在建项目已达36个。与中信国安、浙江蓝城、原能细胞等国内知名企业以及德国富尔达大区等地深入合作,共推休闲、健康和智慧经济发展。全年引进投资亿元以上项目55个,其中超百亿的1个、超50亿的2个、超10亿的8个。

    重点产业增幅明显。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速度最快。2017年完成投资64.08亿元,同比增38.9%,其中5000万及以上项目完成投资48.09亿元,同比增136.3%。动力电池发展后劲较大。电池制造行业完成投资26.41亿元,同比增长216.0%。汽车制造业项目转型步伐加快。2017年5000万及以上汽车制造项目12个,比2016年增加7个,完成投资10.49亿元,科华控股连续实施重大技改项目,设备投入7亿元,引进国内外智能生产装备,逐步建成智能车间;上汽大通2017年完成投资2.89亿元,房车项目的落地将为我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的快速壮大起到支撑作用。

    房产市场加速发展。2017年,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77.4亿元,增75.5%。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628.9万平方米,增129.7%,其中当年新开工面积412.8万平方米,增405.3%。全年新建商品房(已剔除政府安置小区)批准预售面积91.7万平方米,增长17.6%;新建商品房网签备案面积118.3万平方米,增长15.4%;新建商品房销售均价9094元/平方米,增长10.9%。

六、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繁荣活跃。2017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1.66亿元,同比增长9.5%。其中,批发业28.85亿元、零售业275.54亿元、住宿业5.53亿元、餐饮业21.74亿元,分别增长79.2%、5.8%、48.2%、-4.6%;城镇地区消费品零售额302.49亿元,增11.0%;农村消费品零售额29.17亿元,降4.7%;限上零售额99.47亿元,增2.8%;限下零售额232.19亿元,增12.6%。2017年全市亿元以上市场实现成交额127.65亿元,增长3.3%,超10亿的市场有2家(江苏苏浙皖边界市场、溧阳市江南春市场),其中,江苏苏浙皖边界市场成交额达110.13亿元。

七、开放型经济

    开放水平不断提升。外贸方面:全市新增备案登记外贸企业84家,今年以来有实绩的外贸企业247家。2017年,以人民币计价,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67.38亿元,其中出口59.8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7%和22.7%。外经方面:2017年,完成外经新签合同额1.27亿美元,外经营业额1.41亿美元,均完成全市年初下达目标任务。外资方面:2017年,全市完成协议注册外资5.1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2%,实际到账注册外资2.5亿美元,比上年减少25.3%。

八、旅游

    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全市有国家A级景区5家,其中5A级1家(包括天目湖山水园、南山竹海、御水温泉),4A级1家(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3A级1家(史侯祠),2A级2家(高静园、凤凰公园)。拥有1家国家森林公园(天目湖、南山竹海、龙潭林场),是全国唯一拥有两个国家湿地公园(天目湖、长荡湖)的县(市)。江苏省星级乡村旅游区(点)22家,其中五星级1家(溧阳南山花园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四星级13家、三星级4家、二星级4家。旅行社(营业部)39家,其中全国百强国内旅行社1家(天目湖旅行社)。星级饭店15家(其中五星级3家、四星级4家、三星级6家、二星级2家),星级饭店拥有3672张床位。2017年,全市旅游接待总人数1757.0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06.5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9%和14.4%。实现旅游增加值97.03亿元,占GDP比重为11.3%,较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九、交通运输

    基础建设稳步推进。2017年共实施5大类25个基础设施项目,年度完成投资30.75亿元。宁杭高速溧阳东互通建成投运。干线公路加快实施,开工建设G104城区改线段,S341上兴和别桥段、S360社渚至明珠大道段主体贯通,G104溧阳收费站建成开征。三级航道建设进入最后冲刺阶段,除桥梁工程外,芜申运河、丹金溧漕河溧阳段航道工程建设基本完成,航道水运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芜申运河城区段9.5公里前期工作加快推进。聚焦“自在驾行,畅游溧阳”主题,以“三山(南山、曹山、瓦屋山)两湖(天目湖、长荡湖)”为中心,全面启动并实施全域旅游公路建设,重点把全市的主要景区和乡村旅游景点串联起来,打造了全长350公里的“溧阳1号旅游公路”。

    运输保障不断增强。开通溧阳始发至上海高铁班次,成为宁杭线上第二个拥有始发班次的县级城市。全市新增、更型公交中巴75辆,优化调整公交线路5条;奥体公交首末站和周城、汤桥、后周农村客运站建成并投运;2017年9月全面实施农村老年人乘坐镇村公交优惠政策,农村受惠群众超过30000人。加大治超治限力度,全年共查处违法运输车辆268辆,卸驳载2857.5吨,路产路权得到有效保护。

十、金融保险

    金融市场运行稳健。 全市共有银行19家。2017年年末,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112.39亿元,比年初增加95.76亿元,增长9.4%;贷款余额856.91亿元,比年初增加57.04亿元,增长7.1%。小贷公司12家。证券公司5家,全年东海证券交易总额超1331.67亿元,降37.2%。保险公司6家,全年保费收入13.04亿元,比上年增长9%;赔付额4.4亿元,比上年下降17.3%。

十一、科技

    科技创新成绩明显。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84家,常州市创新型领军企业5家、省科技型上市(挂牌)企业5家,常州市科技型上市培育企业8家,民营科技企业500多家。全市建成省级以上企业“三站三中心”113家,其中省重点研发机构9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1家,企业院士工作站4家,研究生工作站35家。全市98%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建立了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实现研发机构全覆盖。全年申请专利1544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5.72件。拥有常州市级以上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25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2家,省级孵化器2家,省级加速器1家,省级众创空间5家,孵化面积累计达90万平方米,入驻企业400家。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县域孵化器协会。2017年,全市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74.6亿元,比上年增长15.3%。

十二、教育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全市共有各类学校143所,学生数92067(含幼儿),教师数8837人。中学32所,其中完中1所、高中6所、初中25所。初中在校学生18335人,高中在校学生8273人。小学44所(另特教学校1所,学生68人),在校学生38549人。中专2所,在校学生5846人。幼儿园64所,其中民办20所,在园幼儿20996人。2017年,我市组建了十大教育集团:1.溧阳市职业教育集团、2.溧阳市实验初级中学教育集团、3.溧阳市光华初中教育集团、4.溧阳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5.溧阳市外国语学校教育集团、6.溧阳市实验幼儿园教育集团、7.溧阳市书院巷幼儿园教育集团、8.溧阳市新区实验幼儿园教育集团、9.溧阳市昆仑实验幼儿园教育集团、10.溧阳市东升实验幼儿园教育集团。2017年,高考本一、本二达线率分别为40.66%、97.81%。

    人才队伍不断充实。实行分类、分层和分岗培训,积极探索校长职级制改革,不断提高校长队伍水平,新增常州市特级校长2人、高级校长3人、骨干校长5人。招聘了高层次人才12名、中小学教师65名、幼儿园教师77名(含男幼师9名)。通过基地学校培训、乡村教师培育站建设、远程培训等多种方式,大力提升师资水平。195人参加初级职称评审,通过180人;161人参加中级职称评审,通过59人,其中乡村从教30年直接认定21人;111人参加高级职称评审,通过20人。新建2个常州市乡村教师培育站和2个溧阳市骨干教师培育站,新增常州市特级后备人才5名。在江苏省基本功大赛中获特等奖1个、二等奖1个,在江苏省优秀课评比中获一等奖1个;在常州市基本功、优秀课竞赛中获奖35人次(其中一等奖8个)。积极参加省市“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晒课2358节,晒课率名列常州第二名。

十三、卫生

    卫生事业快速发展。2017年年末,全市拥有医疗机构259家,其中:综合医院11家、中医医院1家、专科医院1家、镇(区)卫生院17家、厂矿医务室(个体诊所)66家、村卫生室145家、公共卫生机构17家、医学在职培训机构1家。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实有床位数3237张,卫计人员5596人,卫生技术人员4364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916人,注册护士1817人。现有1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1个常州市级共建重点学科、5个常州市级临床重点专科,2个省级乡镇卫生院特色科室、4个常州市级乡镇卫生院特色科室。通过“院府合作”模式相继与江苏省人民医院、江苏省中医院共同建设江苏省人民医院溧阳分院(溧阳市人民医院)、江苏省中医院溧阳分院(溧阳市中医院)。由政府投资、按照三级综合性医院标准建设的江苏省人民医院溧阳分院新院正式投用,设置床位1200张,建筑面积19.2万平方米。

十四、文化体育

    文体事业全面推进。全市现有文物保护单位64处,其中国家级2 处(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旧址、中华曙猿化石地点)、省级8处、市级54处。有非遗项目70项,其中国家级1项(传统舞蹈类-蒋塘马灯舞);省级非遗9项;常州市级11项。跳幡神是江苏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称为“常州第一舞”。沙涨村入选江苏省第八批历史文化名村。秦堂山遗址被命名为江苏省大遗址。陈毅、粟裕在溧阳建立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现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国家4A级景区和第二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建成141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高标准建成71个文化小礼堂,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建成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实现175个行政村体育设施全覆盖,城市公园、绿地配建体育设施达100%,全市健身点近千个,人均体育设施场地面积3.48平方米,市、镇两级单项体育协会达到82个,社会体育指导员3000余名,居民体质合格率达96%。

十五、公用事业

    市政建设扩面提升。全年投入2.33亿元,对11个市政重点项目实施改造建设。完成了天目路、南环路、西后街东段、南村路、丁园路等5个道路建设项目;实施了政务中心、体育馆等10多个停车场建设,增加车位1200个;完成了交通街、镇前街等10 多处背街小巷整治和市政配套建设;落实了城区交通信号灯提档升级项目。全年新增燃气管道共24公里,改造老旧管道0.55公里。开展季度安全检查4次,查获非法储存、非法经营瓶装液化气案件26起,暂扣钢瓶609只,营造了安全的天然气使用环境。

    住房保障日趋完善。2017年,我市保障性安居工程改造开工6009套,基本建成4309套,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我市共获批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中央财政专项资金4934.8万元,棚户区改造工程配套基础设施中央资金 8300万元,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省级财政建设引导资金628万元。办理房改房、经适房上市备案 545户;办理公有住房出售 6户,完成了对112户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申请2017年度公共租赁住房(含租赁补贴)的初审工作,进一步完善了住房保障体系,有效地改善了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

十六、环境保护

    生态创建扎实推进。2017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99天、优良率为82.1%,同比2016年增加16天、提高4.4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为45.4微克/立方米,基本与去年持平。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沙河水库、大溪水库水质达标率为100%,水源地水质状况持续良好。全市“水十条”六个考核断面中塘东桥、潘家坝、大溪水库库体、沙河水库库体和前留桥水质达到考核标准,达标率为83.3%。

    环境治理卓有成效。编制完成《溧阳市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方案》,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面积917.29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59.76%,同时开发应用禁养区手机APP软件辅助畜禽养殖治理。加强水质污染源治理,太湖二级保护区内5家化工企业年内全部关闭,计划保留的32家化工企业全部纳入2017年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中鹏染业、熊猫针纺2家印染企业已经关闭。注重农村环境面貌改善,实施覆盖拉网式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完成38个行政村整治任务。

十七、人口与就业

    人口规模保持稳定。2017年年末,全市户籍人口79.10万,比上年减少0.85万人,其中,男39.8万人,女39.3万人。总户数26.22万户。人口自然增长率-7.8‰。新登记暂住人口5.73万人,出租屋11543户,同比分别上升808%和128%,暂住人口新登记率列常州第一。常住人口76.2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5.91万人,城市化率60.21%,比上年提高0.19个百分点。

    城乡就业统筹发展。2017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5580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732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295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4311人,支持成功自主创业3160人,引领大学生创业人数430人,扶持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1152人,分别完成全年任务的119%、259%、132%、160%、270%、179%、265%。城镇登记失业率 1.85%。进一步整合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模式,全年组织市民参加创业意识培训43场、创业能力培训29场、创业实训14场,907位社区居民享受创业服务,创业成功人数293人,创业带动就业690人。

十八、社会保障

    扩面提标有效推进。2017年年末,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和失业“三大保险”综合覆盖率以及城乡社会保险参保率均超98%。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由每人每月115元提高到140元。知青半家户和六十年代精简下放职工养老补贴由330元/月·人调整为355/月·人,职工医保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保持在83%左右。全年征缴各类社会保险费20.72亿元,支出24.14亿元,历年累计结余达27.87亿元。

    最低标准不断提高。城乡低保标准统一调整为每人每月760元,截至2017年底,全市纳入低保的对象有4287户、7478人,其中城市376户、 619人,农村3911户、6859人。农村五保集中供养从每人每年9500元提高到10600元,分散供养从每人每年8500元提高到9600元,目前全市共有农村五保对象1784人,其中集中供养557人、分散供养1227人。截止目前,全市有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1314户、2599人。

十九、人民生活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17年,我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816.7元,增长9.4%,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738.7元,增长8.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34.5元,增长8.8%。居民收入增速均高于经济增速,分别高于GDP0.7和0.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1.76。居民收入的“口袋”更加充实,城乡收入差距继续缩小。

注:1、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2017溧阳统计年鉴》为准;2、各项统计数据除注明按可比价格计算外,均按现行价格计算;3、有关部门数据由各相关部门提供,部分为快报数。

时光轴

RAG20
RAG信息RAG类型操作时间
2017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凝聚精气神,建设新溧阳”总要求,高扬“实干强市”主旋律,以打造“宁杭生态经济带最美副中心城市”为目标,“四大经济”为布局,深入开展“重大项目攻坚年”和“文明城市攻坚年”活动,开拓创新,统筹谋划,积极作为,努力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市经济社会呈现出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一、综合经济    经济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突破850亿大关,达858.0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8%,人均GDP达到11.26万元(按常住人口),比上年增加0.73万元。从三次产业完成情况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0.65 亿元,增长2.8%;第二产业增加值417.06 亿元,增长5.7%;第三产业增加值390.33 亿元,增长11.3%。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全年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5.9∶48.6∶45.5,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全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上年增长15.3%,总量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26.6%,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经济活力持续增强。年末全市市场监管部门登记的新增各类市场主体 10806 户,注册资本 354.12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36.7%、50.1% 。其中:新增各类企业 2254 户,注册资本 341.28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19.58%、51.5% ;新增个体工商户 8485 户,同比增长 42.9%。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年末城镇化率达60.2%,比上年提高0.19个百分点。RAG-ES2024-10-23
四大经济融合加速。2017年,我市“四大经济”全产业累计完成增加值369.38 亿元(合计数已剔除重合部分),同比增长10.8%(同口径),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3%,较上年提高6.4个百分点。全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63亿元,税收35.06亿元(列统口径),分别增长11.9%,6.6%。2017年,我市“四大经济”增加值重合部分达到80.23亿元,增长14.3%;主营业务收入与税收重合部分分别为400.17亿元和9.27亿元,增长27.5%、13.4%;三项指标增速均列各类经济增速前位。    地方财政稳步增长。2017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61.3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收2.4亿元,增长4%,收入总量和收入增幅分别在常州一市五区中位列第三和第六,在全省县市中分别位列第十一和第十。收入结构为:税收收入50.19亿元,同比增收3.45亿元元,增长7.4%;非税收入11.18亿元,同比减收1.07亿元,下降8.8%。税收占比为81.8%。财政总收入完成233.51亿元(含上缴中央四税收入33.23万元),同比减收27.90亿元,下降10.7%。RAG-ES2024-10-23
二、农业与农村经济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市农业总产值为93.95亿元,同比增加4.7%。其中,农业种植业产值为50.76亿元,同比增长3.4%;林业产值为1.19亿元,同比增长4.3%;畜牧业产值6.9亿元,同比增长5.5%;渔业产值31.08亿元,同比增长6.9%,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4.02亿元,同比增长3.4 %。全市农林牧渔业(含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完成53.1亿元,同比增加4.8%。其中,农业增加值31.77亿元,增长3.6%;林业增加值0.5亿元,增长4.4%;畜牧业增加值2.31亿元,增长6.6%;渔业增加值16.06亿元,增长7.2%;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2.46亿元,增长3.0%。    现代农业推进加快。全市建成了60万亩优质粮油、6万亩特色果品、7.2万亩茶、20万亩水产、600万只良种畜禽等一批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集生态、旅游、休闲功能于一体的省、常州市级现代农业园区17家。建成设施农业面积19.15万亩,设施渔业面积8.9万亩,高标准农田面积51.45万亩,农机总动力57.4万千瓦。培育常州市级以上农业科技型企业53家,国家、省市级“一村一品”专业镇村12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家。拥有有效期内“三品”总量539只。拥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229家,家庭农场1172家。RAG-ES2024-10-23
浏览 4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