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地宅和祠

李光地宅和祠

共 1132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4-05-24 10:42

历史沿革

旧衙始建于清康熙前期。
贤良祠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新衙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李光地入祀京城贤良祠。

建筑格局

李光地宅和祠,包括旧衙、新衙和贤良祠等三处。
李光地宅

主要建筑

新衙

新衙坐落于湖头镇湖二村,又名相府,相传为李光地夫人林氏主事建造。新衙建筑坐北向南,五进双护厝,有东西巷道,四周环筑围墙,呈长方形,东巷北端设报官房和接官亭,占地面积3120平方米。整个建筑规整独立、肃穆大方。大门题写一联“相门知理学,府第传乾坤”,再现了李光地一生的功业。走进里边,悬挂着康熙御书的《凤志澄清》《夹辅高风》等匾额。

旧衙

旧衙位于湖头镇湖三村湖头街北边,又名昌和堂,始建于康熙前期。相传是宁海将军拉哈达为答谢李光地援助解泉州之围而建造相赠。旧衙整座建筑形似殿宇,建筑坐北向南,前后五进,由门厅、正厅、双护屋等组成。两边护詹,斗拱、梁架、门窗上面雕有飞禽、走兽、花木、鱼虫、山水、人物等各种图案,正厅及廊宝墙上嵌有数十块大理石,携刻着康熙皇帝手迹书赐李光地书文。厅堂悬挂着“漠明粥谐”等牌匾近10块,映射出古詹的历史。大门外挂着对联曰:“绮罗日暖将军府,弦管春深宰相家”。

贤良祠

贤良祠
贤良祠是李光地命其长子李钟伦建造的读书处,原名榕村书屋。李光地入祀京城贤良祠,格村书屋随之易名为贤良祠。祠坐西向东,园林式布局,由主建筑、御碑亭、临水轩、荷池等组成。主建筑为三进合院,前为门厅。中为悬山顶、抬梁式木构架之正堂,内外墙嵌大理石,镌刻康熙御书《太极图说》《巡子牙河建坝诗》等诗文。后为两层藏书阁。

历史文化

文物价值

新衙建筑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相适应的封闭式主次尊卑的尚礼气氛,又能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新街的红砖建筑、墙画的红砖拼贴和镶嵌等建筑风格与欧洲起源于古罗马的红砖建筑和阿拉伯建筑装饰处理相似,是典型的泉州传统官盾,是一座饱含历史文化的古民居博物馆。

文物保护

1991年,贤良祠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旧衙、新衙作为附属文物并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贤良祠”。
2013年3月5日,安溪李光地宅和祠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