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塘峡摩崖石刻

瞿塘峡摩崖石刻

共 1055字,需浏览 3分钟

 · -0001-11-30

历史沿革

瞿塘峡摩崖石刻大部分属于三峡库区蓄水范围。
1998年,编制完成整体搬迁复制设计方案。
2002年1月20日,摩崖题刻搬迁工程正式启动,对其中9辐题刻进行了原址保护、翻模复制、新址复原镌刻,4幅题刻开展了切割保护,并集中展示于距原址下游600米的另一处悬崖上。

建筑特点

瞿塘峡摩崖石刻全长180余米,总面积约有600平方米。瞿塘峡摩崔石刻包括南宋至民国时期的碑刻13通,均为阴刻,共计2880字。其字体包含了篆、隶、行、楷等,内容涉及颂德、咏史、观景、抗日等。

文物遗存

瞿塘峡摩崖石刻共有自宋代以来的题刻13幅,因兴建三峡工程,对“瞿塘”“夔门”《瞿塘上峡》七律诗和《皇宋中兴圣德颂》四块题刻予以切割搬迁镶嵌到复制区,其它9块碑刻由于面积过大,无法切割,只能采用“异地复制,原地加固防护”的办法进行原地保护,也就是说这几块碑仍在江水之中。
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刻成《皇宋中兴圣德颂》碑,高4.1米,宽7.2米,内容是歌颂南宋高宗禅位于孝宗的美德,全文980字,刻在高3.6米,宽6.7米的范围内,正书49行,每行26、27字不等,每字直径10~13厘米。
明代翰林博士沈庆于景泰六年(1455年),留下《瞿塘上峡》和《观八阵图》两首八言七律。如七律《瞿塘上峡》,其诗日:“三峡瞿塘据上游,险由天设古今留。云烟翳树猿猱下,风浪翻江贾客愁。山势西来开蜀道,水声东去会湘流。天桥铁柱连天锁,驻节看碑志远游。”
清人张伯翔书“瞿塘”二字,刘心源隶书“夔门”。
民国时高级将领孙元良书“夔门天下雄,舰机轻轻过”;李端法的“雄哉夔峡”;抗日名将冯玉祥的“踏出夔门,打走倭寇”八个大字。
瞿塘峡摩崖石刻

文物价值

瞿塘峡摩崖石刻历经宋,明,清至民国,内容丰富,范围广泛,书法精妙,技艺精湛,是夔门地区重要的历史遗存,也是长江三峡滨水的重要文物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旅游信息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