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城县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汝城县统计局
2004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忠实实践“三个代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及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按照“求真务实抓重点、保先创优快发展”的工作思路,突出在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后颈增强上加大力度,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质量效益同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加快改善。
初步测算,全县生产总值216608万元,同比增长12.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3928万元,增长6.4%,第二产业增加值86824万元,增长18.3%;第三产业增加值75856万元,增长10.8%.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结构比为24.9:40.1:35.2。
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还不尽合理,一些新兴产业实力较弱;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缺乏长效机制;科教、信息人力资源、交通等瓶颈制约突出;财政支付能力仍显较弱。
一、农业
农业经济稳步发展。2004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7177万元,比上年增长6%,其中:农业产值42112万元,增长8.2%,林业产值7733万元,增长7.4%,牧业产值35366万元。增长2.1%,渔业产值606万元,下降6.2%。
粮食生产恢复增长。在主要农产品产量中,粮食产量172961吨,比上年增长21.98%;油料3226吨,增长13%;棉花209吨,增长16.1%水果34433吨,下降21.5%;果用瓜22408吨,下降23.3%。
优质畜禽生产加快发展。全年牲猪出栏37.2万头,增长3.1%,其中无公害生猪出栏20万头;家禽出笼102.7万羽,增长4.3%;禽蛋产量1648吨,增长0.2%;肉类总产量28405吨,增长4.1%;水产品产量1020吨,增长0.5%。
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力度加大。2004年,农、林、牧、渔业及服务业产值比为48.3:8.9:40.6:0.6:1.6。全年种植粮食播种面积45.84万亩,推广种植超级稻和优质稻24万亩,占52.4%;发展杂交玉米5.6万亩,商品瓜菜8.1万亩;扩种水果0.62万亩;营林工作继续朝着建设“青山绿水”新汝城的目标前进,完成退耕还林1.04万亩,珠防林0.25万亩,南竹开发2万亩。
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培育农业龙头企业7家,全年实现总产值10557万元,上缴税金107.2万元,带动基地总产值10064万元,分别增长94.5%、62.2%和77.9%。
农业经济中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滞后于市场,不合理现象依然存在;农业发展的后劲有待提高;科技含量低,经营机制创新转换慢,抵卸市场风险能力弱;农业生产经营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工业经济
工业经济提速增效。2004年,全县大力培植水电、矿产等支柱产业,工业经济加速发展。实现县乡工业总产值238106万元,增长63.67%;增加值73019万元,增长19.1%,占全县GDP的33.7%,比上年提高5.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55248万元,同比增长32%,实现利税18906万元,增长181.1%。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达235.5%,比上年增加63.2个百分点。
主要产品产量增长迅速。全年产钨精矿4607吨,增长60.9%;钼精矿206吨,增长27.2%;人造板27765立方米,增长144.1%;水泥7.65万吨,下降1.4%;成品钢材69412吨,增长15.5%;铁合金1011吨,增长52.7%;发电量90704万千瓦小时,增长108.1%。
产销衔接良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171320万元,增长73%;产品销售率为100.3%,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工业经济结构性矛盾加大,企业技术创新机制不活,产品竞争能力不够;工业化进程中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有加剧之势。
三、固定资产投资与建筑业
固定资产投资适度增长。2004年,全县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1683万元,比上年增长37.5%。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73122万元,增长44.9%;基本建设投资26666万元,更新改造投资9327万元,其他投资41342万元。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工业项目投资67935万元,增长68.1%;水、电、城市建设等基础产业投资如火如荼,濂溪文化广场、庐阳综合大市场、淇江水系电站、万年桥电站、扶竹洲电站、两江口电站等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或全面竣工投产。
伴随固定资产投资的良性发展,建筑行业增活力。全县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3805万元,增长14.8%;有资质等级证书的建筑企业达5家、房地产开发企业5家。
四、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加速发展。2004年,全县交通运输业投资有所增加,路况得到不断改善。全县旅客周转量5570232万人公里、货运周转量33018万吨公里,分别增长11.6%、14.8%,完成交通运输业产值18827万元,增长11.8%,实现增加值12332万元,增长11.4%。全年完成公路建设投资4670万元,修建通乡公路7条61公里、通村公路8条33.35公里。
五、县内贸易与外资外贸
县内消费品市场供需两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6479万元万元,增长12.3%,其中:批零贸易业42928万元,增长12.2%;餐饮业3551万元,增长13.1%。限额以下企业及个体经济的零售41934万元,增长12.7%,占总额的90.2%。
外资外贸再创新高。2004年,实际利用外资845万美元,增长4.97%,实际利用内资65681万元,增长151%;外贸出口163万美元,增长146.97%。
六、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形势走好,目标任务提前完成。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9371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472万元,上划中央两税4109万元,增长90.6%,上划“两个所得税”790万元;地方税收收入4398万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98.35%。全年财政支出15889万元,比上年下降13.57%,公共财框架不断完善。
金融机构存贷款迅速增长。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141293万元,比上年增长22.4%。其中城乡储蓄存款98799万元,增长15.89%,人均储蓄存款2757元,比上年增加375元,增长15.74%;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101839万元,比上年底增长10.89%,其中短期贷款44085万元,增长6.9%;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1637万元,比年初减少1436万元。
保险事业平稳发展。全年各项保费收入共2780万元,增长8.55%其中:财产险收入413万元,增长8.7%,人寿险收入2367万元,增长8.53%。当年各项赔款和给付支出746万元,增长9.38%。
七、教育、科技、广播电视、卫生
教育事业在巩固中发展。2004年,严格执行农村义务教育“一费制”,加大了中小学学校布局的调整力度。全县拥有普通中学28所,职业中学2所,小学215所,幼儿园17所(不包括农村),共有在校高中生5354人、初中生23147人、职中生179人、职业中学培训学生6002人、小学生22731人,在园幼儿数4180人(含农村学前班);成人中等专业学校1所,注册学生数323人;各类专任教师2968人。“普九”教育在巩固中提高,全县小学正常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83%;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为99.9%,初中教育完成率达98.19%。每万人高中阶段在校学生371.98人。2004年创新助学模式资助中小学生5820人120万元。
科技工作有新的进步。全县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8532万元,比上年增长65.73%,高新产品产值比重为11.98%。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9.9%。年内县财政投入科技三项费432万元,比上年增长50%;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20人,实施自有专利和成果技术4项,申请专利7项。
卫生事业在改革中成长。全县拥有卫生机构28家,卫生机构拥有床位666张,卫生技术人数772人(以上不含珍所),农村村级医疗网点282个,乡村医生和卫生人员数276人;卫生宣传与疾病防治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县卫生事业经费支出329.44万元,增长23.3%;疾病控制成效显著,每十万人口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为102.21人。
广播电视事业健康发展。全县拥有有线电视台1座,有线电视收转节目站145座,卫星地球接收站1座,年末有线电视用户达1.28万户,网络总长462.5公里,增长约1倍。电视覆盖率达81.9%,广播覆盖率达69.4%。县乡广播电视联网扩容工程顺利实施,投资800万元完成9个乡镇618公里县乡主干线建设。
八、人口、人民生活与环保
人口总量低速增长。2004年底,全县总人口358895人,增长0.25%,其中男性人口189979人,女性人口168916人,男女性别比为112.47︰100;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36852人,农业人口332043人;全年出生人口2753人,死亡人口1484人;期内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93‰,计划生育率为96.47%。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总人口中,农村人口267700人,城镇人口91195人,城镇化水平达25.41%,提高2.22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2004年,城镇在岗职工人平工资12695元,比上年增加585元,增长4.8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93元,增长12.84%;农民人均纯收入1797元,增加237元,增长15.19%。下岗职工生活费基本发放到位,人平2683元,确保了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与社会的稳定。
农民生活消费有所提高,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435元,比上年增长10.38%,恩格尔系数为59.25%;城镇居民生活质量优于农村,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446元,恩格尔系数为40%。
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健全发展,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面进一步扩大。年内征收养老保险费2830万元;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数8972人,企业养老保险新增参保人数1383人,达7451人;失业保险新增参保人数1250人,达8397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3000人,增长13.4%;复合参保人数37820人,增长14.51%。社会救济渐趋完善,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数3751人,救济灾民、困难户5494户10734人。
环境保护成效显著。2004年,全县工业废水处理率为90.4%,废气处理率为86.7%,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76%。饮用水源水质监测达标率达100%,环保意识进一步增强,但环保形势依然严峻。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引用数据以《年鉴》中表格内容为准。
2、汝城县GDP、各产业总产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时光轴
RAG信息 | RAG类型 | 操作时间 |
---|---|---|
汝城县统计局2004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忠实实践“三个代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及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按照“求真务实抓重点、保先创优快发展”的工作思路,突出在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后颈增强上加大力度,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质量效益同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加快改善。初步测算,全县生产总值216608万元,同比增长12.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3928万元,增长6.4%,第二产业增加值86824万元,增长18.3%;第三产业增加值75856万元,增长10.8%.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结构比为24.9:40.1:35.2。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还不尽合理,一些新兴产业实力较弱;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缺乏长效机制;科教、信息人力资源、交通等瓶颈制约突出;财政支付能力仍显较弱。一、农业农业经济稳步发展。2004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7177万元,比上年增长6%,其中:农业产值42112万元,增长8.2%,林业产值7733万元,增长7.4%,牧业产值35366万元。增长2.1%,渔业产值606万元,下降6.2%。 | RAG-ES | 2024-09-11 |
粮食生产恢复增长。在主要农产品产量中,粮食产量172961吨,比上年增长21.98%;油料3226吨,增长13%;棉花209吨,增长16.1%水果34433吨,下降21.5%;果用瓜22408吨,下降23.3%。优质畜禽生产加快发展。全年牲猪出栏37.2万头,增长3.1%,其中无公害生猪出栏20万头;家禽出笼102.7万羽,增长4.3%;禽蛋产量1648吨,增长0.2%;肉类总产量28405吨,增长4.1%;水产品产量1020吨,增长0.5%。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力度加大。2004年,农、林、牧、渔业及服务业产值比为48.3:8.9:40.6:0.6:1.6。全年种植粮食播种面积45.84万亩,推广种植超级稻和优质稻24万亩,占52.4%;发展杂交玉米5.6万亩,商品瓜菜8.1万亩;扩种水果0.62万亩;营林工作继续朝着建设“青山绿水”新汝城的目标前进,完成退耕还林1.04万亩,珠防林0.25万亩,南竹开发2万亩。 | RAG-ES | 2024-09-11 |
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培育农业龙头企业7家,全年实现总产值10557万元,上缴税金107.2万元,带动基地总产值10064万元,分别增长94.5%、62.2%和77.9%。农业经济中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滞后于市场,不合理现象依然存在;农业发展的后劲有待提高;科技含量低,经营机制创新转换慢,抵卸市场风险能力弱;农业生产经营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二、工业经济工业经济提速增效。2004年,全县大力培植水电、矿产等支柱产业,工业经济加速发展。实现县乡工业总产值238106万元,增长63.67%;增加值73019万元,增长19.1%,占全县GDP的33.7%,比上年提高5.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55248万元,同比增长32%,实现利税18906万元,增长181.1%。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达235.5%,比上年增加63.2个百分点。主要产品产量增长迅速。全年产钨精矿4607吨,增长60.9%;钼精矿206吨,增长27.2%;人造板27765立方米,增长144.1%;水泥7.65万吨,下降1.4%;成品钢材69412吨,增长15.5%;铁合金1011吨,增长52.7%;发电量90704万千瓦小时,增长108.1%。 | RAG-ES | 2024-09-11 |